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问题导向教学 提高学生法治素养

2021-06-23 13:15梁月群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问题导向道德与法治

梁月群

摘 要:课堂教学应当培养学生设疑、探疑、释疑、解疑的能力,从中获得道德发展与生活成长。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法治内容的教学上,文章以《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二课时为例,从文本问题导引、生活问题导思、两难问题导行等方面实施问题导向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法治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向;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编排匠心独运,是小学阶段法治内容和法治精神的统整和提升,此册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法治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在常态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问题无启思,有问题无逻辑,有问题无价值。问题泛滥,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问题导向的法治课堂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提升法治素养。

一、文本问题导引,把握教学思路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二课时由话题“专门法律来保护”构成,学习问题串来源于其中三个“活动园”主持人提出的问题。经梳理,教师对教材中的导引问题进行解构,结合课时目标,重建学习的思路与探究的支架:

在梳理、解构问题后,构建出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有哪些——专门法律是怎样保护的——为什么要制定和完善专门的法律。设计四个教学环节:1. 设疑启思,初知专门法律;2. 以案释法,感悟特殊保护;3. 用心思法,明晓立法意义;4. 总结升华,践行法治精神。三个问题、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直达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专门法律对儿童的特殊保护有哪些,重点理解了三部法律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价值,同时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并树立起“法律红线不可碰”的法律意识。

法治专册教材的编排以问题域为基本结构单元,大多数课题、话题、主持人语、活动园都由问题组成。因此,解读教材,用好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提高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生活问题导思,涵养法治思维

我国教育家鲁洁先生指出:“不关注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为了未来幸福的承诺而要儿童牺牲今天种种快乐生活权利的教育是骗人的教育。”因此,选好生活问题,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探究活动,是涵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的关键。

(一)情境设疑,立法治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也是促进思维转动的源泉,更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课始,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各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设疑:“你知道我们用的课本,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一切是谁提供的?”以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同时是学生很少关注的生活问题导入,接着出示组图,并在深情语言描述引发学生的生活回忆:“总有这样的身影,他们陪伴我们锻炼、学习;总有这样的身影,默默地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总有这样的活动,丰富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性情;总有这样的场所,学习的大门常为我们打开……因为,我们是未成年人……”通过回顾生活中接受义务教育的话题,拉近专门法律保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的记忆在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中、最真实鲜活的画面中被激活,从而对过往生活的“重识”中,发现生活的美好意义。

(二)合作探疑,悟法治价值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核心。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只有参与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教师应精心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生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探究、理解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从而达到知法理、明是非的教育目的。

如在第二环节“以案释法,感悟特殊保护”中,教师设计了三个研学资源包,分别呈现生活热点问题,如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一盔一带、校园欺凌等问题,以开放式的问题——“对于以上的言行,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相关法律依据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研学。

这样,聚焦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非判断模糊不清的问题,结合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体会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促进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程序意识的形成。

(三)交流释疑,晓立法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经过多次修正、修订,结合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最新修订的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交流释疑:为什么专门法律经过了多次修正、修订?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与运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有什么意义?一系列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进行深度的思考,学生感受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与保护,理解立法背后的意义与价值,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学生在对生活问题的主动探究、思辨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最贴近生活的“在场感”,“问题”驱动学生思维的真正发生,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在合作研学中,在交流分享中丰富体验、促进感悟,解疑释惑,重构认知,重塑行为。

三、两难问题导行,增强法治意识

生活中的两难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两难问题,做出正确选择,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呈现案例:小明看见了好朋友小华在校园角落里被几位同学欺凌,是上前阻拦?还是赶快离开?上前阻拦,说不定自己也会被众人欺凌,遭受报复;如果选择离开,是“保护”了自己,但同学小华被欺凌的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这样两难的问题,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果是你,此时此刻,你会怎样做?经过深入的思辨,学生不再作单纯意义上的“阻拦”或者“离开”的选择,而是选择冷静、智慧地处理问题。此时,教师适时补充介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以及强制报告制度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校园欺凌的违法行为,增强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两难问题,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厘清认知盲点,学会正确选择,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总之,法治教育实施问题导向教学,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以问启思、以问促探,让学生在文本问题、生活问题、两难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发展法治思维,理解法治精神,从而提高依法維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米新丽,夏迪旸.切实提升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9-06-06(05).

[2]任燕妮.小学生法治素养的时代诉求与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36).

[3]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张福华,谢建美.基于导引问题,实现内在价值——例谈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策略的运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09).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问题导向道德与法治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