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干 政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其中,通过拍摄视频来记录日常生活的Vlog(视频博客)深受年轻群体的青睐,其鲜活的画面、直观的表达也在新媒体平台上表现出较强的传播力和互动性。
在传统媒体积极开展融合传播的背景下,最近两年中Vlog新闻也成了不少主流媒体创新报道形式的一种尝试。从2019年的全国两会、国庆阅兵,到2020年的武汉疫情、上海进博会,在多个重大主题报道中,人民日报、央视网、中国日报等媒体记者发布的Vlog均表现亮眼,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2020年11月,绍兴晚报也推出《跟着晚报逛进博会Vlog》系列报道,作为传统纸媒在融合报道上的新尝试。本文希望通过比较Vlog报道与传统报道的差异、分析Vlog新闻的传播特征,为传统媒体如何积极转型、吸引受众和扩大影响力提供借鉴。
Vlog最早诞生于视频网站上,是Video Blog(视频播客)的英文缩写,是一种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的短视频日记。拍摄Vlog视频时,一般是由本人手持移动拍摄设备自拍自述,同时辅以从本人视角拍摄的现场镜头,以尽力展示最真实的事件现场和最直观的感受心得。
作为深受年轻人青睐的表达方式,Vlog在新媒体平台上表现出较强的传播力和互动性。举例来说,在自拍自述的环节中,Vlog创作者通常会直面镜头对话,使受众在观看时有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而各种从本人视角出发拍摄的现场镜头,则能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近些年中,Vlog的内容从最初的生活记录拓展到其他题材领域,还被主流媒体尝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2019年国庆阅兵重大主题报道中,多家主流媒体的Vlog表现亮眼:在微博平台上,央视新闻的《空中护旗梯队飞行员受阅前Vlog》获得了589万次观看量;环球网的《Vlog|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前夜、阅兵、焰火》获得了185万次观看量。
2020年“两会”期间,Vlog新闻也是报道的主力军。从第一场发布会开始,就有媒体发布《两会Vlog|两会首场发布会:记者保持社交距离消毒棉片人手一个》《两会Vlog|夜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有啥不一样?》等Vlog新闻,“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和记者发布了数百个Vlog报道,从不同角度记录疫情下“两会”的特殊现场,打破了受众对官方主流媒体的刻板印象,用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记者在进博会现场拍摄Vlog
目前,国内媒体的融合传播已经步入深水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已经从简单的形式相加,发展到新闻报道元素的优势互补。在此背景下,Vlog新闻逐渐成为传统媒体适应当下传播环境、满足融合传播需求、实现新闻创新的一次突破。
2020年11月,作为纸媒在融合报道上的新尝试,绍兴晚报连续6天在微博、微信和越牛新闻客户端推出《跟着晚报逛进博会Vlog》系列报道,笔者通过实践发现,Vlog新闻报道和传统新闻报道之间存在以下的不同。
以Vlog的形式报道新闻,记者的定位发生了改变。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定位是中立视角下的旁观者,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文字记者还是出镜记者,都需要对新闻事件和新闻现场进行准确、客观和全面地还原,通过采访各种权威人士或普通市民提供观点和感想,避免出现个人观点。
而在Vlog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定位则是主观视角下的当事者,从亲历的角度带来更直观的真实感受,可以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新闻事件、表达在新闻现场的个人观感,报道可以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无论是传统纸媒的文字报道,还是电视新闻的视频报道,虽然都很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挖掘,为受众提供最新最热的资讯,但在传播方式上一直是媒体主动、受众被动,有一种官方权威的“架子”,同时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缺少反馈环节,或者反馈滞后。
而Vlog报道在新闻叙事时采用的是平等交流的对话方式,记者仿佛是在镜头前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能最大化地提升新闻传播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另外在更加凸显个人风格的Vlog报道中,撇开新闻内容本身,记者本身的个人形象和人格魅力也能“圈粉”,同时利用新媒体更便利的弹幕、评论和私信等方式增加即时互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部分场景下,只有老年人还会拿着报纸或者端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而年轻人习惯于用一个手机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资讯。
