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梅花山卫生院,山东 青岛 266623
心血管疾病的病型众多,可单一或合并发病,高发人群是老年人,治疗周期较长且复发率极高。有研究证实,其高发病率与情志失调、吸烟等因素有关,预后不够理想[1]。临床多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但是可供选择的药物多样,所取得临床疗效有所差异。为此,本研究选取心血管疾病病患97例,用于分析硝酸类药物的整体化疗效。
1.1一般资料 诊治时间介于2018年8月-2020年8月间,共计心血管疾病病患97例。根据抽签法分组后,A组计入例数49,男患比女患数值等于28比21;年龄归总后从38岁间断至75岁,均值(58.64±3.42)岁。B组计入例数48,男患比女患数值等于26比22;年龄归总后从39岁间断至72岁,均值(58.91±3.50)岁。数据经假设检验并无差异(P>0.05)。
1.2方法 B组实施常规化治疗,选择β受体阻滞剂,用于纠正血管堵塞情况;辅用降脂、镇静等药,以控制基础病。同时进行他汀类药治疗,选择阿托伐他汀,量为10mg,用药频率为每日1次,口服时间为睡前。A组基于B组加用硝酸酯类药,口服硝苯地平,量为10mg,用药频率为早晚1次。两组的治疗周期均是2个月。
1.3观察指标 记录胃肠不适、肝功受损、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观察纤维蛋白原(缩略词FIB)、凝血酶原时间(缩略词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略词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
1.4疗效评价标准[2]显著见效:症状根治,实验室指标无异常,无用药副反应;初步见效:症状基本消退,凝血功能基本正常,有轻微用药副反应;未见疗效:症状、凝血功能无变化,有严重副反应。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由SPSS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经t对比与检验,计数数据经x2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则P值不足0.05。
2.1对比疗效 A组数据归总后,A组总有效率更高,对比于B组后P<0.05。
表1 对比疗效[n/%]
2.2对比不良反应率 A组数据整理发现不良反应率更低,对比于B组后P<0.05。
表2 对比不良反应率[n/%]
2.3对比凝血功能指标 A组数据证实,PIB以及PT水平更高,APTT水平更低,对比于B组后P<0.05。
表3 对比凝血功能指标
心血管疾病在高龄人群中的发病风险更高,且典型表现为三高,会严重影响血液循环,干扰脂质和血糖代谢[3]。心血管疾病属于终身疾病,患者一旦确诊便需要长时间用药,且基本无法痊愈。其治疗原则是通过规范化用药使血糖血脂等指标严格控制在标准值以内,防止水平波动或持续升高,阻断并发症风险。临床多对胆固醇、脂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水平进行控制,以有效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脑卒中等发病风险[4]。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是该类疾病的基础性用药,可降低胆固醇的有效合成量,使体内的胆固醇含量稳步减少。此外,其能够清除低密度蛋白与前体,使胆固醇始终维持在标准范围。临床实践发现,长时间使用该类药物可以显著预防心血管疾病,但难以科学掌握药物剂量。若为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病,需要同时服用特定药物,这会使药物间相互作用有所削减,为保证疗效,需增加他汀类药用量。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大剂量用药会损伤机体,产生治疗反效果,所以需要寻求新型药物。硝酸酯类药能够显著阻断血小板的大量聚集过程,增殖体内的平滑肌细胞,对血管平滑肌产生松弛作用,因此改善心肌供氧情况,降低心肌压力,减少其实际负荷量,可控制疾病症状。以药学角度分析,该类药物携带硝酸酯类基因,可以有效扩张血管,且含有较多元素,多种药物类型的药理作用基本相同,但是药效起效与持续时间有所区别[5]。临床多选择起效快且作用较持久的药物,可尽快控制病情,降低患者的痛苦度。本研究中使用硝苯地平,其属于钙拮抗剂(第一代),药物起效较快,而且具有较高的峰谷比值,价格也相对便宜。其主要作用是控制血小板的快速聚集,抑制心肌能力,对全身血管起到扩张功效。其与他类药物几乎不会产生药效削减等情况,与部分药物间有协同作用,即使患者需要同服其他药物也不会增加副作用风险,所以不影响基础病的规范化治疗。但在治疗期间同样需要加强饮食以及运动管理,全方位控制病情。
A组总有效率数据计为95.92%,B组计为81.25%;A组不良反应率数据计为6.12%,B组计为22.92%;A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更佳,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后P<0.05。说明硝酸酯类药的治疗效用更佳,安全性更理想,且能够尽量优化凝血功能,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总之,硝酸酯类药的起效相对较快,可以显著调节临床症状,阻断心血管疾病进展,而且用药十分方便,无明显副作用,可改善治疗依从性,适用范围极广泛,具有较高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