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亮 李建新 杨红霞
摘 要:新加坡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享誉亚洲和世界的现代化城市国家。文章分析总结了新加坡办学国际化、国民教育多样化、教学设施与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教育特色;其因材施教的“分流制度”、人才战略的“国际化视野”、学以致用的“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凝练特色、成果转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育人等给予多方面启示,为亚洲卓越工程师培养起到先验性的作用,对促进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加快工程教育与世界接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教育;工程教育;教学理念;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023-04
Abstract: Singapore has developed into a modern urban country with a reput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and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som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teaching concepts, the specialization of teachers,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The "separate system"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the talent strategy,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of learn to use, all of these which would give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methods in the aspects of conciseness,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t plays a transcendental role in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with the world.
Keywords: Singapore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ing concept; enlightenment
新加坡是多元族群国家,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三大族群为主,还包括阿拉伯后裔、犹太人后裔等少数族群;新加坡高等教育是融合东、西方教育体制成功的典范。政府始终秉承“打造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的高等教育宗旨理念和“国际教育中心”基本定位[1]。其开放包容的现代办学特色,使得新加坡突破了领土面积小、人力与资源短缺制约,由一个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享誉亚洲和世界的现代化城市国家。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借鉴。
一、新加坡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国际化、国民教育多样化、教学设施与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
(一)新加坡面向国际的高等教育
新加坡作为一个典型的岛国,它作为海运枢纽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服务经济是国家主导产业,这为创业提供了融资的便利条件。但由于工程技术研发的短板又限制着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新加坡的创业教育特别强调全球视野和國际化战略[2]。
通过高等教育接轨世界将各地的多彩文化和思想理念注入到本国大学校园中,使校园生动活泼。
国立大学以这种卓越的全球化知识和独特的亚洲视角,内部灵活运作、外部有效合作,充分利用教学和科研先进优势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专业交叉融合等方式来选修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这就促使新加坡国立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学府建立了合作关系,还与世界名牌大学如我国的复旦大学、美国的斯坦福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瑞典皇家技术学院以及印度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产生硅谷分院、生物谷分院、上海分院、斯德哥尔摩分院和加罗尔分院等研发机构。以跨国办学模式达到办学实践和创业教育模式尝试的双赢。并且,通过增设国际教育课程为学生成才搭建立交桥、向国外选派大量留学生为新加坡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4]。
南洋理工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引进来”。它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高等院校合作项目。同时,广泛招揽全球顶级人才,约65%以上的高校教员来自海内外,来源于70个国家。第二方面是“走出去”。南洋理工大学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去深造,至2020年将有80%的学生参与海外体验计划。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工业和加工贸易的国际化。目前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十个工业园区和加工贸易区,其中在我国就有比较著名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国际化战略是南洋理工大学国际排名迅速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民教育层次化、多样化
当前新加坡有一套世界领先的教育运行系统,双语教育、分流制度[5]、精英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彰显特色,这对新加坡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分流制度突出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呈现出学制多元、课程多样、多途径升学以及英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行等特点,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公平高效和以人为本。诚然,“分流制度”存在给学生打上“类别烙印”的弊端,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新加坡教育界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天赋与专长各不相同,智慧迸发的时间也有早有迟,因此,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专业课程和辅修学位、二学位等开展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设立了创新设计中心计划(iDCP)为有志于技术创业的学生匹配资源。这种“层次化、多样化” 教育理念和做法对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和因材施教以及加快构建现代新工科教育体系等有着启迪作用和参考价值。
(三)教学软、硬件的现代化
新加坡高校教学条件的现代化是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代表的。该校计算机中心有十万台计算机,建有现代化实验室,教师通常利用启发式实验设计、作业、开卷考试等方式掌握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与技能培养目标达成度。
在创业教育方面,搭建有国际化实践平台,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中心,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联合创办的南洋创业中心,承载着创业教育的实践功能,既能解决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又在科研和商业化方面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中心(NUS Enterprise(ETP))的人才培养举措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化创业教育(Experiential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环境将创业素质融入学校教育,使塑造创业精神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将国立大学的研究工作与行业需求相结合,重视对创新产品的孵化,并且,非常注重产学研的统一,将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企业运作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情境式体验教育,丰富了学校参与行业的形式和实质,以创业的支持与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和创业活力,不断培养出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全球战略思维的卓越人才,这个企业中心已成为亚洲校企融合育人的典范和创新、管理人才的摇篮。
(四)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新加坡集各方力量共担教育与人才培养之责,大力加强与发达国家间的密切合作,以打造拥有国际理念的专业化师资队伍[6]。
1. 积极推动人才共享,借力外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教育发达国家的大学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弥补国内科技力量和师资的不足。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保障了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高质化。
2. 注重教师外出交流提升
新加坡大學尤其注重定期、一贯地外派教师参加境外学术研究人才的创业教育交流培训。选派本校有潜力教师到世界名牌大学去进修、深造已成常态。这就使新加坡高校教师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始终保持着教师知识与视野的前卫性。
3. 优化教师结构,师资招募放眼全球
从国家层面,新加坡国际人力资源部门不遗余力地把吸引和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眼光放在世界范围、科研人员到新加坡各大院校任职。从学校层面,派专人去境外一流大学吸引优秀的老师。目前,非新加坡籍的大学教师约占比为50%。“优胜劣汰”是新加坡大学评价与二次选聘重要机制,没有通过评估的教师腾出的岗位另行补充大量的青年拔尖人才,任务驱动与待遇留人紧密结合加强了师资实力,大幅度提升了学术水准和成果产出的质量。
(五)创新成果产业化
新加坡大学非常注重“学以致用”,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前瞻性地推行创新创业教育[7]。