目前,Vlog的发布平台主要是微博、B站和抖音等,这三个平台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在2019年腾讯酷鹅用户研究院发布的《短视频用户洞察报告》中就有过调查,Vlog用户是一批一二线城市、年轻、高学历的用户。这也意味着,传统媒体在自身的平台之外,可以凭借Vlog等更加轻松、有趣的报道方式,在新媒体上吸引一批已经流失的年轻受众。
在融合传播的背景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新闻领域更面临着来自线上线下各路媒体的同质化竞争,而在其中,Vlog新闻则以独特的优势,能够让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焕发新生,在竞争中突出重围。
在报道各种新闻事件时,传统媒体的记者大多正襟危坐,用较为官方的文风或话语体系体现“权威声音”的严肃性和公信力,而Vlog新闻则打破了这种疏离感,镜头言语、人物的特性和自我表达都很鲜明,让记者更接近一个“普通人”,让Vlog新闻在无形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2019年笔者作为绍兴晚报记者赴上海进博会采访时,在场馆外发布过一个排长队焦急等待的短视频,没想到半小时内阅读量就破万,还有不少网友留言给予安慰并感受到采访不易;2020年《跟着晚报逛进博会Vlog》的第一期,笔者就加入了挤早高峰地铁出发、在场馆内忙碌奔波、穿过人山人海看展等第一视角的生活化场景,用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方式传达在现场的真实感受,让不少纸媒的老读者感叹“这样的新闻更好看”。
而中国日报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推出的《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也以亲和有趣的内容圈粉无数。在Vlog镜头下,记者和很多年轻职场人一样,有第一次参加“两会”重大报道的紧张和压力,也有遭遇工作不顺时的挫折和沮丧,完全打破了受众对传统政治新闻的刻板印象,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吸引人。
从Vlog的定义来看,它在本质上和文字日记、图片日记是一样的,是用视频形式承载的日记内容。而从个人视角出发的Vlog,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和传统新闻旁观者的角度不同,Vlog新闻能让受众在观看视频时步入相应的环境氛围,产生一种代入感和在场感。
2019年11月,央视主播康辉的《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一经发布就上了微博热搜,视频记录了他跟随习近平主席进行国事访问的过程。和往日在新闻联播里看到的程式化镜头所不同的是,Vlog从康辉亲历的视角出发,有许多他在现场的自拍自述、采访中看到的细节等内容,让观众更有“在场感”。比如前往希腊时,康辉下飞机的第一件事不是取行李,而是直接到媒体区,拍摄报道习近平主席抵达希腊的情况,同时秀出当地的报纸,展示习近平主席发表的署名文章。
2019年7月,海南警方发布了全网首个抓捕犯罪嫌疑人的Vlog,视频中记录的是警方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蓝天二号”行动的收网现场。在Vlog中,既有警方实施抓捕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也有真枪实弹的行动现场,虽然移动拍摄的镜头一直在晃动,但却能从中感受到警方行动的紧张和惊险。这种用Vlog呈现的真实的第一现场,好过当事人在事后采访中的转述,更有利于得到受众在心理层面的认同,增强了新闻事件在传播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泛娱乐时代,年轻人对过去充满官方口吻、严肃说教式的新闻不感兴趣,主动或被动地屏蔽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部分都聚集在线上接收各种良莠不齐的平台发布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基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许多传统媒体也积极入驻新媒体,打造全媒体平台。
对逐渐失去了年轻受众的传统媒体来说,Vlog形式的新闻则像是两者的“黏合剂”。一方面,对崇尚平等对话沟通的年轻人来说,Vlog新闻既有生活化的叙事,又可以通过后期制作添加各种互联网上流行的背景音乐和表情包等元素,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另一方面,许多传统媒体即便转战新媒体,依旧卡在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架子上,而Vlog报道则有利于他们转变语态,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渠道下沉,弥合与年轻人撕裂的语境。
需要指出的是,Vlog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并非完全取代传统报道,而是作为新闻的多重视角之一。对不少传统媒体来说,在原有的文字报道或视频报道之外,尝试用记者个人视角的Vlog记录报道过程或补充报道细节,有利于搭建更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更好地传递主流声音,吸引更多年轻的受众群体,凝聚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