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婧,吕 军,谢 辉,孙 梅,王 草,井 淇,,陈一涵,陈 刚,张建华
1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潍坊,261053;2潍坊医学院中国康复健康研究院,山东潍坊,261053;3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上海,200032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上升为我国发展战略。其中,维护残疾人健康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部分,建设无障碍环境则成为维护残疾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无障碍环境也是保障全社会成员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等重点人群融合共享社会生活的重要前提,是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应对老龄化、满足适老化需求的重要举措[2-3]。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首次提出无障碍环境概念,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环境。此后,《残疾人权利公约》、“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等都强调要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4-6]。自《无障碍环境条例》实施,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当前现况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多、应用少,要求多、落实少,特别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多集中于工程、规划、建设等领域,个体认知、传播和落实角度关注较少。本研究尝试聚焦个体层面,了解公众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认知、行为意愿,为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于2019年7-9月,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选择上海市人行道发放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照上海市道路总量1%的比例,并结合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每个区道路数量进行抽取,共抽取46条人行道,位于8个行政区。线上通过问卷星、即时通讯软件等方式发放问卷,过程中注意调查群体的多样性。纳入标准:15岁及以上;自愿参与调查且能够完成调查。共回收问卷1387份,有效问卷1196份,有效率为86.23%。
利用自制问卷开展调查,调查员统一讲解后,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Cronbach's alpha为0.781,内容效度指数为0.776,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特点,当前居住地,是否有行动、视力、言语或听力不便的经历,是否参加过无障碍相关培训。②无障碍认知与行为意愿情况,该部分问题借鉴文献[7]。无障碍认知情况包括无障碍环境观念、服务人群、设计原则、规划标准、必要性、作用;无障碍行为意愿情况包括主动维护设施、主动了解使用方法、向周围人讲解知识和理念、积极建言以及制止破坏行为。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价认知水平和行为意愿情况,计算各条目得分平均值作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对该条目认知程度和行为意愿越高。
运用Excel 2019录入并进行核查。数据资料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
共调查1196人,45岁以下人数最多,占86.6%。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占22.5%、49.0%。工作与残疾相关的人数较少,仅占4.9%。当前居住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较多,分别占31.6%和 28.9%。有行动、视力、言语或听力不便经历的占18.0%,参加无障碍相关培训的仅占15.6%。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
2.2.1 认知得分情况。认知得分为(3.67±0.47),具体各条目而言,无障碍观念方面认知得分平均值最高,为(4.54±0.80);无障碍环境设计原则方面认知得分平均值最低,为(2.97±1.62)。见表2。
表2 社会公众无障碍环境认知各维度得分
2.2.2 影响因素分析。为更好地了解认知得分的影响因素,在样本数量足够的情况下,经过理论分析,将所有可能影响的因素全部纳入。调查显示,认知总分满足正态分布,以认知得分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特点、当前居住地、有无行动等不便的经历、是否参加过无障碍相关培训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居住地的公众在无障碍环境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从性别来看,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认知分数上平均高了0.06分;从居住地来看,以直辖市作为参照,随着级别下降,认知得分平均值也在逐渐下降。自变量赋值见表3,结果见表4。
表3 自变量赋值
表4 社会公众无障碍环境认知得分多因素分析
2.3.1 行为意愿情况。行为意愿得分为(4.22±0.39)。具体各维度而言,无障碍设施主动维护方面得分最高,为(4.48±0.67);制止别人破坏无障碍行为意愿最低,为(3.92±1.21)。见表5。
表5 社会公众无障碍环境行为意愿各维度得分
2.3.2 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行为意愿得分符合正态分布,以行为意愿得分作为因变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学历、当前居住地、工作特点、有无行动等不便经历以及是否参加过无障碍环境相关培训对行为意愿得分影响并不显著。见表6。
表6 社会公众无障碍环境行为意愿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无障碍环境相关认知得分平均值为3.67,提示无障碍环境的认知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一方面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法律法规尚不完善[8-9],还未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对无障碍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10],公众首先认为无障碍环境是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对无障碍环境重要性认识不足,认知水平相对偏低。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十分重视无障碍环境认知普及,除了各种媒体宣传之外,还重视教育系统的作用,从小学阶段就设置各种形式的综合课程,以此提高国民意识[1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无障碍意识薄弱,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到位,监管管理不作为,教育不重视,直接影响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发展。具体各维度认知得分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为观念>作用>必要性>规划标准>服务人群>设计原则,这主要是公众对相对概括性方面的观念、作用和必要性等维度容易接受,认知较为明确,而对于规划标准、服务人群以及设计原则等具体的方面认知不足,需要长期的引导与学习。
调查显示,女性认知得分高于男性,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更敏感,更愿意关注和接受新鲜事物,也可能因为部分女性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对无障碍设施使用的可能性高于男性,对无障碍环境会更加关注,认知得分高于男性。调查显示,随着地区行政级别的降低,认知得分平均值在逐渐下降,即直辖市的认知得分高于其他城市,分析原因可能是直辖市属于我国高发展地区,其经济基础较为良好,文化也更为开放和多元,无障碍环境发展也相对较好。如上海市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于2005年创建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市,且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上海市全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呼吁公众认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打造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城市。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性别人群,宣传无障碍环境相关知识,同时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城市无障碍环境发展不同,公众无障碍认知水平不一,无障碍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应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改善健康公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经调查,大部分人愿意了解维护无障碍环境,并向他人进行讲解,也愿意主动维护社会上各种无障碍设施,但实际情况是公众认知水平不高,无障碍环境公众意识氛围还没有形成;盲道被破坏,标识掉落,私人侵占无障碍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12]。可能是在健康中国的倡导下,公众健康意识有所提高,但由于无障碍环境建设并不完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人群的需求,缺乏通用性和系统性,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出行依然存在问题,公众的满意度不高,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及相关单位监督和维护不到位,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缺乏规范化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无障碍环境遭破坏;此外,公众在制止他人破坏无障碍设施以及积极建言方面意愿相对不高,可能是受历史文化、行为习惯、心理因素等影响,公众较为保守,不太容易干预他人行为以及向有关机关表达自身意见与看法。行为意愿影响因素不明确,可能是因为影响因素间比较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需进一步探究,也可能是本研究抽样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当前公众对无障碍环境认知总体水平不高,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与设计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要加强无障碍教育,增设相关课程,提高公众无障碍环境意识,通过多样的宣传方式、丰富的宣传内容,有针对性地传播无障碍环境相关知识,适当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氛围;其次,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同时,政府要实行规范化管理,明确完善各部门职责,加大监督和维护力度,共同建设无障碍环境;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要进行长期规划和系统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以通用设计理念指导实践;最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管理,推动无障碍环境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