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婕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青少年学生面临的成长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学校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并未同步发展,单一的教化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综合问题呈现出高发状态,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同时,学校需要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协调好家、校、社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更需要关注个体化、差异性德育模式的开展,需要更多德育资源的有效连接,以便为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切的德育。毫无疑问,“学校社工”的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专业视角可以有效支撑这一需求。
社会工作起源于19 世纪的美国,是由于当时学校和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工作方法。[1]2007 年“学校社工”开始在国内中小学校起步。目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区开始尝试将专业社工引入学校。学校社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校本化推进历程,表现出来的工作原理与学校教育有着相互契合之处,[2]“学校社工”嵌入学校德育工作模式是基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通过研究学校社会化工作开展的模式,引领“教师社工”团队和“家长社工”团队形成德育共同体,通过学校社会化工作的引入,形成教育合力。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学校建立“驻校社工站”,明确“驻校社工”的工作属性,让“学校社工”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通过在学校里的驻点实践,在学校定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连接起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良好联动,关注、预防并解决学生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培养良好师生和亲子关系的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推动学生学习社会化的进程,帮助学生获得可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挑战的能力。通过教师学习小组及学生学习小组的建立以及活动开展,能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长板教育”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能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对于部分需要参与团辅的学生,在学校与“驻校社工”的共同帮助下,在学校里就能进行相关的学习小组活动。通过“学校社工”连接专业性资源,提升教师转化偏差行为学生的能力,促使教育资源涵盖学校、家庭、社区,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学校社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于个别特殊学生的引导与帮助上,更应该达到普惠价值,包括发展性、预防性、治疗性、矫正性等各种功能的服务,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学校社工”全面嵌入学校德育工作,能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学校德育课程的完善者和实施者,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向善、向美,充分调动其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质和成长动力,帮助他人,贡献社会,向着卓越与美好的境界发展、成长。
在最初引入“学校社工”时,更多地考虑其与学校功能之间的互补性,以体现学校社会工作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但经历了工作交集及深度合作后,我们逐渐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需要发挥学校社工、家长以及社区的最大合力,是连接家、校、社三方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开发形式、开发内容、开发团队及开发课程四个维度,通过场域嵌入、专业嵌入、活动嵌入、课程嵌入等途径加以实施(见图1)。
图1 “学校社工”嵌入学校德育工作模式
随着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推进,学校教育目标越来越聚焦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发展,着眼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而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强调环境的影响,以学校场域为出发点也是帮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以及改进其成长环境,二者拥有共同的价值出发点。[3]在整个学校场域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学生的偏差行为教育原本就存在差异:普通教师的出发点在于规范、约束学生行为,心理教师的出发点在于治疗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而社会工作强调发展和预防并重。三者是可以借鉴并互补的,因此,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对现有教育体系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学校以“驻”为基础,采用“固定+机动”的方式推进社工驻校。一是人员固定。学校与嘉兴市社工机构签署了相关协议,由社工机构工作室提供固定的社工在学校服务,确保该名社工对学校工作有系统了解,并与教师和学生建立稳固与熟悉的关系,这样的关联能够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时间固定。由社工确定一天时间在学校定期开展活动,这样既确保“驻校社工”可以进行专业的指导,也避免了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过度依赖“驻校社工”,无法自我提升的情况出现。三是机动预约。在固定工作时间之外,根据特殊情况,由学校或教师提出需求,由社工与家庭或社区进行对接。
同时,学校还设置了专业的社工办公室,进行了环境布置,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宣传单向全校师生、家长进行宣传,开展相关服务活动,让“驻校社工”的工作能够在第一时间产生影响力。
