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玥
摘 要: 对外汉语教师在对来华留学生及在国外的外国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时,了解汉语结构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强化学习汉语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授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运用知识的同时进行文化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本文从汉语语构文化的意合性这一特点出发,分析意合性在词汇、词类和句子中的体现,提出如何进行语构文化教学。
关键词: 语构文化 意合性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早期采用翻译法、比较法、直接法等教学法进行汉语教学,重点在于词汇和语法知识讲授,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采用归纳法、相对直接法,还是以传授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七十年代以听说法为主,八十年代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如语言理论、文化理论等,论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出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人们在创造语言的过程中一定将民族独特的文化烙印融入其中,形成独一无二的语言。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学习一定离不开对其文化的学习。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一方面,学习语言知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帮助学习者准确掌握语言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以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人才为目标。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母语会对汉语的习得产生影响,特别是两种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差异会对学习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与语言交际相关的文化,使学习者通过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汉语的理解,提高学习汉语的能力。
二、漢语的语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有三:语义文化、语构文化和语用文化,可以分别和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语用规则教学结合。其中,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或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对客观世界进行直觉的体验和把握,形成中国人善于概括、综合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疏于对局部的客观分析和逻辑推理。这种注重“意合”的文化心理在汉字、汉语、古诗词和山水画中都有所体现,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反映在汉语的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上,就形成了注重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的特点。除了遵照一定的结构规则外,只要上下文中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合在一起组成词、词组、句子和语段。
(一)汉语语构文化在词汇中的体现
由于中华民族注重整体性思维,因此在构词中整体概念在前局部特征在后,如“树干”“树枝”“树梢”及“墙内”“墙角”“墙头”,都是整体概念在前,后区分局部特征。英语是小概念在前整体概念在后的表达方式。使用汉语的时候更强调逻辑上的整体概括性,例如,“等一下”“看一下”“介绍一下”这类结构,它们的意义并非单个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汉语中的“一下”是一个模糊的短时间概念,在许多离合词中插入“一下”,如“洗一下澡”,外国学生如果用母语的直接性思维方式理解,一方面无法理解“一下”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可能会遗漏掉“一下”或者在语序上出现错误。汉语有大量的合成词是采用词根复合方式组成的,两个词根只要意义上能结合就可以按照一定的句法关系组成新词,如“电脑”首先是用“电”直接表示这类事物需要通电才能使用的特点,又因为“拥有人脑一样具有储存、计算、逻辑判断等”功能,所以形象地用“电脑”表示电子计算机。同样,“电话”是人们用来通话的电子产品,“电视”是可以观看的电子产品。
汉语中有一类用部分表示整体概念的词语。如“巾帼”“粉黛”都是用古代女性的标志性装饰代指女性,用下层人士穿的粗布衣服“布衣”代指百姓,用“手足”缺一不可的重要性表示亲密的兄弟关系。
还有许多用具体表示抽象的词语。如我们将梅花傲立风雪、兰花深谷幽香、翠竹清雅淡泊、菊花超然飘逸的形象直接用“花中四君子”来概括,将具体的植物形象抽象表达为高洁正直的品质。再如“快刀斩乱麻”非常形象具体地描述了“用一把锋利的快刀斩断互相缠绕的麻线”这一行为,但词义却是“比喻办事果断,抓住关键,迅速解决复杂问题”的抽象义。
汉语中有许多词体现了传统观念。如“君臣”“男女”体现了自古以来的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思想,如“父子”“兄弟”“姐妹”体现了长幼有序的观念。还有些词语体现了传统的中庸思想,如“动静”“前后”“得失”“阴阳”“往来”,分别由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成词语素构成,内部是平等的关系,没有轻重和主次之分。
汉语中还有许多体现民族文化的词语。外国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菩萨”形象,就不会理解“活菩萨”一词表示“某人像菩萨一样心地善良”的意思。同样,如果只看“穿小鞋”的字面意义,学生就无法理解其中“受到别人利用职权之便的暗中刁难”之意。
