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军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得以在实践领域广泛展开。移动学习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灵活性强、选择性强。把移动学习模式引入高职课堂,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加学习时间,促进师生互动,最终提高学习效率。移动学习需要进行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全新设计,组合多种教学模式,尤其是要重视教学视频的制作。
关键词: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移动互联网;教学视频制作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145-0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利,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知识建构。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了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表明,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99.3%;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活动形态,同时相关的学习空间也在改变”[1]。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属于“数字原住民”,从小就接触各类电子产品,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共同交织在一起。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和类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拥有移动设备,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已经逐渐在实践领域广泛展开。移动学习并不是在今天才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利用书籍、广播、电视、电脑等设备都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才真正得以实现,尤其是智能手机和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给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保障,其能够利用声音、视频、图片、文字等把知识进行立体全方位的呈现。如“得到APP”,其是运营非常成功的一款手机应用软件,又如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开设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人数也超过37万,每份售价199元,收入超过7 000万人民币。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移动计算设备的辅助下,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获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2]。它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新形式,是数字化学习的有益补充,已经逐渐得到认可。可见移动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任何设备”是指可移动的设备,通常是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第二层含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是指学习场地不一定固定在教室,学习时间也不固定在某一授课时间,学习不再受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移动学习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纯粹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学习者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学习者具有完全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得到APP”就是这种移动学习类型;第二类是作为正式学习的补充,移动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当移动设备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时,它与无目的的、纯粹以兴趣为导向的移动学习有了显著的区分”[2]。这类学习实际上是正式学习在移动设备上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习者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内容上基本没有选择自由。
二、移动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靈活性强,碎片化学习
移动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习的灵活性较强,其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首先体现在学习时间的自由度较大,学习者在学习上可以自己决定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工作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例如,“不干活的时间如果不用于学习就被浪费了,如在电梯口、咖啡馆、公交车站等候的时间和需要排队等候的时间,有时被称之为‘一口大小的学习(‘Bite- sizedlearning)”[3]。其次体现在物理性学习空间的消失,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场地不复存在,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有移动互联网信号的地方进行学习,打开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登录学习平台,浏览课程知识、观看教学视频、听教学音频和提交作业等。
(二)选择性强,个性化学习
移动学习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习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线上一对一的交互性学习模式。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控制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的重要特征,其有别于前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学习。
(三)干扰性强,自主性学习
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的“生活场域”和“学习场域”交织在一起,界限不分明。移动学习缺乏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较弱,学习者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学习进程随时会被打断,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与电影、电视相比,手持移动媒体难以拥有安静整洁的室内收视环境,其收视场所具有很强的干扰性”[4]。干扰性强是移动学习的明显缺点,这也就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强的自律性,“学习缺乏监督,需要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学习管理能力”[5],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移动学习对高职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把移动学习模式引入高职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移动设备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习时间,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加学习时间
高职课堂教学内容多,实训任务重,实践性强,操作性强,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而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恰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学习模式,可以作为高职课堂教学(正式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在移动学习中,教师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指导者,有助于高职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增加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手机变成了一种学习工具。移动学习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学习资源有限性的不足,高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二)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学习模式交互性较强,学生反饋及时,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便利,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移动学习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虚拟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会被记录形成可视化的数字轨迹,形象直观,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策略、设计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存储在云端,教学内容可以及时更新,随时为高职学生实时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当下的移动学习往往都具有富媒体特征,其涵盖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移动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一)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
移动学习需要进行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全新设计,其需要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符合高职学生的使用习惯,同时考虑移动学习的自身特点,而不能是简单的课件搬家。首先,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应避免碎片化和混乱化,整体设计架构清晰简洁,重视导航功能和目录,学习内容根据知识点和技能点分割成独立的微型模块;其次,移动学习作为高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选择适合手机和平板电脑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围绕微视频或微音频来进行布置;最后,教学方法要有别于传统教学,符合移动互联网思维,“教育工作者要创新移动教学方法来满足学习者面向社交性、情境化的学习需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学习者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趣味学习任务设立,结合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学习基本特征,增强产品的用户黏性,以吸引更多潜在用户”[6]。
(二)移动学习的实施策略
1.组合多种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学中移动学习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学生学习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移动学习为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实现移动学习与现有课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移动学习为现有高职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功能”[7]。此外,移动学习可以与其它新兴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例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教学模式,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把多种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起来。移动学习可以直接使用已经成熟的在线教学平台,如清华大学雨课堂、学堂在线、蓝墨云班课和超星学习通等,也可以利用微信、喜马拉雅、蜻蜓、抖音和钉钉等APP进行学习,或者开发一款符合高职课程特点的手机APP。
2.制作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移动学习实施的难点。“移动设备影响着知识(即观点、图像和信息) 的生产、储存、分配、传送和消费过程等诸多方面,因此也影响着学习的诸多方面”[3]。所以移动学习的教学视频制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视频微课化,内容相对独立,每个教学视频时长最好在5分钟以内,以适应学习者碎片化学习的特点;(2)选择适合视听语言表现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重要的知识点,再分别制作成教学视频,切忌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拍摄制作成视频;(3)在拍摄教学视频之前,要把授课内容编写成分镜头脚本,再通过拍摄、剪辑和后期包装等过程,把教学内容用影像呈现出来,而不能简单地把课堂授课过程拍摄成教学视频;(4)教学视频的录制地点最好选择在演播厅,以便保障教学视频的品质。此外,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的屏幕较小,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应该多拍摄特写和近景等景别。
参考文献:
[1]移动学习、互联网教育与教育教学变革——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方海光[EB/OL].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https://www.sohu.com/a/115859734_3
72506.
[2]蔡宝来,杨伊.基于移动学习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5(9):42-47.
[3]约翰·特拉克斯勒,肖俊洪.用移动设备学习:中国的可能性[J].中国远程教育,2014(1):35-46+95-96.
[4]黄慕雄,林婷.面向手持移动媒体的视频教学节目创新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1):70-73.
[5]吴峰,江凤娟.工作场所数字化学习:特征、价值与模式[J].教育研究,2017,38(3):83-90.
[6]刘丰,李智,万英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8(3):16-18.
[7]李利杰.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5(2):53-54+77.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