郎红琴
摘 要: 本文探究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创设真实场景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搭建思维支架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实施多维互动、开展多元评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当前中国需要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的概念被首次提及,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研讨的关键词。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新的课程方案和学科标准,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课堂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根植的沃土(鲁子问,2016),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我们探究。
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和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并将其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既体现了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又凸显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有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统一。
“语言能力”是指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理解,并有效表达意图、情感的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发展其他核心素养的依托。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是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的途径;语言理解是通过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内化,形成理解和构建意义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口头或书面输出语言的能力。
“文化意识”是指全球化背景下要求学习者必备的文化素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外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二是对中外优秀文化的认同,体现学习者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英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体验异域文化的过程。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分析对比不同文化现象隐含的价值取向,树立文化价值观,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文化品质,提高人文修养,成为具有文明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
“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来讲,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在心理扫描、感知、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层面形成的思维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表征。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主运用学习方法与技巧并调整英语学习策略,通过不同的英语学习途径,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品质。学习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者才能进一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思维品质,更好地服务自身的全面发展。
2.当前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限制与束缚,当前一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多地关注语言本体性知识,教师教学仍然以灌输式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缺乏足够重视。
教师更多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指引,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教学活动通常围绕学生对语音、单词拼写、句型、语法结构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行机械操练和强化记忆,缺乏对语言内涵意蕴及价值意义的挖掘与塑就。
(2)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内容“碎片化”,不利于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師常遵循一定的模式开展教学,如词汇教学,通常让学生反复背诵、听写、巩固练习,课堂教学多是填空、选择、简答等频繁、机械的练习活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过程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多围绕单词、短语、句型等孤立的语言点展开,内容呈现碎片化,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退化。
(3)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偏重知识本位,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文化意义重视不够。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背后”实则是文化符号与价值的呈现,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对之并未体现,教学中缺乏对语言人文性、文化性的探究,致使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沦落”为知识学习,对英语语言文化、中国语言文化知之甚少,削弱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3.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习活动应该在真实、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使学习者能够从中构建新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较难接触真实的语境,课堂上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开展课前讲故事、游戏教学、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活动,营造情境化、活动化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语言学习动力,在运用中内化增强学生语言能力。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选取相关材料,以多模态的方式立体化呈现教学内容,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人教版八年级上)时,由于暑期刚结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并讲述“I visited/went to/stayed...on this summer vocation.”,然后提出问题“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借助句型 “I visited/went to /stayed...”引导学生讲述暑期去过的地方,内化语言知识。对话部分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强化语言的理解应用。英语写作部分是初中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可设计话题情境,组织学生依据题目开展讨论,为写作提供思路和语言素材。如初三年级作文题目“The best gift I have received”,教师可以先搜集一些礼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抛出问题:“What gifts have you received?”“Which gift do you like best?”“Who sent you the gift?”“When did you receive it?”“Why did you like this gift best?”等,在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次写作的要素,列出写作提纲,提高写作质量。
3.2确立问题导向,搭建思维支架,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互为促进。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丰富了思维形式,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高质量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新事物的欲望与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未知世界进行思考,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独立推理和探究,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基于文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层级递进的方式提问,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理解转向深层理解,启发学生从对文本基本内容的辨识,到理清文章脉络,再到概括领会中心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对文本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培养创造性的新思维。在听说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课本话题为基础,通过设置问题、困境,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为学生搭建“理解—分享—表达”的思维框架。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及时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不断挑战自我、挑战已有的观点;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凭自己能力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实战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3丰富教学资源,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基于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帮助学生剖析理解教材涉及的文化内涵,正确认识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词汇学习中,对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教师可以补充讲解词汇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学习单词“Christmas”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Christmas的历史、欧美国家庆祝Christmas的习俗等,并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作对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教材中出现的固定俗语、习语,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学习“green hand(新手)”时,可借机讲解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green在英语里常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汉语却没有此含义;英语中“green with envy”“green-eyed”对应的汉语意思却是“红眼”;“black sheep”的意思是“害群之马”;“black tea”则是指“红茶”,等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知识和文化两个层面进行文本解读,激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完成对文本的认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认知文化的同时,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李学书、谢利民,2007)。
在充分利用课内教材资源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探索课外资源,搜集相关材料,实现资源互补,帮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如,学习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可以在网上搜集不同国家的人初次见面时打招呼的视频及在餐桌就餐的视频,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帮助学生体验不同国家问候方式及餐桌礼仪的差异,更好地做到“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3.4 实施多维互动,开展多元评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互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教学互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也可根据需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生生互动,如两两互动、小组合作互动等,使学生获得更多思考、归纳总结、决策的机会,发展学习能力。
评价既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助推学习效度和进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改革传统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采用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心;通过评价反馈,促使学生反思总结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发展学习能力。例如,改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与技能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单维评价,设计以核心素养培育与养成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单一量化评价方式,恰当运用成长记录、成长档案袋、学习日记等质性评价方法;邀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制订与评价实施过程,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過开展自评、互评等,学生主动调控学习目标与学习节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意识与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2016-09-14)[2017-02-27].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
[2]鲁子问.课堂:英语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N].中国教育报,2016-11-16(009).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79-86.
[4]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5(16):6-7.
[5]陈则航,王蔷,钱小芳.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及其发展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91-98.
[6]李学书,谢利民.中学英语文本双层解读模式探究——谈德育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
2020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SJYYB-055);2018年度洛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xjj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