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优先:构建强大健康服务体系

2021-06-21 05:39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所有的要素映射到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急需一个“强”的医疗体系与之相匹配。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他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据了解,全国政协分34个界别。自2013年全国两会以来,总书记参加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是第一次。

之所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行业又将如何砥砺前行、继往开来?

来看“时与势”: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大变局”:世界地缘经济与政治重心“东升西降”,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以及全球政治觉醒,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而所有的要素映射到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急需一个“强”的医疗体系与之相匹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总书记的话语使我们更有底气。

一年一度的两会,也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也正因为大疫后期,社会暂得安宁。我们才有机会静下心来,得以反思中国的医疗体系。

“公共卫生”“医保”“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疫苗”“中医药”“药品”“互联网医疗”“科技创新”……面对新的“时与势”,两会代表、委员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卫生健康体系该如何运作。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水平

应尽快出台疾控体系综合改革总体方案,优化完善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公卫体系建设仍是焦点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公共卫生健康建设仍然是“两会”讨论的重中之重,也是近两年来的“高频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转入常态化,但疫情扩散蔓延的危险仍然存在,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才能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不少两会代表委员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在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斌走访、调研了抗击疫情过程中的一线防疫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他提出,要想推进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必须解决公共卫生健康人才培养问题,深层次改革和创新,建立一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新型公共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他建议重构公共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在具体培养方式上,张斌建议,本科教育实行双学位制。目前公共卫生健康已经不单单是防疫的问题,还有疾病预防的任务。从“大健康、大卫生”的概念和“注重医防结合”的角度出发,强化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双学位培养模式,才能快速培养出一批懂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具有应急能力的复合型公共卫生健康人才。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十四五”规划草案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疗机构的防病和控病职责,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是我们未来加强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极为重要的方面。”他表示,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包括疾病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五大方面,如果把疾控系统比作“神经”,那么医疗系统主要构成了“肌肉”和“骨骼”。

“完善公共卫生健康体系,不仅要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同时一定要着重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推动两者分工有序、整体融合。”王辰建议,“十四五”期间,公立医院要通过机制设计,完善医防协同体系,继续承担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的主要力量。

在机制建设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水平认为,强化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提升应对未知风险的抗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疾控体系综合改革总体方案,优化完善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保障在于制度”,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建议,应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突的顶层设计,系统梳理与防疫抗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修订专门的防疫抗疫工作法规规则,做到疫情防控有“规”可循,依“规”执“规”。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斌

要想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须解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问题,深层次改革和创新,建立一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新型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受重视

“十三五”提出了加强县域内就诊率,如今已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继续“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医疗要点

李克强总理在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医疗卫生工作作出明确指示。

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

01 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02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03 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04 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

05 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

06 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

07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 元和5 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08 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历经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对基层卫生健康领域的建设也更加重视。3月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医疗资源薄弱省份建设一批区域医疗中心,提升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表示,社区(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是打通居民健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也是公共卫生的前线阵地,在疫情防控中起着网底的作用。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存在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补齐短板,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他建议以完善基层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伯礼

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与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与薪酬待遇。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则是关键。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县级医院1.5万个,乡镇卫生院3.6万个,村卫生室62.2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医务人员397.8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能只修大楼,而要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全科医生”,他建议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与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与薪酬待遇,“这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

村医待遇提升的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需要,对人才规模壮大、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均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杨林花也关注到村医短缺的问题,据2019年公开数据,全国村医约有120万人,年龄大于60岁者占60%~70%。杨林花建议,开设专门培训班,对区域内中专、大专、护校等有基础医学知识的人进行培养后,让他们回到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陈坤是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龙潭村卫生室所长,扎根龙潭村担任乡村医生已有20余年。“我们是村民健康守护人,也是农村卫生防线第一道保障。”陈坤说。然而,因种种原因村子留不住村医的情况时有发生。陈坤建议,提高乡村医生薪酬待遇和养老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守护村民健康,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对此,民建中央也提案建议,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优先录用具备资质的乡村医生,实行基层编制备案制管理,同工同酬,多渠道补助村医等。

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待遇,按照政策合理核定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做好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这些决策均体现了中央推动村医待遇落实的决心。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辽宁民进会员贺旻提出,当前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陷各种生存压力,只能提供碎片化的医疗服务,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的健康需求。她建议,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机构发展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卫生健康主体责任,将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机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针对现有公共卫生健康监管机构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给钱给人、赋职赋能”,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完善大型综合医院基层帮扶制度,推进构建分级诊疗、合理有序就医的新秩序。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宋张骏

在把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关卡的基础上,在创新医院管理、提升运行效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方面下大力气,化挑战为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药品耗材零加成,按病种分值付费,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是当前公立医院在三大运营方面面临的困难。

