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朦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而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从古至今,汉字经历了从象形到会意的演变过程,虽然变化颇多,但又世代相承。至今,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形体和含义。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和任务之一。而低年级是学习汉字的黄金时段,也是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地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谈到识字教学时提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追溯汉字的起源。很多学者和教师开始探索字理教学,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贾国均[1]首次提出了“字理识字”,他指出:“‘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字理,顾名思义,就是汉字蕴含的道理。它是汉字的构形理据,构字的偏旁、部件或笔画,不是随意堆加在一起的,而是有它的依据和道理。因此,字理识字有利于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的效率,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民族素养,巩固文化之本。在低年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教学,字理教学已渗透到不同体裁的课文和识字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好奇心,学生对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一、运用字理,理解字义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人之初》,出自《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的重要代表之一,非常适用于低年级学生的启蒙教育。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很多汉字,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还能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某一位老师就巧妙地运用了字理识字,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识字的乐趣,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课一开始,老师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圈出生字,再反复读几遍。运用不同形式读正音,注意停顿。在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换偏旁记忆法、熟字减一减加一加、猜字谜、形象联想法等。接着,聚焦“初”字的教学,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看到图片时,你们能想到是哪个字?左边是一件衣服,右边是一把刀,合在一起就是“初”字。“初”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用剪刀裁剪衣服。人类的祖先是猿,和动物一样。从他们知道可以用树叶、兽皮来做衣服遮羞保暖时开始,就慢慢进化成了人。因此,用“初”这个字就表示人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之初”就表示人类的开始阶段。在理解了“初”的本义后,老师又告诉学生“初”字的用法:“初”的本义是表示开始,所以,一个月的开始就是月初,一年的开始就是年初,朋友间回到最开始友好的样子就是和好如初。“初”也有“最早的,第一”的意思。例如,春天最早的时候就是初春,夏天最早的时候就是初夏,还有初秋、初冬。“初”还能表示“刚开始、刚刚”。比如刚开始的比赛叫初赛,刚出生的小牛叫初生牛犊。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学习了句子的意思,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初”这个字的意思。老师用字理教学法继续讲了“姓”“善”和“习”三个字,在讲“习”这个字的时候,老师不仅通过字理识字法让学生理解“习”字,还拓展延伸了两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做人和学习的道理。在理解了字的音、形、义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就能懂得了《三字经》中这句话的意思。
在这位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字理识字和国学经典的巧妙结合。所以,在学习像《三字经》一样传统蒙学的经典读物的时候,识字教学的任务除了要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还要深入挖掘汉字的本源意义,并作适当的引申,通过展示生动的图片和讲述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懂得汉字丰富的意义和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运用字理,辨析字形
汉字中很多形近字的区别很小,有时候只是一点、一横、一竖或者一撇和一捺,所以学生非常容易写错。一般情况下,老师就是在形体上做对比,观察哪里多了一横,哪里少了一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而学生就照着老师的方法去死记,对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学生并不知道,也不了解。所以,导致老师教了很多次,很多学生还是会写错。事实上,汉字的构形是有理据的,只要给学生讲清了汉字的字理,让学生掌握汉字演变的规律,就能帮助学生区别形近字、纠正错别字。就拿小学语文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日月潭》这一课来说,在学习生字“岛”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分“岛”“鸟”和“乌”,老师是这么做的: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问:“鸟”的字形像小鸟吗?学生肯定会发现很像,就像一只鸟侧面站立的样子。中间的一点就是鸟的眼睛。接着老师出示“乌”的图片并问学生:那乌鸦的“乌”为什么没有中间的一点呢?是“乌鸦”没有眼睛吗?这时候引发学生思考,之后老师告诉学生答案:“乌”字是从“鸟”字演化而来的,中间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太黑了,以至于眼睛都看不清楚了。最后老师又出示“岛”的图片,发问:“岛”怎么由“鸟”里面的一横换成了“山”字呢?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小鸟到山上休息了。老师解释道:“岛”是四面环水的山,因为岛上的资源丰富,所以有很多鸟类在岛上栖息、觅食。就这样,老师一步一步运用字理识字法讲解字形,从字源上讲清楚了“鸟、乌、岛”每个字的构字原理,让学生不仅懂得了形近字的区别是什么,还知道了字形上不一样的原因,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辨析字形,效率高,效果也好。
三、运用字理,感受形象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所以,一开始学习识字,首先从象形字学起,因为象形字是一种最古老的造字方法,它就是根据实物的轮廓来造字,从而反映出了实物的形状、特征,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汉字更加能够感受事物的形象。在小学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4》的教学中,老师用谜语导入,引出“太阳”,接着多媒体出示“太阳”的实物图片,给学生讲述:古时候,人们依照太阳的外形,通过画图这一方式创造出古文字来表示太阳。之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实物图演变成古文字的动画过程,告诉学生这就是古文字。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动画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把现在的方块汉字和实物图联系在一起。接着,运用一样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出示“木”字由树变成古文字,再从古文字变成今文字的动画演变过程。通过动态图,可以看到“木”字的一笔一画都是从树的树枝、树根和树干演变过来的,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汉字的形象。学生记得快,看到图就能想到字,看到字脑海里也能浮现出实物的样子,同时也能感受到我们古人无穷的智慧。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教学“孝”这个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出示了“孝”字的图片和金文:
从中可以看到,金文“孝”字的上半部分是“老”,像一个老态龙钟、佝偻的老人,左下方是一个小孩,整个字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小孩扶着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在行走,小孩起着拐杖的作用[2]。通过对“孝”字形义的分析,学生在写这个字时,记住了“孝”的写法,同时,这种我们一直倡导的孝敬老人的优秀传统的形象也跃然紙上。
四、运用字理,体会情感
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古诗词,而字是诗的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与字理识字有效结合,抓住古诗文眼,以字理解析或者汉字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让汉字意象和古诗词的意境还有诗人的情感相融合,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学习之门。比如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描绘了渔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的画面,“孤”字表达出了古诗的情感。教学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出示“孤”字的古文字图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孤”是一个形声字,“子”表意,篆书形体像一个婴儿;“瓜”表声,瓜是呱的省文,意思是婴儿常呱呱啼哭。本义指孤儿。再让学生说说对“孤”的理解,孤独时的感受,然后抓住“孤”字朗读古诗,感受意境,学生能从“鸟飞绝”“人踪灭”感受到幽静寒冷的氛围,还可以从“千山”“万径”的衬托下感受“孤舟”“独钓”的凄凉,渔翁的“孤”也寄托了作者自己清冷孤傲的情感。通过对“孤”的字理认识,学生都能快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准确把握诗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这样教学不但高效而且到位。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不同的课文体裁,无论是国学经典、寓言故事还是古诗、儿歌等,都离不开字理识字的教学。所以说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恰当而巧妙地运用“字理识字”,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为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抓牢字理,不单单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汉语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贾国均.“字理识字”是解决汉字初学繁难问题的有效途径[J].汉字文化,1995(1):26-33.
[2]吴东平.汉字的故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5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