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析

2021-06-21 13:13何小英黄心怡
高教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何小英 黄心怡

摘  要: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应用技术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借助问卷调查法,对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尝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做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员参与、全面和全程的融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同时使高校思政课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9-0100-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t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people's life and study,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as for how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reform,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has been carried on, attempting to build a new teaching mode, and it is also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full participation, being comprehens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mak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et,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nd out a fresh vitality,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grow up and become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Keywords: Internet+; core socialist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in universities; new mode of teaching

“互聯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成为了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最重要平台,深刻改变了人们交往交流方式。大学生是“互联网+”下主要的接受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出现了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提高实效性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应用“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帮助学生构筑积极正面的“三观”,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时代命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

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时代价值

(一)互联网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

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方式

当今在校大学生以95后和00后为主,与80后90后的学生不同,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尤其是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电子设备不断创新,各类APP的诞生,“互联网+”已成为其生活学习的常态,他们运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新思想、购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互联网给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拓展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渠道。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外来文化的传入给大学生带来一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厘清在互联网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的价值冲突,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和准则。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支撑,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应用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如远程、翻转课堂等,特别是通过QQ、腾讯课堂及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帮助教师们更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价值,如果学生在价值判断与取向出现问题,教师能及时做好引导和矫正工作;并且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更契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需求。

(二)互联网可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渠道

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更频繁,人们了解各种思想和信息的速度大幅缩短;同时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传播媒体使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媒体”。一种思想诞生后,只要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便能在短短几分钟内传播到所有网民手中,形成舆论,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相较于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来说,“互联网+”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其有效丰富和加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一方面“互联网+”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另一方面,因为各种媒体的出现使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渠道更为丰富,形式多样,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渠道。

(三)互联网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融入效果

以前的思政课教学中,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引导和要求学生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虽然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词,但对它的内涵并不是很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思政课带来了较大的便利,除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了其生活娱乐方式以及精神方式,更因为思政课运用了新颖生动时尚的方式,打破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成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大大提升了思政课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和践行的教学效果,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课程。

总之,“互联网+”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才能更好发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技术支撑作用,更好地应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從而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及育人作用,促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笔者尝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调查湖南省内五所高校500名在校学生,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在回收的485份中有效问卷475份,有效回收率达96.5%,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66和219人。

(一)调查现状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如下:

1. 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比较高

在调查中问到关于自己是否了解“互联网+”这一问题,绝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表示自己比较了解,有8.9%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但只有5.4%被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听过。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中绝大部分知道“互联网+”,且大部分比较了解,只有极少一部分没有听过“互联网+”。

2. 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模糊

调查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于该价值观是完全认同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于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了疑惑,不理解内容,只有极个别学生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大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我国所提倡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学生表示自己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只是盲目跟随其他同学一起人云亦云。这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传播和培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际上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在未来的教学中还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学校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便学生能够真正全面具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3.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巨大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于各种网络媒体并不陌生,网络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产生最大影响互联网传播渠道中,75.32%的同学选择了电脑、手机、平板等,有33.78%的同学选择了图书和报刊,然后是电视和广播等其他方式,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4.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充满着期待

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高校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只有少数同学表示没有必要。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开展,在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权威性有所削弱

网络具有平等交流的特点,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学生知识获取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取得的,教师是课堂上权威的象征。但是,随着网络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学生知识获取渠道也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加上大学生已成年,经过多年学习和积累他们对于外界事物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的一些观点也会因此而受到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权威不再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应用“互联网+”传播知识的方法不当或不被学生所喜欢,也可能会引发学生质疑,因此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 海量信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在互联网时代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资讯生产和传播门槛愈来愈低,大量的“自媒体”应运而生,极大丰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总量。人们利用智能终端和各种APP实现了随时随地浏览信息,与信息获取便利性相对应的是,浏览信息的节奏也在加快,频繁地切换于各个信息载体之间,完整、有深度、重逻辑的信息不再受到阅读者的青睐,“碎片化阅读”成为青年大学生的阅读常态。但网络上呈现出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多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其大多数的价值观还没完全定型,加上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一旦网络大量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就有可能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偏离,这给思政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挑战。

3. 部分思政课教师改革意识淡薄

互联网时代人们信息的摄入有明显“同质化”现象,表面上每个个体浏览的都是独家深度解读,实际上则是人手一则的时兴“爆款”。这种信息同质化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师生浏览的是同样的信息,获取的是同质化的解读,如何结合思政课特有的理论体系讲授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信息之内的信息,最终形成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结论。实际教学中,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及时学习新技术,依然沿用一成不变的教案与呆板枯燥的教法,没有与学生实现教学兴趣点的对接;且学理性不够,与学生停留在同一理解层次,不能更加系统性、理论性地延伸课堂教学,整堂课就会流于热闹的低层次互动,不能实现教育效果。

三、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一)改革教学手段,强化全员参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需要加强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当前高校思政课内容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并不是十分理想,如许多高校只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和内容,传播到微信公众号上、微博上、抖音上等网站上,相关内容的传播不够新颖,缺乏创新,学生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即便是浏览到了也缺乏阅读和学习的兴趣。所以需要全方位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互联网的对接,创新相关内容和知识传播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还需对大学生进行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从多渠道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我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做到全员普及,全员参与。

(二)优化教学途径,推动全面融入

高校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途径和模式,可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创建“线上线下”的教學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在学习知识时,表现得更加自由,教师对于学生约束的作用逐渐减弱,学生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学,且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可建立“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学生知识学习提供更多的方式,在课堂上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也可以借助该模式进行交流和沟通,有效解决。二是开展移动课堂,传统的固定式课堂虽然也能达到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目的,但过于僵化,不利于学生思想的更新,因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移动课堂,丰富课堂知识的展现形式。三是建立互联网教学反馈机制。教与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但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上,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少的问题,学生的各种问题难以得到老师的有效沟通,没有及时反馈和解决。而互联网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其能够快速及时反馈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帮学生梳理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改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全程融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互联网+”背景之下,教师应积极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具体途径如下:首先,教师要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调整后期教学。例如,有部分学生不喜欢上“概论”课,认为学习缺乏趣味性,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得了解学生不喜欢该课程的具体原因,是否跟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与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模式存在关联,在对学生情况有了充分了解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然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可尝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技术融合。在课堂上将二者进行融合时,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如教师可以尝试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新媒体联系在一起,传播知识,如借助微博和微信等将时事热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制造热点话题,引导学生们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更容易代入学习氛围中,其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大幅提升。最后,促进优质资源开发,加大优质资源共享力度。学校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联合,分享彼此教学经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共商改进策略,分享更多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为彼此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借鉴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模仿其他学校应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工作的做法,而应当在教学融合与创新中,学会扬长避短,寻找自身在教学中的优劣势,思考如何结合自身教育教学情况,有效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借助多元化传播路径,更好推动教学创新和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教师也需认识到“互联网+”的应用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思政课教学的关键还在于“思想”。教师必须坚持思政课基本教学目的,同时结合学科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应用“互联网+”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思政课的“八个统一”。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刘美娇.“互联网+”时代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7]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138-146.

[8]肖贵清,武传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3):73-77.

[9]陈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路径论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1-165.

猜你喜欢
教学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调整视野聚焦点 构建课堂新模式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以创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新模式探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