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多磨寻本质,感悟思想促迁移

2021-06-23 06:01童林危群
江西教育B 2021年5期
关键词:计数法试教小棒

童林 危群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11~20各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加几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将对他们今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影响。王永春教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中认为,运算的算理、过程和方法,以及结果的表达一般都离不开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分数除外,如果把分数化成小数,也要遵循这个计数法)。学生对计算学习的认识困难,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十进位值制的计数原理,如每一步计算的结果表示多少?写在什么位上?都需要依据十进位值制的计数原理。

“9加几”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更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在计算教学中的首次体现,本节课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8、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如何让学生在“9加几”一课中真正理解十进位值制计数原理,在教学中,我们从对知识目标的落实,到对知识本质的追寻,最终到数学思想的升华,整个过程让学生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计算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唤醒经验,让十进位值制自然生长

一节好课,从一开始就应该充满智慧。在查阅了不同版本和不同版次的教材后,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中,我们进行了导入的初次设计与再设计。

1.初次设计与实践思考

第一次试教,我们选择了直接出示课本中的主题情景图,让学生直奔主题,经历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决、交流反思等过程。

师:光明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几个同学正在给班上的同学准备一些酸奶补充体力。如下图所示,认真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箱子里有9盒酸奶,箱子外有4盒酸奶。

师:你能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师:怎样列算式呢?

生:9+4=         。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因为一共有多少盒酸奶,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会计算吗?

生:9+4=13。

師: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可以用数数法:9,10,11,12,13。

(教师请学生上台借助黑板上的教具数一数)

生:可以用凑十法:先从4盒酸奶中拿1盒放进箱子里,1箱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就是13盒,列式为:9+1=10,10+3=13。

(教师把算法记录在黑板上)

生:可以用假设法:10盒加上4盒是14盒,箱子里少1盒,所以一共是13盒,列式为:10+4=14,14-1=13。

【思考】“凑十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但当追问“凑十法”中为什么要把1盒酸奶放进箱子里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箱子中只有1个空位”,很少学生能表达“十”这一计数单位在计算时带来的简便性,大多数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其实,在此之前,学生对10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9个再数1个就是10个,产生了新的计数单位“十”。另外,学生也早已经掌握10加几的口算。实践下来我们发现,直接导入不利于学生与已学知识进行类比、沟通,特别是学生对“十”这一计数单位参与计算时的优越性认识不深刻,不利于把新学的知识转化成已学的知识。

2.二次尝试与思考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我们设计了以下习题作为导入练习:

9+1+3=9+1+5=9+1+8= 9+1+6=

【思考】通过第二次试教,我们发现,表面上看这些精心的铺垫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凑十法”,都是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几等于十几。但实践后我们发现,这些铺垫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算法的多样化,学生潜意识中认为一定要把9凑成10。实际上,上面提到的假设法,或者计算“9+4”时把4凑成10等多种算法的共性都是需要“凑十”,这一特点更能突出十进位值制在本课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能体现计算教学的灵活性。

3.反思,再实践

结合以上反思,在第三次试教时,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作为课堂导入。

(1)( )+( )=10。

师:哪两个数相加等于10呢?

(2)10+6=10+7=10+9=

(课件依次出示计算结果)

师:认真观察上面两组计算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上面两题都和“10”有关,10加几就是十几,算起来很快。

【思考】通过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回顾10的组成,为后期计算过程中的拆数及灵活地运用“凑十法”做准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10加几等于十几”这一方法的优越性,感受“十”这一计数单位在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地位。

二、数形结合,让十进位值制根植内心

在课前练习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9+4”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大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1.数数法:9,10,11,12,13。

(教师请学生上台借助黑板上的教具数一数)

2.凑十法:9+1=10,10+3=13。

(教师把算法记录在黑板上)

师:第一种方法,运用“数一数”的方法,大家都会数;第二种方法为什么这么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把想法表示出来。

(教师出示操作要求)

第一次试教

学生操作:

生(边移边说):从右边4盒酸奶里拿出一盒放进箱子,9盒就变成了10盒,10盒加3盒就是13盒。

师:为什么要从4盒里面拿1盒放在箱子里呢?