(二)汉语语构文化在词类中的体现
汉语词类的功能有很强的灵活性,造成大量的“兼类”现象,某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语法功能。例如,“方便”作名词可以说“行个方便”,作动词可以说“方便市民”,作形容词可以说“很方便”。再如“牛”本义是作名词指一种动物,但中国人也会用作形容词表示“非常厉害的人和事”。“麻烦”可以兼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如“这件事太麻烦”“不想麻烦她”“给你添麻烦了”。英语中也有大量的兼类词,但是学习者可以直接依靠词形变化分辨,汉语是没有词形变化的,需要帮助学习者营造具体的语境,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不同于印欧语系可以用词缀直接表示复数、所有格、过去式等语法意义,汉语需通过语序变化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特别是虚词意义抽象用法复杂,不易于外国学生掌握。例如:不易对结构助词“的”“得”“地”分别作定语、状语和补语进行区分,以及对动态助词“着”“了”“过”分别表示“正在进行”“已经实现”和“曾经发生或具备”不能很好地掌握。
(三)汉语语构文化在句中的体现
因为汉民族思想注重整体意义的感悟,语言表达注重简约性,不注重语法形式上的完整,只要意思能够表达清楚,听话者能够领悟即可。汉语句子可以直接由语义和词序表达意义,词语的位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句子成分省略之后可以表达完整的语义。
汉语句子中的词语位置十分灵活,如时间词的位置可以改变,“我们明天去北京”说成“明天我们去北京”“去年他出差了两次”说成“他去年出差了两次”,都不改变整体意义。
汉语名词主语后面可以直接接形容词谓语,用英语中主语接形容词时必须有系动词。例如:汉语“她漂亮”用英语翻译是“she is beautiful”。汉语名词主语可直接名词作谓语,如“明天中秋节”,英语要用主系表结构表达。汉语中主语并不是必要成分,英语中主语通常不能省略,要和谓语连用,例如汉语“太棒了”,翻译成对应的英语需要补充主语“it is wonderful”。
再如“爱去不去”“不见不散”“再不来我就走了”这类紧缩句,直接将复句紧缩为一个单句结构,省略了句子中的一些成分,但不影响意义的表达,体现了汉语的意合性。
三、汉语语构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各方面区分语构文化的差异。在语音上,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会发现,漢语的语调是可以区分词义的,不同的语调可以代表不同的汉字,由于他们的母语不常用语调区分词义,因此他们说汉语时会发音不准确,甚至没有进行太明显的语调区分。还有汉语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有区分的,如果不让外国学习者进行区分,就会在表达上产生错误。
汉语不是用严格的形态变化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的语言,结构最大的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应该注重词义的学习和理解,不应像学习英语那样首先注重语法规则的掌握。要在词汇教学的同时结合文化教学,在解释词语时注入文化因素,使学生对生词加深理解,对文化词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不仅要将母语和汉语进行对比,还要将学习者本族文化和汉语文化进行对比,特别是对其中蕴含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区别,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主动地使用汉语的思维方式,避免学生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汉语表达。
进入中级阶段学习后,学生会接触越来越多的真实语料,这些来自真实交际的语言资料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对汉语历史文化背景不够熟悉,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言语材料。在教学中,如果接触到这类会对学生理解话语或篇章形成障碍、对学生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应及时形成文化教学知识点并教授给学生。选取最贴近真实的汉语交际语境,使学生在语境中把握词义、语法和语用。
四、结语
语言具有民族性,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体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汉语注重意合,汉字的形成、词与词的组合、句和句之间的组合,都是凭借语义上的联系,形态上基本没有标志。教师在教学对外汉语时,要把握目的语与学生母语之间的共性,更要区分各民族语言的个性,适当导入文化因素教学,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姣姣.试论语言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5(24).
[2]芦洁媛.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关系探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4).
[3]张慧芳,陈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和语言文化因素[J].社会科学家,2006(S1).
[4]金晓峰.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5]李恕仁.寓文化教学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6]刘涵.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0(03).
[7]邢亚南.汉语的表意特征与汉民族“得意忘言”的文化心理[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8]孙泽方.从语言对比角度剖析汉语的“意合”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
[9]孙泽玮,孙泽方.汉外对比视角下的汉语意合性分析——以词类与句子成分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