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数学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021-06-21 08:42刘兴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低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

刘兴华

摘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还要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等场景下自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能够以数学思维来理解问题,以不同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这项教学工作应该从小学低段开始,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成长起来。但是,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思维有时显得太过灵活,抓不住重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更有针对性。本文即从问题解决能力的概述和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该领域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段 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差,只注意到了解决,而忽略了发现。因此,其培养一般就是以应用题的形式来进行,或者在情境中直接提出问题。这些措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必然造成盲点,使得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来提出问题,而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日常生活等场景下也就不能积极主动地采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切实达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首先就要对该项能力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其他的具体教学措施才能发挥出效果。

一、问题解决能力概述

从广义角度来说,问题解决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可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解决的能力。该项能力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较低层次表现为可以发现暴露得比较明显且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中层次的则可以发现比较隐蔽的问题,或者说有相应的技巧提取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高层次则是能提前发现问题,还能预测问题的发展并不断总结问题的规律,基本上可以脱离外界的引导。

对于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只要能够让学生具备比较初级的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了,太高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同时要将数学问题作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对象。但要注意的是,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层级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不是说学生会突然之间从较低的层次跃升至较高的层次,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虽然可以将小学低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设置得比较低,但也要抓住机会尽量推动他们成长,为每一阶段的能力进步创造一个足够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问题蕴含于情境中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能力,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包含其中。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该项能力的时候不能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低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性格特征,问题要简单一些,容易发现一些。将问题蕴含在情境中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有趣且与学生生活有关联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也能为他们发现问题的过程提供帮助,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购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小剧本,但是这个剧本要留下一个“漏洞”。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随机挑选两名学生来表演这个剧本。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参与或至少比较熟悉现实的购物场景,他们看完表演后就会主动向教师提问:“老师,刚才买东西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找钱?”教师这时再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掏出事先准备好的人民币,带领大家思考应该怎样付钱和找钱,同时认识人民币。这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情境中预设的,而且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发现,还能快速导入到新的教学内容里去。

(二)分析信息发现问题

教师完成将问题蕴于情境中这一步后,就要由学生来发现问题了。上文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发现问题的过程会更为复杂一些,需要学生去抓取和分析信息。对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要指导他们抓取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还比较单纯,教师在示范指导时要尽可能简单明了,方法不要过于复杂。教师还要做好计划,将主动权逐渐地移交到学生手里。通过充分的练习,学生将不仅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还会因为个性的差异而产生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信息分析方式。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变化的图形》,是通过折纸和剪纸来锻炼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表演一下,剪出一个很好看的形状。这时学生自然会感到好奇,思考教师是怎么剪出来的。然后教师再放慢速度,重新剪一遍,此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操作顺序,再自己拿纸去折一折,想一想教师这么剪是为什么,图形是怎么得出来的。接着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去解释教师的每一个剪纸步骤。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剪纸。

(三)逻辑推理整理问题

在学生初步掌握发现较为明显的问题的能力之后,就要将教学的重点向更后端转移。从分析代表问题的信息,到直接分析问题,或者说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将问题较为明确地整理出来,为最终的问题解决提供必要条件。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有好几种,既可以针对单一问题情境反复练习,不断更换情境和问题的内容,也可以在同一个情境中蕴含一个以上的问题,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来,或者将不同的選择灵活组合采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成长需求确定。

例如,对于《分一分与除法》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可以创造有多个关联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去练习。比如学校马上要举办夏季运动会,用班费买了一些零食和饮用水,让学生自己去分;然后又准备了一些小旗子到时候加油助威用,看看几个人可以分到一面小旗子。教师不用直接提出要求或问题,只要给出类似情境,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就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经过多次的应用,学生就能够在较为复杂的场景中下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整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四)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新的认知”,并不一定代表教学尚未涉及的知识内容,比如一种学生尚未熟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能够变得可以被熟练应用,也可以算作是形成了新的认知。这一过程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描述是相似的,符合一个人学习过程的本质规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深刻印象。如果学生钻进了牛角尖出不来,或者没有找到解决问题最快捷的方法,教师可以作为辅助,引导他们的思路,但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例如,在学习《测量》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出情境:教室的墙面要重新装饰,现在一些小饰品已经准备好了。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装饰。然后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他们就发现,要想装饰得美观大方,就需要合理地安排饰品,要知道每隔多长距离放置饰品。这就又涉及对墙面的测量。教师可以表示出为难,没有提前给大家准备测量工具。此时学生在童心的驱使下就会自己去想办法,比如用自己的小尺子、手或者脚去测量。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而且确实可以达到目的。

总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教师的教学方式到位,学生的能力一定会稳步提升,逐渐形成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也会找到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未来漫长的人生发展道路上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宋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47.

[2]周凤花.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教师,2017(12):51 52.

[3]黄召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2):28.

猜你喜欢
低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小学中低段“语用”型作文教学的运用策略
两只想打架的熊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巧用文本资源指导低段梯度写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