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劳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6-23 13:15冯淑娴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冯淑娴

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精确分析数学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学资源以进行劳动教育,在融合劳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劳动能力的培养和劳动意识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劳动者。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融合教学

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化地位,未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学校基础教育作出明确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这指引着中小学在劳动教育教学的全面实施开展。小学数学是注重开发思维的一门学科,学科性质上来看与劳动教育没有直接联系,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准确分析以及利用数学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资源进行劳动教育,在融合劳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的提升和发展,让学生长大后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劳动者。那么如何把劳动教育灵活地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呢?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活用劳动资源,培养劳动意识

小学数学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从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仔细研究教材,很容易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新课的主题图、课后练习插图、解决问题的主题内容、课后阅读拓展“你知道吗?”、数学名家介绍等都是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有劳动场景熏陶、劳动工具的介绍、劳动知识的发展、劳动者事迹等,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适时地渗透,灵活地运用,成为最好的劳动教育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开展劳动教育最合适的资源,把劳动教育融合到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教材中与劳动有密切关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培养爱劳动的情感,在数学学习过程渗透劳动知识并让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过程中。例如植树、烙饼、沏茶等内容,都是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教学时可以加大劳动教育的比例,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注意找出教材有关劳动场景、劳动工具、劳动知识、劳动者等的教育资源,通过情景熏陶、名家介绍、动手操作、活动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渗透到实践的劳动教育。如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有很多主题图“盖房子”“农家小院”“清洁教室”“整理校园”等都与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有密切关系,可以利用这些劳动教育的资源让学生明白,农民劳动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食物,工人劳动提高了我们生活的品质。中高年级的教材有更多的名家介绍、动手实践的内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抓准时机渗透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动手实踐领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尊重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劳动成果,从小培养学生爱劳动、尚劳动、重劳动的意识。

二、利用动手操作,提高劳动技巧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常常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与劳动实践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互通性,在严格意义上动手操作也是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之一,动手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劳动技能。

例如,在教学《烙饼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烙饼的最优方案所需要的时间,笔者为学生准备纸碟作为烙饼的锅,圆片作为饼,先让学生烙一个饼,感受烙饼这种劳动的过程。饼要烙两面,一面3分钟,一共要6分钟。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每次能烙两张饼,烙好2张饼需要烙几次?”有劳动经验的学生很快想出两张饼一起烙,更省时间。这时继续提问:“如果要烙好4张饼、6张饼和8张饼呢?”学生交流推出结论:烙饼的张数是双数的最快时间=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这时让学生想一想烙3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学生平时很少参加家务劳动,没有烙饼的劳动经验,为了让学生解决难点,同时学会烙饼这种劳动技能,笔者让学生分组动手烙饼,在操作过程中找出烙饼的最优方案:每次烙两张饼,要烙三次,需要时间9分钟。加入了动手操作的小组活动,学生都积极动手动脑,全程参与。这时笔者提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劳动经验推出烙5张饼、7张饼、9张饼、11张饼的最优方案需要的时间,同时解决烙饼问题的教学难点:如果饼的总数量是单数的,每次烙2张,剩下3张按最优方法烙。学生在模拟烙饼的劳动过程中学会烙饼的方法,提高生活中的劳动技能;懂得把最优化的思想方法用到劳动过程中会更省时间,促进劳动智慧的发展。这既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又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劳动能力

在小学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劳动场景体验、模拟劳作、主题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苦和享受劳动的成果,从中获得的劳动体验和劳动情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人民币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十分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熟悉人民币的换算和简单计算,上完新课后,笔者开展了一次关于人民币兑换和简单计算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小小超市”为主题,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开展这次活动,借助“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分别扮演货架管理员、收银员、顾客三种角色。学生分类摆放货物,布置收银台,从中体验货架管理员用分类的知识摆放货物、搬运货物时的艰苦、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收银员在进行人民币换算中怎样才不发生错误、如何又快又准确;顾客如何在自己有限的金额中选购合适自己的物品,并能准确找换人民币。角色扮演使劳动教育和数学活动相融,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中,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购物中的问题,提高人民币换算和计算的能力,体验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提高社会实践经验和劳动能力。

四、巧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

小学数学的美体现在简洁、对称、完整和抽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美,让学生感悟在劳动中创造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出美丽的对称图案、有规律的排列、简洁的公式或完美的图形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的满足感、获得肯定和表扬时的成就感、欣赏作品时的愉悦感,这都是劳动中创造美的体现。

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是数学的对称美的最好体现,出现的对称图案有我国传统剪纸艺术、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生活中的建筑物、数学中的图形等。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族的剪纸艺术,笔者选择用形象生动的剪纸作品引入轴对称图形,体现这些赏心悦目的剪纸作品就是利用数学的对称之美剪出来的,让学生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感受对称的内在美,领略剪纸世界的神奇和剪纸艺人劳动创造的美,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欣赏完剪纸艺术后还有对称的动物和植物、对称的建筑物,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经验。之后,加入动手创造环节,先让学生“折一折”,折出能剪除对称图形的形状,接着“画一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最后“剪一剪”,剪出自己心中的周对称图形。学生自由创造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感受剪纸艺术的精髓,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劳动创造的美。

“小劳动,大智慧”,融合劳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融入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增长智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朱术磊.智慧、价值、文化: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3).

[2]付登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七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C]. 2019.

[3]何国军.浅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好家长,2017(38).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