生:因为这样9盒就变成了10盒,10+3=13(盒),这样就很好算。

教师相机板书:

[9][+][4][=][13][1][3][10]

学生操作:

生(边摆边说):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4根小棒,从4根小棒里拿出一根给9根小棒,9根就变成了10根,10根加3根就是13根。

师:通过移酸奶图和摆小棒大家都知道了“9+4”怎么算,这两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是把4分成1和3,再把1给9凑成10,10加3就等于13。

师:你真善于总结。谁能把刚刚这个同学讲的过程再说一遍,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

师:为什么这么算呢?

生:简单好算。

教师相机板书算法:

[分][算][先算9+1=10(凑十)][再算10+3=13(好算)]

【思考】在对比和交流中学生发现无论是移酸奶还是摆小棒都要运用“凑十法”,突出了”凑十法”在本节课中的重要价值。但课后我们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当问及计算过程“9+1=10”中的这个10在算式“9+4=13”中的哪里,学生对这个问题依然茫然。显然形式上的凑十没有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真正理解十进位值制,教学中10根小棒依旧是10个一,并没有转化成1个十,结果中十位上的“1”也没有与计算过程中的“满十进一”进行转化和关联,学生自然不能感知十进制和位值制的关系。

第二次试教

在学生操作完酸奶图和和小棒之后,教师进行引导。

师:通过移酸奶图和摆小棒大家都知道了怎么计算“9+4”,這两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是把4分成1和3,再把1给9凑成10,10加3就等于13。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都是把1给9凑成了10,可是凑出来的10在算式“9+4=13”中藏在哪里呢?

生:藏在13的“1”里面,这个1表示的就是1个十。

师:你移小棒的时候明明就是10个一啊,哪来的1个十?

生(走回小棒前边捆边说):9根加上1根是10根(动手把10根捆成1捆),也就是13中的“1”,表示的是1个十。

师(小结):所以13的“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

师:你们真善于分析。谁能把刚刚这个同学讲的过程再说一遍,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小结板书:

[9][+][4][=][1][3][1][3][10][(一个十)] [分][算][先算9+1=10(凑十)][再算10+3=13(好算)]

【思考】在第二次试教中,正是这样的一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捆(通过操作进行表征)、一说(借助表象进行简单推理),让学生真正地经历了十进位值制计数的推理过程,十进制即9+1=10,9根小棒再加1根就是10根,位值制即13中的“1”表示的是算式左边的10根小棒捆成1捆,即1个十,写在十位上,使算理和算法得到了完美融合。

三、多元沟通,促十进位值制迁移

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对“十进位值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悟,练习中我们也聚焦于“十进位值制”这一内涵展开教学。

练习1:圈一圈,填一填

(在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后,教师继续追问学生)

师:认真观察之前黑板上计算的“9+4”和刚刚计算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不同点是结果不同,第二个加数不同。相同点是都要拆数,先算9+1=10,得数里面十位上都有1,表示1个十。

练习2: 学以致用

9+2= 9+3= 9+6=

9+8= 9+9=

【思考】从新课到练习,学生经历了所有“9+几”的进位运算,从最前面的直观操作到练习1借助图示理解计算,再到练习2的直接计算,学生经历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整个计算过程渗透了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将等号左边凑十的过程与等号右边的结果进行有效关联,每一步计算的结果表示多少,写在什么位上,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深化了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认识。

一课多磨,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再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从学生学习力的长远发展来调整教学。寻本质,找联系,促迁移,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第九小学 江西省鹰潭市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计数法试教小棒
显微镜手工计数法在低值血小板计数中的应用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神奇的计数法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尽显“科学计数法”的魅力
闲话“裸课”
试教,你怎么看?
时变计数法模型及其验证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