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院校农学专业的应用

2021-06-18 19:58樊志龙柴强殷文于爱忠李玲玲谢军红胡发龙
高教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导师制本科生

樊志龙 柴强 殷文 于爱忠 李玲玲 谢军红 胡发龙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主要任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学专业本科生生活导师制的实施能够为新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与帮助、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科研导师制的实施可进一步明确本科生科学研究的方向与内容。然而,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能够胜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数量不够;本科生指导老师因缺乏经验且工作强度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与激励体制等问题。针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突显出的诸多问题,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应充分调配老师资源、加强业务培训,增强本科生导师业务素养并完善其数量;合理并科学规划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内容,提高工作实效;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的褒奖政策与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实效。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农学专业;实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157-04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is the main task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it is a long-term systematic proj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or agronomy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provide life guidance and help for freshmen, make a reasonable learning plan, and further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content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or agronomy specialty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not enough qualified undergraduate tutors; due to lack of experience and great work intensity, the undergraduate tutor cannot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lacks effective supervision, management and incentive system. In order toproblems above, we should fully allocate teacher resources,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training,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utors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utors.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of the work content of undergraduate tutor should be made.The work effectivenes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commendation policy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should be made so as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gronomy specialty; practical effects analysis

人才培養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入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如何保证与稳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以促进大学生稳固和谐发展、增强大学生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已成为高等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就业的重要职责。

我国高等教育行列,很多高等院校已提出了实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实行集生活、学习与德智育融合为一体的导师制,这是一种富有生活力、有实效的新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1]。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育学生独立健全人格,挖掘学生学习与工作潜能、才能和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尝试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等院校,初见成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持续努力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运行规律,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呈现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其运行机制与体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涵义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师生互选的前提下,专业教师承担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的教学制度[2]。依据对不同群体不同年级的指导方式,将本科导师分为两类:本科生生活导师、本科生科研导师。本科生生活导师是以大一刚入校的新生为载体,为新生设置的一个对新生活调控、专业视野拓展的培养体制,其核心是通过生活导师为学生解答对生活的困惑、心理压力的疏导、专业认知的困惑,针对本专业的学术和行业前沿的深入介绍,搭建对大学生活及本专业领域的整体认识框架,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合理调控大学生活,为后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生涯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石。本科生科研导师是以二、三、四年级本科生为主体,设置以科研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完成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毕业实习及学位论文撰写,其核心是进一步培养高年级本科生科研素养、创新思维、论文撰写等。本科生科研指导老师可根据自身工作安排、科研项目、实验室与试验基地等资源自由确定指导学生数量及研究内容。

二、农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本科生教育的需求

当今,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似乎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从关爱、服务、发展的理念出发,保障学生能力、知识、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得到高等农业院校的推行。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模式下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本科生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履行学习任务、参与科研训练计划、完成毕业实习与学位论文撰寫。

(二)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迫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传统的本科生教育存在两种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层面,学生从封闭式管理的高中学习生活方式进入灵活管理独立学习生活的大学时,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如远离家乡、无父母陪伴,独立生活压力大;随着大学学习生活的不断前进,些许学生无法适当的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迷茫的就业择业还是继续深造的合理选择等心理压力,这些需要得到老师们的亲切关怀与深入指导[3]。第二个问题是老师层面,目前,高等院校对老师们实行“三定(定职、定岗、定责)”原则,大多老师因学校实行三定考核原则及对工作量的考核指标,因指导研究的汇报远远高于本科生,因此本科生往往被无暇照顾。从某种程度上说,指导老师对学生“人本”教育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过知识的传授,而这些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无力圆满完成的,因此,如同研究生一样,对本科生实习导师制,增强了导师的责任,难免会增加导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从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分析,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心与爱戴之心,因此,也许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解决以上两个本科生培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农学专业中应用的利与弊

(一)农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1. 实施本科生生活导师制为新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

