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跃 李雪婵 隆艳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寄生、捕食、竞争、共生四种关系,其中共生关系是生物个体间最为和谐的生态关系。基于共生关系所建构的共生系统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和谐的生态系统。本研究将共生系统理论引入学分银行领域,旨在探究学分银行及其相关方的和谐共生关系,促进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学分银行是实施学分银行制度的服务机构。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对学分银行职能进行了详细描述:“构建分级认证服务网络,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及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成果进行原始记录并长期保存,为学分认定和转换提供服务。”[1]履行学分银行职能,建构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必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从业务关联与利益相关视角,学分银行相关方主要包括学习者、教育机构、用人单位与政府部门。当前,学分银行建设主要还是面向在校生的学历教育,而面向各类在职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的还不多。学分银行建设的资源整合力度总体不够,政府推动,行业组织、企业雇主、教育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自觉参与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2]。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习者的参与度不够。目前学分银行中的学习者主要为开放教育与继续教育领域的学习者以及少量社会学习者,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尚未真正参与进来。原因在于学分银行对于学习者的吸引力不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成果转换只能就低不能攀高,只能转换较低层次机构的课程学分[3]。也因为学习者参与度低,学分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着学习成果累积能力不济、学习成果转换需求不足等问题[4]。
2.教育机构参与度不够。其原因在于教育机构参与的动力不足[5],当前各类教育机构办学独立,各类教育政策相互隔离,教育机构尚难以从学习者转换自身学校学分中获得较大经济效益,而教育机构最关注的招生、教学、质量、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学分银行尚难以有所作为。
3.用人单位尚未真正参与。原因之一在于学分银行对于用人单位参加的意义认识不够。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促进学分银行中学习者的就业,还能通过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反馈促进教育的改革。为此,薛皛洁也提出要将学分银行向工作领域延伸,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6]。
4.政府部门兴趣点尚待进一步激发。当前,政府部门对于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如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由广东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分银行的相关政策。不过,当前的学分银行由于学习者覆盖面不广、学习成果数据不够丰富,尚难以为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如果学分银行能够完善布局,在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上提供更多决策参考的话,政府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则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建构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促进学分银行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协同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当学分银行各相关方都积极参与了,学分银行立交桥才会有真正的流量,才会是真正的畅通,也只有这样,学分银行立交桥才不会是一座徒有其名、自娱自乐的“空桥”。
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级的学分银行尚未建立。目前的学分银行主要为部分省市依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所建立的省市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如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等,另外还有国家开放大学所建立的学分银行。各学分银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比如在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建设方面,各学分银行自行研究建立资历框架标准,如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7],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框架[8]。另外,在学习成果的行业标准以及各类资历成果的转换标准方面,也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样的结果是难以形成学分银行的合力,容易变成重复建设。
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本质在于建构一个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在终身教育的生态系统中,生态主体主要有学习者、教育机构、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与学分银行,其中,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联结各级各类学习者、教育机构、用人单位与政府部门的枢纽和立交桥。立足学分银行,以学习成果为纽带,建构融各级各类学习者、教育机构、用人单位与政府部门为一体的学分银行共生系统,有利于形成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共生环境,有利于促进学分银行相关方的协同一体,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自然界的共生系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类型,其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构成。其中,共生单元是指共生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生物个体,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共同所处的生态环境,共生模式则是指共生单元之间以及共生单元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方式。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同样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在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是指以学习成果为纽带,以学分银行为核心,具有共生关系的各相关方。基于业务关联及利益相关视角,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包括学习者、教育机构、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学分银行自身。这里的共生单元既可以代表某一个体,也可以代表某一群体,如学习者共生单元既可以是学习者个体,也可以是学习者群体;教育机构共生单元既可以是某一个教育机构,也可以是某一类教育机构。
共生单元应共生环境而生,共生环境是孕育共生关系的摇篮。相对稳定的共生环境方能保持相对持久的共生关系,相对稳定的共生关系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共生系统[9]。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中,共生环境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环境,中观层面的资历框架体系建设环境,微观层面的学分银行自身建设环境。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环境: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部署,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建设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互联互通,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是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大环境,也是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资历框架体系建设环境:资历框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定义,将公民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规范的任何方式获得的知识、技能按层级分类描述并依法确定的一整套标准和措施[10]。我国在2016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终身教育资历框架[11]。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体系建设,能够为学分银行提供实施环境,学分银行基于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学习成果转换标准等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资历框架体系建设是学分银行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实施学习成果转换的根本依据与标准,是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分银行体系建设环境:学分银行体系建设是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包括政策体系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等,其直接影响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稳定运行。