公立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7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坚定不移地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每一个医疗行业从业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将进入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必将是医院管理的内涵和核心,也意味着公立医院的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历程。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级公立医院运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运营成本增加、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公立医院绩效考核、DRGs医保付费改革、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耗材零加成等各种挑战不断叠加。如何在危机中寻转机,在变局中谋新局,成为医院管理者近两年来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如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高质量发展,是每一位医院管理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宋张骏认为关键要在把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关卡的基础上,在创新医院管理、提升运行效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方面下大力气,化挑战为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医院管理上,他认为要建立医院“平战结合”公卫应急体系。在提升医院运行效率方面,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精益运营管理体系。在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方面,要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药品耗材零加成,按病种分值付费,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是当前公立医院在三大运营方面面临的困难。据他介绍,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2020年,医院出院及住院患者人次、手术患者人次、门急诊人次都较2019年降低了12%~15%。

面对挑战,新时期下的公立医院该如何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进一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至关重要。李为民表示,医院只有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使导向更加明确,才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2021年,华西医院将以单病种管理为重点抓手,推动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公立医院凸显中国抗疫优势。那么,只有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才能发挥其“中流砥柱”作用,这其中也少不了国家财政的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推广“广东经验”,加大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发展建设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

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产学研用一体化。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中医药彰显了独特优势,由此获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中医药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亮点。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2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28条政策措施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踏上了新征程。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中医药现代化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表示,“‘十四五’是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要坚持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为动力,坚持内外兼修,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统筹推进事业和产业全面发展,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如何走好中医药未来传承创新之路?张伯礼院士认为,“未来中医药一定是按照中医的模式去发展,不能完全照搬西医的模式,我们不排除现代仪器设备,因为设备不分中和西,但一定要强化中医思维,这非常关键。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是这次抗疫总结出来中西医并重的实践模式,它不仅是抗疫有力的武器,也是今后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疾病、老年病的法宝。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完成新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新使命。”

“中医药蕴藏的原创力量亟待挖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即是守住中医之‘正’。科技创新基地是实现守正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他建议在中医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等基础研究领域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汇集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与此同时,要加强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现代化诠释。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认为,要加强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储备,“实施中医药发展这一重大工程,重点在于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发挥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同时,中医药在去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应当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的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

中医传承创新离不开中医学科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在完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路径以及健全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快提质增效。

基层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使中医药走入基层是非常重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表示,“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一直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但基层仍然是中医药服务相对薄弱的环节。必须让这一方针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应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向中医从业者和全科医生放开,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健康产业体系分开,让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建设和发展社区中医药学学科,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认为,“可以更加系统地从医、教、研、产等方面研究社区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问题,挖掘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高发传染病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方药和适宜技术,为社区中医药服务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国家队新型体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职能,持续改善中医药科研条件,强化需求导向,将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优化和整合中医药科研力量配置与共享,强化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建成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

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规范发展是为了能保证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

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过程中,线上同步推行“医药分开”。把线下公立医院改革中积累的“医药分开”经验,同步在线上推行。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任马秀珍

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过程中,线上同步推行“医药分开”。

促进“互联网+医疗”规范发展

近年来,在一系列明确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推动下,“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飞速发展,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如一剂“催化剂”,使依托于各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数量开始急剧增长,一时间,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成为一股浪潮。与此同时,互联网医院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0年10月透露的数字显示,中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促进”和“规范”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关键词,也标志着“互联网+医疗健康”进入新发展阶段。

“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规范发展是为了能保证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表示。

如何促进并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虽然医疗、医保是两个部门,但是对老百姓看病就医来说是一件事。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建议,切实强化医疗医保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的统一管理,制定统一政策和实施细则。互联网医院要打通医保结算通道,医保部门应主动对接互联网医院平台,开通医保在线结算功能,引导更多的患者到线上就诊,缓解线下就医压力。医保电子支付凭证与已有电子健康卡、健康码融合,允许以省(自治区、市)为单位开展“多码融合”的探索实践,最大限度避免医院重复建设。医保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协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机构数据采集通道避免多部门对医院的多头数据采集。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整合药品目录、处方流转平台等相似业务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同时,随着互联网诊疗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线上复诊、送药到家正在成为新趋势。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卫生健康委主任马秀珍建议,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过程中,线上同步推行“医药分开”。把线下公立医院改革中积累的“医药分开”经验,同步在线上推行。

她表示,将“医”和“药”分业经营:互联网医院的经营主体及其下属机构,不能从事药品销售业务。从事线上药品销售的经营主体及其下属机构,也不能开设互联网医院或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她还建议,同步在线上推行“处方外流”,即互联网医院开具的处方必须提供给患者,患者可以持处方到任何药店购买药品;互联网医院至少对接3家以上药房;互联网医院向患者推荐购药渠道时,必须推荐多家药房,由患者自主选择;线上线下药房都必须依法接收合格的线上电子处方。

