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鹰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全面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涉猎到当时各种音乐体裁形式,且每种形式都有流芳百世的精品。他出生于维亚特斯基省卡斯科·沃特金斯基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并于1862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安东·鲁宾斯坦和扎列姆巴,是俄国最早接受学院音乐教育的专业作曲家,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继承了格林卡的传统,并学得较多西欧作曲手法;同时他又天性敏感,对当时俄国社会的动荡有深刻感受,加上他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对本国音乐传统的继承,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特有的、极易辨认的音乐风格。
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作品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原名《凡尼亚坐在沙发上》。他偶然听见并立即记录下来,先是将其改编为钢琴二重奏,并收入在《俄罗斯民歌50首》内。两年后,又将这感人肺腑的曲调用于其作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中。
速度。作品速度标明Andante,并且基本贯穿全曲,只在再现部之前以及全曲结束处,有些演奏者的音乐处理会有稍许渐慢。
节拍。作品采用了2/4及3/4的混合拍子。由于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本身是2/4及3/4的混合拍子,因此本曲凡是出现该主题的地方,作者都是按照这一节拍来安排,其余均为统一的2/4拍。旋律节奏。作品的旋律节奏整体平稳舒缓。旋律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最长音是句尾的三拍音(除结束音外),最短音是类似装饰音性的64分音符。织体节奏。作品的织体节奏包括三种类型:(1)是与旋律性格一致的、平稳的节奏进行,主要集中在首部和再现部,如谱例1。(2)两个中声部的连续切分节奏贯穿整个中部,使音乐有不稳定感,如谱例2。(3)连续的两个八分音符加一个四分休止符的节奏型组合,使音乐显得步伐沉重,主要在尾声中,如谱例3。和声节奏。作品的首部和再现部和声节奏较密集,中部及尾声中和声节奏非常宽松,有时是近10小节重复同一和弦。如54-60小节、70-76小节、152-161小节。统一因素。整部作品速度的稳定是全曲统一的重要因素。
图1 谱例1
图2 谱例2
图3 谱例3
旋律形态。首部(1-49小节)的第一主题来自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曲调抒情忧伤,由较密的蜿蜒曲折的旋律音程进行。首部的中段主题是第一主题的变形,并出现了一些密集的、装饰性的小音符。中部(50-96小节)主题稍稍明朗、热切、其音程具有五声性音阶特点。再现部(97-136小节)的旋律形态与首部相同。尾声(136-184小节)的旋律借用了中部主题以及首部第一主题的主题头。
旋律音域。首部的两个主题音域都在10度左右,中部主题音域稍大一点,是13度。全曲旋律均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其音域是g—f3在三个八度以内,刚好是小提琴的常用音域。
曲式结构。首部是三段式。1—16小节是呈示段,为4+4的结构,并且乐段本身重复一次。17—32小节是引伸型的中段,为8+8的结构。33—49小节为再现段,是呈示段的完全再现。
中部是一个复乐段。中部主题开始之前的50—55小节具有连接的性质,其材料由前后调式主和弦的共同音F的连续重复以及新调主和弦节奏音型的两小节准备构成。56—71小节为8+8结构的乐段,72—96小节是与前面同头换尾的复乐段,其中,从88小节开始是乐段终止后的补充部分,有过渡意味,在经过若干次D7和T的和声交替之后停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再现作准备。
再现部是缩减再现,缩减为二段体。其第一段97—105小节是完全再现,随后是旋律的两次高八度重复。第二段是122—136小节,只再现了首部中段主题的开始两小节,并于最后引出尾声的伴奏节奏音型,从而省略了再现段。
尾声从136小节开始,分为两个部分,总结了首部和中部的主题音调素材。171小节之前是第一部分,采用中部主题素材;172小节开始是第二部分,采用首部第一主题的主题头素材。
和声风格。作品遵循西洋传统和声的功能原则,并运用了重属及附属和弦,其中重属和弦出现较多。全曲末尾的变格终止及曲中T—S—T的和声语汇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风格。调式调性。作品的首部采用bB大调;中部是由bD大调进行到bb小调;再现部又回到bB大调,并直到尾声仍在bB大调结束。
复调因素。作品首部中段采用了片断模进变化的模仿式复调(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部,见谱例4)。再现部的第二段采用了第二主题头的纵向移动对位手法(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见谱例5)。整个曲子多处都含有单对位因素。
图4 谱例4
图5 谱例5
演奏编制。作品采用室内乐弦乐四重奏的演奏编制。
配器。作品的旋律均由第一小提琴担任,中部的后部分及再现部中情绪稍激动处加入了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的同度或平行八度演奏,以加厚旋律音量(有时两声部同时、有时三声部同时)。
织体。作品的首部为复调与主调音乐织体的结合;中部是三声中部,为主调音乐织体,其大提琴声部的主持续音bD贯穿整个中部;再现部的织体写作与首部相同;尾声中第一部分与中部织体形式相同,其低音声部是主持续音bB,第二部分则为主调音乐织体。
演奏法。首部开始处四个声部均加弱音器演奏,使整个音响音色阴沉、暗淡。中部及尾声中再现了中部音调的段落,伴奏声部运用拨奏固定动机来作为旋律的背景,使音响稍具流动性和活跃感。
力度。全曲力度对比不大,在pp—f之间(除曲终ppp外),给人轻声倾诉之感。
作品《如歌的行板》是复三部曲式,其再现部为缩减再现。乐曲最后有一个较大的尾声,总结了中部及首部的素材。节奏及旋律性格的一致是其全曲的主要统一因素,其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织体和演奏法变化上。
整个乐曲的音响及音调都富含东方色彩,其旋律优美如歌,音调忧郁悲伤,尤其是再现部两次突然休止的妙用(第124、127小节),以及尾声中断断续续、呜呜咽咽的音调,加上弦乐器善于倾诉的特有音色,使乐曲的伤感情绪令人听后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