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柳怡 戚中美
摘 要: 王安石诗词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民本思想及德育理念,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丰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历史素材。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这些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民本思想及德育理念与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功能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对思政课教本内容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王安石 诗词 德育思想 思政课教学
一、引言
王安石是临川文化的代表人物,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安石具有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人格、道德品质和道德追求:坚持真理而不见风使舵,伸张正义而不助纣为虐,光明磊落而不阴险狡诈,清正廉洁而不浊邪腐败,淡泊名利而不追名逐利,尊重人才而不嫉贤妒能,谦恭温雅而不骄吝妄横。大儒朱熹在评价王安石时曾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诗词名句网《王安石诗词全集》中共收录1808首诗词,这1808首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正是王安石所秉持的德育思想的折射。王安石不仅以此道德思想自律、提高自身品行修养,还以此教化世人,为世人修养良好道德品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王安石诗词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一)信念坚定——坚持真理而不见风使舵。
以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代表。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上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提倡全面推行改革,推崇“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达到富民强兵盛国的目的。后遭保守派极力反对,经过两次罢相后,无奈放弃改革,退居钟山,写下此诗。该诗以“墙角”一词,形容“梅花”不被人知、不被人重视,更不被人赏识,是被人遗忘、忽略的事物。这鲜明地突出了“梅花”所处的环境简陋、地位卑微。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墙角梅花”依然能不畏严寒,傲然独放,突出了“梅花”不惧寒、不怕难、不从众、不妥协、不见风使舵的独特品质,暗示了作者无论在什么样的糟糕境地,都能坚持真理,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具有相似思想内涵的还有《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着重强调“杏花”追求“高洁”时的坚持、坚韧、坚毅和坚定,掷地有声地突出作者刚强耿介、坚定不移的自我人格和道德操守。再有《孟子》(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同样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懈奋斗,坚定执着。此类诗词重在引导世人一旦选定目标,哪怕是粉身碎骨,哪怕是身居陋境,哪怕是险象丛生,也绝不轻易放弃自己的选定目标,不抛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义无反顾、奋勇向前。
(二)积极向上——改革创新而不因循守旧。
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1069年,主持变法,过新年时所作《元日》为代表。诗人由眼前春节人们忙碌的景象联想到变法的伊始,处处都是“辞旧迎新”“新桃换旧符”的氛围,用白描的手法指出新生事物总要取代陈旧事物的一般规律,既凸显了诗人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又进一步强调了作者所坚持的“新桃换旧符”的改革创新精神。此类诗词重在引导世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敢于打破旧规,勇于改革创新,绝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三)心正气清——勇于斗争而不屈于奸邪。
以创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的《登飞来峰》为代表。此诗为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归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时所作,亦为初涉宦海之作,诗人当时只有30岁,正值壮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满怀抱负,借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宽阔情怀、满腹正气和斗争精神,不惧怕、不屈服、不妥协于“浮云”(古人常以“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更无“浮云蔽日”“邪臣避贤”之忧虑。“不畏”,凸显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事权贵的一身正气与豪迈气概。具有此类思想内涵的还有《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同样凸显了诗人不屈从于阴暗的斗争精神,反抗阴暗,驱散阴霾,才能看到“千帆竞渡”的视景。此类诗词重在引导世人,欲成就大事业,应具有拨云见日、高瞻远瞩、刚正不阿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掌握正确的观点、方法,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善于勇于同阴暗斗争,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四)性向高洁——清新脱俗而不浅薄粗庸。
以王安石另一首《咏梅》(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为代表,通过讥讽世俗之人眼里只有花色艳丽、缺乏内涵的桃花杏花,却不欣赏凌寒独放、色香极具的梅花的表象,暗讽世人之浅薄、庸俗,实则借此反托梅花之卓然不凡、超凡脱俗、性向高洁。借物言志,诗人以此抒发与众不同的高雅道德追求,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操守。具有此类思想内涵的还有《西江月·梅好惟嫌淡伫》(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可花疑。惟有青枝不似),以把梅花“红中微淡”的植物特征拟人化为“薄于胭脂”“贵妃出浴”“仙子醉酒”,凸显梅花的品性高洁形象。此类诗词重在引导世人,品性高洁,情操高尚,重操守、讲节气、立风范、求境界,不苟且偷生、不碌碌无為,用“梅花”之高洁作为人生标杆,鼓舞自己,激励自己,能辨是非善恶,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自觉秉持“名节如璧不可污”。
三、王安石诗词中的德育思想与思政课教学的关联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王安石诗词中的德育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与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内在一致性。
王安石诗词曾被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如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同志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时讲道:“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时讲道:“中国和非洲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人生乐在相知心中非如何知心?”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知识分子、道德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提道:“‘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在前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王安石诗词不仅富有朴素的哲学思想,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民本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教育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立志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等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符合当前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内在要求。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与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切合性,终极目的均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提升大学生对道德的理论认知,激发大学生自觉学道德、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断提高品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向上向善,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扛起肩负的道德责任,成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是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补充。
王安石所作《咏梅》《北陂杏花》《元日》《登飞来峰》《江上》《孟子》《西江月·梅好惟嫌淡伫》等诗词蕴含的信念坚定、积极向上、心正气清、性向高洁等德育思想,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文化素材。对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学习方向不够明确和学习动力不够充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促进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成就出彩的人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使学生明确新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责任,努力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坚持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创造有意义、出彩的人生。这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强势补充。例如在思政课主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章节中,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对教学内容的很好佐证、说明,不仅有利于突出思政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易于让学生接受、认同,还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发挥化育功能教育学生、服务人民的;进一步促进了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密切结合,点点滴滴地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不断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动力。
四、结语
系统梳理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提高对王安石思想的整体认识,不仅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王安石崇高人生目的和高尚道德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还为将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创新转化为加强青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优质思想教育素材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道德示范和道德教化功能,提高青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苏轼和王安石的共同点[EB/OL].美德网,http://www.meidekan.com/wenxue/814812.html.
[2]谭佛佑.王安石德育思想述评[M]//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20周年论文集——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3]龚抗云.王安石的德育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李样俊.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6]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2013-3-1.
[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4/c_1210066649.htm,2014-2-24.
[9]習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2014-9-24.
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一般项目“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融入师范生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