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 征 冯欣欣
建设数字中国的过程中,浙江一直走在前列,如今在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之后,传统媒体的转型已经进入到如火如荼的阶段。尤其在基层社会治理、地方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传承、数字化技术运用、新闻舆论监督等方面,传统媒体正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与定位。今年2月,针对平台经济领域垄断及不正当行为的网络监测系统“浙江公平在线”正式发布运行。这一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大数据杀熟”“低于成本价销售”等行为进行监测。这一举措是浙江数字建设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整合措施。实际上,数字浙江建设及其媒体转型发展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要建设“数字浙江”。尤其是近五年来,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2854亿元跃升到2020年的7020亿元。在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诸多产业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而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却逆势增长了13%。因此,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成为当今浙江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点与亮点。浙江全面数字建设所带来的环境巨变也让传统的信息生产部门迎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是新闻界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新视野新课题。
在数字时代以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生产和发布的主要职能。这是工业革命以来新闻传媒机构的一个传统生态。各行各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满足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而媒体承担了传播和纽带的作用。但是数字时代打破了媒体的这一传统功能。随着信息发布平台的多样化,传统媒体充当纽带的力量在逐渐减少。但正是信息来源的多样化,造就了另一个明显的问题,即信息缺乏系统。按照著名的法国新闻传媒学者罗兰巴特和德里达的研究判断,当前是一个解构社会,固有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显示出一种无序性。但社会的重建使得传统媒体逐渐找到了它的新职能,即它依然是同时关注大政方针与日常生活的最主要的信息部门。这一点,让传统媒体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结构重建的力量。因为,它既关注宏观的社会重大问题,也关注微观的社会生态变化。传统媒体的这个未曾受到冲击的宏观-微观双观测特征,使它依然维持着某种权威信息发布的优势。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方面,这种行业特征保证了全面而理性的思考。
最近发布的CNNIC第47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9.89亿。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不足一成。这些拥有表达权的公民与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成员并不相同,哈氏认可的公民是理性的,接受过教育并抛却私心的,而现实的网络世界中,人更多地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征。当下网络空间的舆情议题更为分散和细化,很多在过去不会大规模讨论的话题进入公众视野,并极易通过病毒式扩散引爆舆情。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理性相结合,为它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本质上的保证。尽管新媒体给新闻业造成巨大冲击,但媒体长久以来形成的专业度、公信力在网络空间依然占据重要席位,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使命仍在。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媒体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继续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媒体在技术升级之外还在放下姿态,迎合用户的表达习惯,从而摆脱曲高和寡的尴尬并夺回舆论阵地。一方面是短视频新闻兴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天目新闻作为打造新型主流舆论阵地的探索,就是主打视频的新闻客户端。新闻以碎片化的短视频呈现,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阅听习惯。同时,这些短视频可能采用网友熟悉的配乐,搭配醒目的文字,能获得更多阅读量。另一方面,媒体开辟UGC通道,使网友有充分表达的空间。在天目新闻中的“潮客”频道,拍友可随拍随传,展示美好生活,由此汇集了一批忠实用户。
按照媒介学的观点,技术本身具有自身的特性。数字技术的特性就是无差别的呈现,这一特性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数据孤岛现象。不同组织各自为政,未能做到数据互通有无,或是共享的速度缓慢。5G、物联网等技术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也为打破数据之间的区隔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医院做完检查后,想要查看电子报告,需要关注院方的公众号。为了解决政务数据延迟给群众造成的类似困扰,浙江于2019年开始建设“数据高铁”。新建“数据高铁”打破了不同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数据跨平台快速流动。医院检验结果一出来,患者就能够在全省统一的平台上查看报告。
在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技术推动传统媒体实现智能化升级。智能机器介入新闻信息前馈、采集、写作、编辑、分发、反馈全过程,形成全新的人机协同生产模式。中心厨房、县级融媒体再造了新闻采编流程,使得信息在进入媒体平台之后可以发挥最大功效。各种平台可以量体裁衣地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同时媒体在大数据的统计之下,也可以了解当前的舆论热点。
新闻的形式,因为技术的更新也呈现出各种形态。尤其是VLOG新闻、AR新闻、VR新闻等报道形式,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能够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致。更重要的是,创新表达的新闻能够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或具备互动的特性,从而提升用户的参与感。浙报集团的天目新闻同时包含VLOG、VR、H5等多种形式,如H5《关键小事绘就美好生活 读懂浙江人“稳稳的幸福”》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了浙江在婴幼儿照护、疫苗接种、水质保障、交通建设等民生实事上取得的成绩,在轻快的背景音乐中,上下滑动屏幕查看政府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的目标,左右滑动屏幕查看目标的完成度。除此之外,视频新闻数量也在大幅增加,除了短视频还有慢直播等形式,并且特别注重多屏互动。比如,浙江广电的《新闻深一度》栏目是一档将视角对准普通人,讲述人物故事的新闻栏目。去年,该栏目在抖音平台开设“周末面孔”抖音号,对大屏节目进行二次加工、二次传播。天目新闻客户端则在西湖断桥开设了慢直播频道,人们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看到断桥的人流量以及天气情况。
尽管国家级的媒体似乎是在发表一般性的、无差异的新闻,内容容纳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信息,但是从国际传播的角度,中国的媒体无疑是中国故事的最好阐释者。以此类推,地方传统媒体在展示地方文化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浙江省内的各级传统媒体,除了承担本地信息的互通有无之外,还承担着使浙江走出去的职责。尤其在文化领域,自媒体或许在一两个具体的方面能够生产出一些爆款产品,但是从全面和深入的角度来说,浙江的诗歌文化、运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只有传统媒体有能力全面关注。通过长期且深入的观察,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得到很好的记录,全面地报道各种文化遗产可以使不受大众关注、不易于流行的文化项目得以留存下来。
首先,媒体的新技术传播助力优秀文化。浙江省在传承大运河等非遗文化时,运用5G+AR的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带给观众虚实结合的视觉感受。比如,浙江电视台推出的《手艺人》纪录片用现代化的视听语言唤醒即将尘封的文化记忆,把旧时光中的文明与新时代的人民建立起连接。
其次,新闻联动地方,关注微观生活。地方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身处当地的民风民情。因此,立足当地,联动当地成为传统媒体传承地方文化的一大举措。浙报集团与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携手联动,推出了《大潮起之江“窗口”看小康》栏目,用笔和镜头记录浙江各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成果和生动故事。这个栏目每一期视频都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通过最能反映各地小康成色的一个方面来展现主题。同时,选取当地普通百姓的故事,通过他们的视角阐释生活的变化,反映乡村振兴、工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这组报道还把镜头对准了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传统的古村落转型升级等,以一个人、一个村、一条河流等“小而微”的视角,对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了集中展示。
最后,优秀文化传承需要新的融媒解读。从单一的角度去看,社会文化建设往往会有“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听外来人员谈对本地文化的阐释和感受,可能会带来新的视角。浙江日报抖音号中有一个《荷兰小哥“浙扇窗”里看中国》系列短视频,邀请荷兰友人托马斯展示“外国人眼中的浙江省”,从他者视角展示了浙江各地发展成就,让融媒传播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现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