近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为90后甚至是00后学生,针对这些新同学而言,踏入大学校门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许是他们第一次远离父母的时刻。这对于大多数来自城镇的独生子女或者从小没有出入过大城市的农村孩子而言,他们习惯于家人的照顾和呵护,自立自理能力相对薄弱。这些自立能力较差的同学来到一个全新的较大的集体,很难适应这种困惑窘迫的生活学习环境,造成对大学学习生活较为迷茫的心理压力,而班主任与辅导员没有特别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引导每一个学生。基于这种现象,给大一刚入校的新生配备本科生生活导师,有针对性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对于本科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生活导师为新生的思想转变进行引导,心理的起伏进行疏导,督促学生尽快转变角色,努力适应大学全新的、集体式的学习与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学院学生工作部门要全力配合、积极参加本科生生活导师开展的“入学教育”“新生交流”“校史院史认知”“专业认知”等主体活动,尽快调整自我,完成角色的转换。另外,新世纪学生的个性较强,也许是高考分数有限对所录取的专业兴趣不够,因此,本科生生活导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提高专业认识,加强学习动力,培养爱校爱院思想先进的新同学。本科生生活导师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在大学新环境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的新同学,使其积极调整心态,攻克难关,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再创佳绩。因此,实施本科生生活导师对于新生心理疏导、思想引导、生活学习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实施本科生生活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大学与中学学习方式截然不同,中学属于集体学习式而大学属于独立自学式。因此,在大学学习生活初始,具备不同学习动机的新生其学习动力、方法各异,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大学与中学的授课方式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迥然不同,中学属于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与封闭管理模式,而目前的高校已逐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加重了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大学新生如未能及时调整角色和适应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会降低其学习效率,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如果实施本科生生活导师制,生活导师会按时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了解每一位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若指导老师为从教多年的教师,会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兴趣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端正学习态度、定位学习目标等,从而实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本科生科研导师帮助学生明确科研方向

大学与中学的教学模式差别较大,迈进大学接受的是以学生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自学模式,而享受义务教育的中学阶段接受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重在研讨性、启发性、自学式教育,涉及内容较多,但理论课时较少,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因此,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虽然一些学生的卷面成绩较好,但这纯属于死记硬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薄弱,提升专业技能更是无从谈起。科研导师则可以结合自身科研经验、专业素质和研究方向,对本科生进行知识获取、科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等指导,使其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的历练,从而弥补理论教学中缺乏实际应用的不足之处。

对于农学专业而言,国家提倡学生勇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高等农业院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或者创新创业项目,目的在于履行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研究为重心的创新性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敏锐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科学研究及综合实践能力[4]。另外,根据新农科建设战略的要求,农业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要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5]。本科生导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实践经验,协助本科生完成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项目。一些学生自大学第4学期,利用课余空闲时间,根据自己对作物栽培与耕作或者作物遗传与育种两个方面研究领域的兴趣程度而选择专任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定要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科研训练计划与创新创业项目。对于农学专业而言,应对科研有崇高兴趣的本科生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将部分学生聘为科研助理,从第4学期参与导师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可同步完成综合实习与毕业论文[6]。最终实现以科研促教学,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为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农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困惑