如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 号)明确了学分银行的基本任务与职责,为建设学分银行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又如广东省在《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方案》中规定了学分银行建设的原则、模式与内容,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学分转换的具体办法与转换细则,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了方向的指引,也能促进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建构。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学分银行共生模式可分为点共生、间歇性共生、持续性共生与一体性共生四种模式。点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偶发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具有随机性,发生频率比较低;间歇性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间断性地产生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体现了双方已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吸引力和互惠互利性;持续性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频繁地产生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表明双方均能从共生中获得实质性的互惠互利,并已经结成了相对牢固的共生关系;一体性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已经达成了共识,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四种共生模式体现了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关系的强弱与深浅,从点共生到间歇性共生再到持续性共生最后到一体性共生,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度由弱变强,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由浅变深。
以学习者与学分银行的共生关系为例。学习者初次接触学分银行,在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尝试,属于点共生模式;学习者从学分银行中获得收益后,增加了对学分银行的信任,则可能隔三岔五地在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点共生变成了间歇性共生;学习者通过间歇性共生模式不断获得收益,学习者与学分银行建立了稳定关系,学习者将习惯性地在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间歇性共生也就转变为了持续性共生。当学习者完全信任并主动融入学分银行时,学习者不仅在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而且还会从学分银行获取各类就业资讯、学习资讯,并将学分银行作为自身人生历程的一部分,持续性共生也就转变为一体性共生。
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用图1表示。
图1 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基本结构
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建构的关键在于形成各共生单元间难以割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当前,由于学分银行自身功能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学习者对学分银行的知晓度与参与度均不高,然而,两者存在应然性的共生关系。功能完善的学分银行,能够以学习成果为核心,为学习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服务,能够成为学习者成才就业的根据地。具体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服务。学习者能够通过学分银行将各种资历成果转换为学习成果,并能转换为各类资历证书,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二是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账户,实现学习成果的终身存档;三是为学习者提供各类教育机构的学习资讯,方便学习者继续深造学习,促进学习成果的持续产生;四是为学习者提供各类就业资讯,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学习成果的分流与增值;五是为学习者提供交流空间,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就业交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产生与应用;六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评价,为学习者提供就业推荐服务,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可见,一旦学分银行功能完善了,学习者是难以离开学分银行的。
学习者作为学分银行的服务主体,学分银行同样离不开学习者。因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是学分银行的活力源泉、生存基础,没有学习者参与的学分银行就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学分银行需要学习者存储、认定、积累与转换学习成果,实现其核心功能。可见,学分银行与学习者之间难以分离、互惠互利构成了两者的共生关系。
学分银行作为学习者与学习成果的集结地,可以面向教育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一是学分银行可以成为教育机构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测地。学分银行通过向教育机构提供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价值取向,帮助教育机构调整办学方向,提高办学质量;二是学分银行可以作为教育机构的品牌宣传地,通过教育机构的品牌宣传,吸引更多的学习者转换该机构的学分,获取该机构的学历或非学历证书;三是学分银行可以作为各类教育机构的宣传推广平台,通过向学习者提供教育机构的学习资讯,促进学习者到教育机构进行深造学习,为教育机构带来办学效益;四是学分银行作为教育机构的交流地,通过组建教育机构联盟或学习成果转换联盟等,促进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机构作为学分银行的核心参与者,学分银行同样离不开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学分银行中学习者与学习成果的重要来源,其可以为学分银行源源不断地输送学习者及其学习成果数据,教育机构也能够为学分银行提供更多的学习成果转换类目。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当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选用人才。相对于学分银行广泛的学习者与海量的学习成果来说,校园招聘的对象虽然集中但是数量较少,社会招聘的对象虽然广泛但是难以聚焦。依托学分银行,用人单位可以基于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综合评价学习者的水平与能力,可以在更广更深的范畴内精准选用人才,提升用人单位的人才竞争力。学分银行也因此可以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首选地。
学分银行同样离不开用人单位,因为用人单位能够为学习者的就业、再就业提供出路,能够为学习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渠道。学分银行需要用人单位不断“消化”学习者,实现学习成果的应用与“流动”,还需要从用人单位获取学习成果应用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而且用人单位从学分银行的人才库中不断选人用人,也能促进学习者不断加入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离不开政府部门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政府部门是学分银行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与规划者,是学分银行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对学分银行建设的引导,在管理层面对学分银行各相关方的组织,对于学分银行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政府部门,评估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深入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是其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学分银行作为海量学习者及学习成果的集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综合评价各级各类学习者的水平和能力,横向比较评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通过学分银行了解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价值取向。为此,依托学分银行,政府部门可以做更好的数据分析、质量监管,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余燕芳等提出基于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工作经历等数据,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向引导,为机构提供相关专业资格推荐,为政府部门提供教育需求分析与决策建议[12]。可见,政府部门与学分银行存在着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可以极大促进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
在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中,除了学分银行与各相关方存在共生关系外,学分银行各相关方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共生关系。如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基于人才培养与学习成果生产服务建立共生关系,教育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基于政策供给与质量监测建立共生关系;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建立共生关系;学习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选人用人与成果应用建立共生关系等等。
学分银行共生关系可用图2做简要表示。