1. 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新加坡政府特别设立专业与技术教育委员,针对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对人才输出状况等方面展开调查,以验证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各个高校本着科学、实用、可行和超前性的原则,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与市场需求,紧紧把握时代性,机动灵活地自主设置与调整课程。
2. 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新加坡政府注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包括教学规划、课程设计、课堂试验和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缩短了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适应期。
3. 硬件配备的支撑性
新加坡更加注重高等教育成果的转化和市场推广化,他们的高校拥有自有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平台,同时重视将创新培育和成果孵化,配有专门的创业经费支撑。这使得创业教育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促成科技企业的快速而大量崛起。
二、对我国工程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高等教育最显著的优势和成功秘诀就是因材施教的“分流制度”、人才战略的“国际化视野”、学以致用的“创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如下启示。
(一)打破观念、承认差别、突显特色
我国因自然条件、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的不同和多民族大国现状,使受教育者在认识水平、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承认差别才能因材施教。以往在“给受教育者以平等的教育”观念主导下,我国各阶段教育力主教育的平等,使教育格式趋同、特色退化。后来,一些教育家主张推行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把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大学;把高等教育分流为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这本身就是对生源基础差异的承认。所以,给受教育者以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教育平等的最终体现。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甚清楚,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素质要素概念不够分明,没有彰显国家特色、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高等院校应更新理念、明确定位、彰显特色,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倡导学以致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强化工程人才的创业意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不足,缺乏自身创新意识、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具体可行措施和创新创业机制不够健全、软硬件设施不能适应新工科培养要求,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双创教育中不断探索,曾大力培育创业创新项目,多数高校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政府层面和专业学会层面组织了诸如互联网+、互联网创新、工程能力、“挑战杯”、创意创新创业等多种专业赛事,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些均是双创人才培养实践的成绩,但是,创新创业平台仍不够稳固。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议尝试两种途径:一是建立一定区域范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络共享平台,聘请生产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优秀校友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在项目需求调研、项目申报技巧、技能施展培训、成果培育与总结、专利申请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创业作用,完善创新创业的条件。2017年3月,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发挥事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高校应拿出经费和政策,鼓励有成果的教师开办实业,推广和转化自己成果,把学生带到工程实际中,训练工程能力、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的力量。
(三)探索工程教育途径,着力推动校企合作育人
从新加坡政府的支持计划的经验来看,我国应该成立创业工程研究中心,为创业发展、工程教育提供有力和持续性支持。通过建立校企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合作孵化委员会等,联合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让企业参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与管理实施、质量保证与反馈矫正机制,夯实基础保障。在校企合作中,要精选合作对象,本着合作共赢的目的,基于培养目标趋同为企业储备后续人才、以专业领域相近为人才培养发力,既注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又侧重新业态、新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对新技术和新工科人才需求,着力落实、落地产学研用的经验和做法。坚持因材施教,多措施并举——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灵活实施师徒制,对理论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实施导师制,对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的实施学长制。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式教学、定岗实习和适时见习等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创建工程人才展示才能的舞台。畅通培训途径,以线上线下、远程视频技术比武等多元渠道,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终身学习能力,促进新工科人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自觉提高工程技术水平,促进人人成才氛围的形成。
201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各高校按照“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技术发展改内容、学生志趣变方法、学校主体推改革、内外资源创条件”的專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主导思想,为解决我校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和教学模式从众趋同的问题,借“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契机,深化校企内涵。
(四)师资队伍建设放眼世界,加强高等学校对外交流活动
国际化视野是新加坡工程教育和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8]。同时,教育的国际共同体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周年纪念活动时指出,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际上就是要求教育要放眼世界,服务“一带一路”倡仪。可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地方高校提升整体实力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学校实力的重要措施,教育的国际共同体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优化师资学缘结构、推进学科建设、加强创新与应用人才的培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要借鉴新加坡高等教育全球化战略的理念与视野,制订适应高质量的培养目标,实施内培外引“双管齐下”的人才工程计划,以工程认证为契机加入华盛顿工程认证组织,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共同体”站住脚、站稳脚,引领学历、学位、学分互认,扩大学生互换培养番外、增加教师互派交流机会、形成学者互访的人才交流机制。通过“自信请进来”“魅力走出去”提升知识的广度、视野的宽度、技术的深度,最终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核心课程、核心研究团队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科研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逐步彰显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实力。
三、结束语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进行,通过工程专业认证后将成为世界公认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工程教育既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也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素质提升”为“导向”,借助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模式和诸如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持续深化科教融合、产学融合,凭借校内实验室、教师创业实体、企业实训平台构成专业能力提高的“三体”,以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四个重点,实现项目化、系统化、协同化、国际化、前沿化的“一导双融三体四重五化”新工科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如此打造世界一流工程教育新品牌的探索和实践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黄一顺.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3(1):79-84.
[2]刘晓亮,赵俊峰.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12):98-104.
[3]王焕芝.新加坡构建亚洲高等教育枢纽的路径与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17(7):3-11.
[4]吴凝.试论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亚太教育,2016(28):103-104.
[5]刘虹豆.从族群关系视角看新加坡教育分流政策[J].高教学刊,2015(20):10-11.
[6]胡玲,喻红.新加坡高等教育改革经验及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4-98.
[7]黄兆信,刘丝雨,张中秋.新加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60-164.
[8]周定财.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5(5):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