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宇婧 陈艳芳
福建省闽清精神病防治院二区,福建 闽清 350800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且工作压力加大,直接提高了各类精神疾病发病概率。而精神分裂症在全部患者中的占比达到一半,且疾病复发率与致残率相对较高[1]。在现代护理学领域,人文关怀属于全新服务模式,较之于传统护理,在病情防治与预后改善方面的价值更突出。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间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价值十分有必要。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利用奇偶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均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中位年龄(54.36±1.54)岁;实验组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54.41±1.62)岁。比对两组入组时资料提示具有比对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即安全护理、睡眠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和饮食护理等等。
实验组应用常规护理+人文关怀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人文关怀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急性期。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与作息时间等,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针对生活自理能力差且行为紊乱患者实施生活和饮食护理。若患者有敌意或者是有暴力行为应安排其单独一个房间,如果有必要应采用强制措施,确保患者人身安全[2]。对患者给予必要尊重,分析其异常行为举止,对患者异常言行与心理状态加以理解,并在细节方面给予患者必要尊重,对其实施必要保护。
②维持治疗期。护理人员应当和患者构建沟通关系,态度要和蔼且语言要诚恳,耐心解答患者提出问题,使患者的信任感不断增强,在固定时间和患者谈心,以了解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此时患者家属会因患者病情稳定要求其出院,所以要针对家属开展宣传教育,告知其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使患者能够继续接受治疗。
③恢复期。应结合患者病情为其制定护理计划,为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与社会道德观念[3]。应和患者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并且对日常生活的安排进行讨论,分析存在问题与具体解决方法。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做示范,和患者共同参与组织的活动。和患者家属沟通,并向其宣传疾病健康知识,鼓励其尽量多地探望患者,增强其康复信心。
1.3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
(2)对患者干预前后ITAQ评分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19.0版本客观分析所得数据,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1实验组、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对比 前者总依从率较之于后者,P<0.05。(表1)
表1 分析患者治疗依从性(n/%)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TAQ评分比较 经临床干预,实验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2)
表2 研究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ITAQ评分
将人文关怀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能够使其生活状况与不良生活习惯得到改善,因而逐渐成为现代临床护理改革的主要目标。经研究可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人文护理干预后,精神状态改善明显,且很多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各项指标较之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在人文关怀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责任心更强,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4]。对于患者而言,经学习各种知识可使其对于疾病认知与分析能力得以增强,在和护理人员互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制定康复计划过程中,进而对疾病形成正确认知,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另外,针对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同样使其能够正确了解疾病知识,在和患者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获取家庭支持,恢复其自知力[5]。
总体来讲,精神分裂症患者需终身用药维持治疗,其心理与行为方面相对紊乱,严重影响了患者自身与周边人群,同样使其心理压力较大。精神分裂症患者属于弱势群体,因而需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在临床治疗与康复阶段合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不仅能够增强其用药依从性,同时也使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人文关怀使患者精神、心理和情感方面均获得高质量护理服务,尽可能与其需求满足,以提高其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