图2 学分银行及其相关方的共生关系图
学分银行共生系统既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具有人工生态系统的功能,更具有共生环境下的共生功能,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功能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目的性是共生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若没有目的性,共生系统内的诸元素就没有行动的主动性[13]。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同样具有目的性。服务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成是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目的性,也是各共生单位的共同目标。教育机构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用人单位通过选人用人,促进人才流动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制定与供给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学习者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其通过自身的终身学习行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成。
进化是生物的本质属性,生物物种的进化源于每个生物个体的自身进化。每个生物个体(生物物种)在其生存过程中都在不断演化。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深刻本质[14]。
协同进化是两个或多个共生单元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进化关系。在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中,学分银行因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而获得更好发展;用人单位因从学分银行获得更多、更好、更精准的人才而得到更好发展;教育机构因从学分银行获得人才培养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价,通过优化自身教育教学获得更好发展;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获得更多资历成果、更多深造机会、更好就业或再就业机会而获得更好发展。各共生单元的协同进化,也能使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不断进化,使得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变得越来越强大。
共生的“生”既有“生存”之意,也有“生长”之意。所谓共生能量,就是学分银行相关方在共生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增量。共生能量是共生的重要特征,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与创新活力。如果共生单元之间有共生无增量,则可以说是无效的共生,这种共生难以持久。
对于学习者来说,其增量表现为更多的学习晋升渠道与机会,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其增量表现为能够更精准的检测自身的办学质量,能够为自身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能够通过学习成果的转换获得更多的学习者;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其增量表现为能够基于学分银行海量的人才库与学习成果库选拔最适合的人才,增强自身的人才竞争力;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其增量表现为可以基于学分银行海量的人才库与学习成果库,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做出更精准的教育决策。
交叉互补性是共生系统的本质特征。其包括交叉性与互补性两层含义。
交叉性表现为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共性,其使得各共生单元之间有共生的可能性,也使得相互之间具有兼容性。对于学分银行共生系统来说,这种交叉性是基于学习成果的业务交叉。学分银行以学习成果为桥梁与学习者、教育机构、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交叉;教育机构以学习成果为桥梁与学习者、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产生关联,其他共生单元亦然。
互补性表现为各共生单元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与相互弥补性。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中,学分银行不可能替代用人单位去分流人才,实现学习成果的应用,学分银行也不可能替代教育机构实施人才培养的职能,政府部门也不可能替代用人单位去给学习者分配工作单位等等。
终身一体性是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初心与使命。学分银行通过联结学习者、教育机构、用人单位与政府部门,能够实现教育的融通一体,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终身性的学习服务。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分银行共生系统中能够实现终身性的学习、一体化的学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学分银行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终身性的教育服务,用人单位则能为学习者提供终身性的职业服务,全职业生涯的就业服务。政府部门则能基于学分银行共生系统规划终身一体的政策服务。
学分银行共生体系的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共生系统中的各类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外部诱导机制、内生动力机制与阻尼排除机制。
外部诱导机制是通过外部的环境创设诱导共生单元的共生行为。国家层面推进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资历框架体系建设以及学分银行体系建设为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各共生单元主动融入学分银行共生系统则需要建立外部诱导机制。外部诱导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1.进一步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制度,形成终身学习环境,引领全民终身学习。并将终身学习制度与学分银行的终身学习账户挂钩,实现全民用学分银行,全民获益于学分银行。
2.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设,通过建立资历框架等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学习成果标准,使得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转换有法可依、有标准可据。
3.优化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拓展学分银行功能,对当前学分银行功能实施全方位拓展,即从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转换功能拓展到面向学习者的就业推荐、学习资讯服务,面向教育机构的人才质量检测服务,面向用人单位的人才信息服务,以及面向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服务等。
内生动力是指共生单元自身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共生行为,其关键在于各共生单元开放共享、主动共生的动机生成。对于教育机构来说,不能固步自封、自娱自乐,应该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打破高校自身的物理与心理围墙,主动拥抱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主动与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沟通衔接;对于学习者来说,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不再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终身学习,学习者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通过不断的知识与能力积累,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与社会生活能力,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对于学分银行来说,不能一味依赖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应该树立终身服务的理念,从学分银行相关方的利益着想,主动为各相关方服务,促进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
共生阻尼因素是指阻碍学分银行共生关系发生的各类影响因素。阻尼排除机制就是要通过机制的建立排除阻尼因素,促进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学分银行共生阻尼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各类教育政策的隔离问题。当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管理政策是隔离的,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管理政策也是隔离的,即或是在继续教育内部,开放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政策也是相互隔离的,这种相互隔离的管理政策有利于清晰分工、分类管理,但是在终身教育视域下,则不利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机制,破除这种教育政策的隔离,实现各类教育的融通一体;二是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尚未建成,学习成果转换缺乏统一的标准。当前,学习成果的转换主要是一般水平高校转换高水平高校的学习成果,而高水平高校不愿转换一般水平高校的学习成果,从而使得学习成果的转换变成了单向行为。为了破除这种共生阻尼,需要尽快建成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立统一的学习成果标准,使得学习成果转换不再有学校门第、品牌的差异,也可让高水平高校能够放心地认可和转换一般高校的学习成果,使得学习成果的单向转换变成双向流动。
建构学分银行共生系统有利于促进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然而,学分银行共生系统的建构并非易事,需要在开放视域下拓展学分银行的功能,在政策层面、体制机制层面做更多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