在“驻”的基础上,把学校内部的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团队,从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多元支撑系统。一是稳固“驻校社工”团队。定期与专业的社工团队对接和联络,招募“学校社工”。二是培养好“学校社工”队伍。在专业社工的带领下,让学校教师也能够成长为具有专业社工资质的教师,更有效地实施德育。三是联结一支“家长社工”队伍。根据家长的职业背景和工作习惯,吸收有社工资格证及有专业技能的家长以更专业的方式进入学校教育,参与到学生教育中。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联结与合作,仅有外在形式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联”字上下功夫,通过“联系—联结—联合”的方式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三个团队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是互相指导交流的关系,“教师社工”为“家长社工”的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将相关专业性的需求与专业的“驻校社工”进行对接,并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社工”与专业社工共同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家长社工”则利用自身的职业背景及家庭教育的经验介入其中,配合专业社工开展好课程开发工作。
1.专业社工与“教师社工”联系,专业知识互通
专业社工为固定时间与固定人员,也具有更为专业的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教师社工”关注到学生问题出现的早期征兆,专业社工能够用专业的能力为存在情绪、社交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并针对全体学生提供多元能力开发、个人未来规划等发展性的服务。因此,可以通过定期的互动研讨和专题培训,在专业社工的引领下,以更专业的教育体系引导学校德育团队的有效学习。青年教师团队主要通过专题沙龙学习完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则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而辅导员团队则在这些过程中进行游戏设计学习,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2.专业社工与家长社工联结,达成理念共通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家庭教育中有些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的厘清和纠正。学校通过招募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家长志愿者成立了“家长社工”团队,通过“驻校社工”为“家长社工”团队进行提升,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健康的成长环境,达成理念上的一致与共通。
3.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联合,推动社会化进程
引入相关的社会教育资源补充学校教育资源,可以使双方资源成为有效的德育共同体。既将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资源汇集到同一平台,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驻校社工”的专业性,并利用专业的社会资源提升学校教育的有效性。[4]
在“学校社工”德育嵌入模式中,学校最关心的是“学校社工”能做什么,能取得何种效果。所以“学校社工”德育合作模式的核心是能够为学校提供怎样的服务。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学校社工”可以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活动,明确服务内容。
一是开展常规性工作,提供发展性、教育性的学习内容,开展成长性、教育性的活动,同时,面向一些特殊学生,进行长期的干预和跟进。二是设计开展项目化的“学校社工”活动,满足实际需求。“社工游园会”助力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寓教于乐”,“社工游园会”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共性的需求问题加以统一的诠释和解决,在活动中调整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并将其纳入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社工的工作内容,树立服务人的意识。学校每月选取一个年级,由学校教师、社工和志愿者通力合作,设置“展示区”“知识区”“活动区”和“奖品区”四大区域,挑战“情绪管理”“人际沟通”“问题解决”和“自我激励”四大社工抗逆力技能。在“游园”中,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解决问题。“社工亲子营”为有需求的家长、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针对学生开展服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与学生及其家人、朋友建立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社工才能走近这些未成年人的生活,真正地了解他们。社工接待日“驻校社工”及“学校社工”共同参与,评估相关家庭和学生的情况,从而有效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同时,根据“驻校社工”的分析与判断,考量是否需要通过家长社工团队进行参与式交流。“社工阵地”进行多维渗透。通过社工广播站、社工小报的制作,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专业知识的输入,进行健康心理概念的普及和渗透。组建“社工学习小组”,推进团辅工作。组建“我的世界”学习小组,通过团队辅导的形式,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团队设计开发了基础类社工课程、拓展类社工课程及特需类社工课程三类课程。根据课程的适切性及难易度分别由“教师社工”“驻校社工”及“家长社工”实施开展。学校重点以“生命、生活、生存”为主题开设社工课堂,作为学校社工课程的基础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对此有充分感知。在学校的拓展选修课中,由学校专业社工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如在四年级开设“生命教育”社工课堂、六年级开设“职业教育”体验课堂。在生命课程及职业课程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至六年级的社工课堂,以体系化的课程进一步确定社工在学生成长各个年龄阶段的任务,明确社工的工作定位。“学校社工”团队开发生命教育课程、文化课程、理财课程、服装课程、正面管教课程等,形成社工微课程体系。
学校德育的根本,还是在于对德育规律的研究,在于对学生的了解,在于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5]因此,我们所实践的“学校社工”嵌入式德育合作模式,是在学校原有德育方式的基础上,借助社工这一专业团队对学校育人工作进行的补充和完善,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寄希望以专业的引领、专业的知识提升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