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慧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而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具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同时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如果能将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学习,另一方面将有效促进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政的角度探讨和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思政元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的效果,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对数学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植入,引导学生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
关键词:数学文化;思政元素;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的发展,是人类通过不断生活实践,结合生活中一些基本的需求,对生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学科,而数学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经验,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教育的渗透,将能有效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数学文化对数学课程教学的益处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然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幅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知道了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方面,丰富了课堂内容;另一方面,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将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品质
探究品质对学生数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而数学的文化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古人从对于圆形器具的使用,到对于圆的各种特征的探究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正是这种探究才使得人们逐渐推算出π的大小,计算出圆的面积及周长特征。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多次动手画圆,感知圆的曲线构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圆的特征,领悟数学概念的本质。“一中同长”的文化渗透,进一步强调圆的本质特征。“圆出于方”的数学文化,为下一步继续学习圆的面积作好知识上的铺垫。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的把握,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急功近利,则只能一事无成,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来说也需要一个过程去进行自我探究。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国内对于圆周率的研究,比国外要早,而且研究的精度高,内容较为系统和完善。那么在教学中将要将这一文化背景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让学生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从而全面发展。例如在《圆的周长与面积》一课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材呈现的圆周率的数学文化,向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发展历程,研究圆周率的方法和时代背景;根据教材中“化圆为方”解决圆面积的方法,进一步给学生提供了“自古至今探究圆面积的方法”“自古至今计算圆面积的方法”等课外的数学文化,让学生的创造和研究自然发生,一方面掌握了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使得学生了解了古代数学家是如何对圆周率进行探究和研究的,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知识的学习,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有效利用数学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一)挖掘数学文化资源
在进行课堂资料的搜集时,要结合数学教材中呈现的数学文化和与之对应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点的准确搜索,教师按照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一些知识点的关注,然后再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完善教学方法,从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和课外教学文化资源两方面展开挖掘。挖掘数学文化资源要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满足对课堂的需要,最终落脚在服务学生的发展上。在进行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材料的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适合最近发展区的角度进行培养和完善。
(二)有效整合资源,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植入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究和教学文化的深入理解后,要对前期准备的各类资料合理地整合和完善,让各种资源能够有效地呈现,从而使得资源能有效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教育。可以应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学资源的课堂植入。一是独立式的呈现方式,教师通过单独整理相关资源内容,以文化欣赏为目的,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家的成就,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数学文化。二是通过知识线的对接,以分散式的方式将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插入到教学文化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探究的价值和古人的智慧。三是通过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探究活动中,再次进行创造,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了解古人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研究,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我探究。
(三)结合学生课后评价不断进行完善
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文化在教学中利用的好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一方面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另一方面将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为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层面来说,丰富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和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建立小组学习联盟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方式。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精彩的表现能力,但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不愿意与别的同学交流,更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数学教学里,有很多问题一个学习者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几个学习者一起合作学习,这样才能较容易地解决问题。
加强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有很多事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得更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运用一定的数学术语,多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就感,教导学生懂得与他人合作,尊重别人,弱化小学生的自我中心。同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这就要求数学学习要有严谨、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规则把一个个问题列成简单的式子解答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让学生接受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教育。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索,发现奥妙的数学规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
总之,对于学生数学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基础上,不断了解新课程要求,并不断强化数学文化的学习。结合自身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数学美的熏陶和严肃、认真的数学精神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要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优良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青霞.浅谈“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价值观[J].科技展望,2016(01).
[2]许海燕.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6).
[3]曹建玲.浅谈数学文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业[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