信息互通是“互联网+医疗健康”中重要的一环。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则建议,政府应加强统一规划和监督,借助5G的优势,制定跨省份和跨区域信息系统以及数据交换和相互识别的国家级计划,帮助大中小型医院实现信息共享。加强5G建设和配套设施,助力多元高新医疗场景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建议,“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智慧医疗的具体政策支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发展优势医疗领域,从单纯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促进区域协同、机构协同、上下联动,构建一个集人才培养、数据共享、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保支付结算等为一体的智慧医疗联合体。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雷军建议,加强数字化赋能县域医防融合发展。他表示,全国84%的县级医院已经达到二级以上的医院水平,县域医疗共同体已达到3346个,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取得了突出成效。同时,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反映出当前县域基层医疗体系仍有提升空间。

他表示,当前各区域基层医疗发展较为不均衡,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县级疾控机构等县域医疗卫生单元尚未完全实现医防、医卫、医健、医养数据的互联和融合。他建议以卫健部门为主导,联合各相关部委,加快县域医防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尤其是在县乡村一体化的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医防融合、多点触发疾病监测等方向强化数据的互联共享,实现医疗资源更高效、更迅捷地响应和配置。

图1 中国医药市场规模(2015—2020年) 单位:十亿元人民币

“十年磨一剑” 解决“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确定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心无旁骛、扎实工作,沉下心来致力于科学探索和“卡脖子”技术问题攻关,力争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劲驱动力。

疫苗无疑是今年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希望重视科技创新与疫苗研发,成立国家疫苗研究中心,“把疫苗研究下去”。他说,“我提议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科技自信,能够把疫苗研究和研发再往前推进。国家能够在基础研究上对免疫学、病毒学加强研究,甚至我建议能够有中国自己的、国家的疫苗与免疫研究中心。”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自2015年起,药监政策改革成为中国制药行业迈向自主创新发展的开端。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荐,我国医药企业逐渐转型为以研发投入为主的创新型精细化企业,在此过程中,中国制药企业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从早年的低技术含量的仿制药,逐步转向较为先进的仿制药和创新原研药物,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到逐步在各领域拥有了自己的专利。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董事长于清明

近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长足发展,但是在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瓶颈,需要加快形成政策引导、龙头牵引、行业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

建议要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着手,提升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战略高度;继续支持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技术升级,掌握核心技术,避免被“卡脖子”的隐患。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

建议完善鼓励供应链上游能力的建设,医药创新应提高到国家战略位置。

我国创新药物的数量自2015年来有显著增长,创新药市场规模也显著提升,2020年达到了9639亿元人民币。在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多方保障下,医药创新迎来风口。医药创新也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建议,我国生物安全科学和产业创新中心保证“做出好药,能挣钱”的机制存在,激励企业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镜人提出,创新药和传统中药创新应双管齐下。

“随着国家医保改革和带量采购的深入推进,医药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在药企要赢得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董事长李杰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建议完善鼓励供应链上游能力的建设,医药创新应提高到国家战略位置。她认为,要紧紧把握生物科技作为引领下一轮产业革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定位,抢夺生物经济发展主动权,补齐国家生物安全短板。在政策支持方面,尽快出台专门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层级政策,重点解决审批审评慢、药品入院难等问题。同时,建议加快审评审批,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此外,创新药成功率低、花费巨大。她建议,尤其对进入临床阶段的在研产品,从国家角度给予政策、资金等大力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恒瑞医药集团董事长孙飘扬则建议有关部门强化协同对接,建立简易征收抗癌新药增值税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更新简易征收抗癌药品清单,保障税收优惠政策及时落地,惠及更多患者。此外,建议中央和地方对创新药的研发和创新药产业予以更多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助力医药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建议,政府部门需要不断优化医药创新土壤,为进一步加强新药研发转化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建设“医药强国”。在医药强国战略指导下,新药“供得上、用得起”是升级药品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他建议,以政策改革推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入市全程加速,激发药品创新活力,增加创新药可及性,切实解决人民的医疗用药需求,是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

在医疗器械行业,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董事长于清明认为,虽然近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长足发展,在中低端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但是在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瓶颈,需要加快形成政策引导、龙头牵引、行业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建立企业创新联合体,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推进关键技术、急需产品和整机设备的攻关,实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建议要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着手,提升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战略高度;继续支持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技术升级,掌握核心技术,避免被“卡脖子”的隐患。

不少两会代表委员也有类似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吴明江曾提出要“综合发力推进我国医疗器械提升、创新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则表示,“十四五”时期必须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才能创造新发展动能。

2021年2月,工信部为加快推进医疗设备高质量发展,发布了《医疗设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医疗设备行业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植介入器械。同时提出,到2025年,医疗设备领域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取得重大突破,高端医疗设备安全可靠,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医疗装备产业体系基本完善。

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为国产医药、医疗设备自主创新创造了机遇。大幕开启,创新是第一动力。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起点上,面对国内外综合环境的不确定性,坚持自主创新,成为制造强国势在必行。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鲜明主题。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已经启航。新的医疗蓝图徐徐展开,新征程奋进的号角已吹响。面向未来,乘着“时与势”,我们再次出发,信心满怀!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