1. 能够胜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数量不足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教师亦师亦友的形象,为实现本科生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必须具备较高的师生比。目前,就我国农业高校师资队伍而言,能够担任本科导师的高素质、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导师制应有的教育效果。部分农业高校农学专业师生比更低,严重制约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2. 缺乏经验且工作强度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高校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培养人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科生导师包括生活导师与科研导师,本科生生活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协助辅导员管理学生,疏导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大学生活和学习。本科生科研导师主要是在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指导学生逐步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农业高校多数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導师,由于导师职责的不明确,导师仅仅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训练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在思想的引导、心理的疏导和生活的关怀方面的工作开展的严重不够,因此,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仅仅局限于本科生科研导师,根本谈不上本科生生活导师。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高校教师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迫使高校教师工作强度大幅增加。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采取的考核指标更多、办法更严。本科生导师是一个集科研、教学、管理、心理辅导为一体的复合体,受到领导、同事、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监督和问责。在本有教学和科研考核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在担任本科生导师后面对增加的工作任务和强度,精力严重不足,不能深入全面了解和及时解决每位同学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3. 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目前较低的待遇绩效以及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难以激起教师履行本科导师职责的积极性。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对于导师投入的工作量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办法。需要重视的是,目前的高效学生心理特别脆弱,遇到感情问题、生活挫折、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受到别人的欺压等都会有轻生念头,部分院校在处理此类事件的办法“简单粗暴”——导师就是当事人负主要责任,因责任重大,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同时,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与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相比,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薪酬较低,基本上属于义务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本科生导师也缺乏褒奖制度。总之,较低的待遇、较大的责任、不科学的考核制度很难使本科生导师积极履职。

四、农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改进策略

农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方案和管理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才能够实现其应有的作用,满足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当前阶段中,农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改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调配老师资源、加强业务培训,增强本科生导师业务素养并完善其数量

依据本科生导师的基本分类,本科生生活导师可由班主任、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担任,而本科生科研导师由专人教师担任,合理的调配老师可增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实效。高等院校可由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学生管理人员为本科生生活导师组组长,做好辅导员、班主任、教辅人员的培训,加强教辅管理老师队伍建设并提高其整体素质,指导班主任、辅导员等履行本科生生活导师的各项职责。针对本科生科研导师而言,依据专业不同,对本科生科研导师的选择略有不同,一般以具备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学术水平和威望的资深专业教师担任科研导师组组长,用于指导科研导师进行履职。加强本科生导师的培养,创建系统化培训管理模式、健全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指导老师培训体系,通过实践与思考并重、实践与改革并重、实践与能力提升同步的方式方法,努力提升导师的能力与技能。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本科生导师数量,明确生活导师和科研导师的职责,增强农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

(二)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高工作质量

新农科建设对农业高等院校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强度和压力无疑增大。众所周知,脑力劳动对人类精神的摧残远远高于体力劳动,而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更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经验与创新协同促进,“教、学、研”并重。合格的农业高等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各类工作,既要做好教学还要搞好科研,既要上好课还要带好班,部分教师还要兼职一些行政工作和任务。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中,心理健康和积极性严重受损。农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应合理安排导师的工作任务,改革工作量考核指标,可将本科生导师工作纳入年终工作量考核。例如,教学工作分配时,课程教学工作量与导师工作量的考核标准化,可适量减少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课程教学工作量的安排,从而使其在本科生生活和学习的指导中投入更多精力,以保障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质量。

(三)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机制和考评制度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工作强度和压力大、但经济收入少,严重影响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想高质量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在激励机制方面,对应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次数、考核结果等设立应有的褒奖及绩效,取代强制性安排工作任务、无厘头施压问责的做法,从主观上引导教师承担本科生导师的积极性,加强导师履职的主动性。在考核制度方面,应加大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过程性考核比重,辅导学生的次数、投入的时间及学生的满意度应纳入考核细则,并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大多数农业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导师划分粗略的工作量计算标准,参与年终津贴分配,但没有涉及到过程性考核、综合评估与褒奖政策。

五、结束语

新农科建设使得农林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林教育的改革正是为满足全球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效实施势必会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新型农业人才推波助力。然而,在农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过程中,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通过一系列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与改革,才能调动和保障本科生导师的积极性和精力投入,深入挖掘农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何李花.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5(1):59-62.

[2]潘锋,肖文,钱政.研究型大学专业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0-21.

[3]何晔.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朋辈模式探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7(2):80-83.

[4]李保云,张海林,张洪亮,等.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2):128-131.

[5]张美俊,王宏富.基于科研训练培养农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200-202.

[6]崔福柱,郭秀卿,郝建平,等.科研训练与毕业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0(1):60-61.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导师制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农学专业企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