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沭力
(北华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00)
如今的民族声乐既采用了西方的科学发声方法,又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歌、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元素,是一项具有民族性的综合性声乐艺术。而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相关元素更是大量地被引入到了民族声乐的创作与表演中来,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完善增添了活力。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结合,在增加民族声乐本身魅力的同时,也深入推动了京剧的发展,深受大众喜爱,为我们打开了崭新的艺术窗口。一些带有京剧元素的民族声乐作品大量涌现,如《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梅兰芳》,以及在青歌赛上出现的《贵妃醉酒》《千古绝唱》等等。如何运用京剧的咬字、表演、润腔等技巧来演绎这些民族声乐作品是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
曾有著名声乐大师指出,民族声乐是音节上的艺术,演唱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歌唱技巧,还要有明晰的音调变化,把每一个音节都咬准。而京剧演唱中最重要的就是咬字,京剧表演者只有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完整地表现出来,才能展现出京剧的魅力,所以声乐艺术对于京剧的借鉴更要注重咬字。
在李谷一老师演唱的《故乡是北京》中,第一句“走遍了,南北西东”的“走”字,字头“Z”要快速干脆地发声,然后归到“ou”,用这种慢拼的方法直至收尾,这便是采用了京剧中“出字,归韵,收音”夸张的咬字方法;“了”在发字头“L”时要突出强调,然后再发出字腹和字尾,清晰完整地唱出整个字的音节;“到过了许多名城”的“名”字要特别强调二声;“静静地想一想”的最后一个“想”字,出来后需有所停顿,再加上韵母的字头唱出来,起到强调的作用,诸如上述咬字案例还有很多,如“潭柘寺的松”的“松”字,“夜市上的灯”的“灯”字,“甘美芬芳故乡情”的“情”字,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借鉴了京剧中的“嗖音”,李谷一老师将这些带有京剧特点的咬字融入演唱中,将京腔京韵的效果与特色充分发挥,让人听来仿佛身临其境。
王庆爽在青歌赛上演唱的《千古绝唱》也是一首颇有代表性的京剧元素与民族声乐相融合的作品,在第一部分以京胡旋律作为前奏,引出第一段歌词“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琴曲悠扬,和千古绝唱”。这首歌曲在歌词的写作上与传统古诗的写作手法相似,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归到“ang”韵,例如“长,光,扬,唱”,使得声调上具有和谐统一性。这首歌曲在演唱时要注意音头的咬合力,例如,“高”“光”和“扬”字都要强调突出字头,给人以沧桑豪放的感觉。王庆爽将京剧咬字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去,因而使得歌曲本身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京剧《贵妃醉酒》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之作,而另外一首由王晓岭作词的民族声乐作品《贵妃醉酒》则是对经典的重新演绎。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青歌赛上由王喆演唱,从演唱中不难发现她的咬字功底极其深厚,开头“金炉,香冷,空罗帷”几个字嘴张得特别小,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是却能让观众听得清晰,在京剧中常用“猫叼耗子”这一形象的说法形容京剧演员的咬字功底深厚,这样的功夫自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刻苦练习。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民族声乐表演中亦是如此。
民族声乐除歌剧以外,表演比较单一,只要求演员做自然简单的肢体动作,而京剧在表演上具有程式化规范化的特点,对于表演行当有着相当精细的划分,无论一举一动,一蹙一笑都要规范,有章法,这一点值得民族声乐借鉴与学习。
京剧讲究“手眼身法步”,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歌唱则是与心灵互通的媒介、桥梁,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神的运用在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京剧演员在练习眼神上都下了很大功夫,据说梅兰芳老先生在开始学京剧时每天早上一起来就盯着一群鸽子,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有了一双炯炯有神、顾盼神飞的眼睛,在京剧舞台上刻画出许多经典人物。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表演是很容被忽视的,即使声乐演员技巧性很强,但是目光呆滞,两眼无神,也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由此可见眼神的重要性。虽然不必像京剧演员对眼神训练的那般严苛,但是也需要适当地根据乐句的情感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还是以《千古绝唱》为例,在演唱第一句“看山高水长”之时,演唱者可以做远眺之态,到“万里风光”这句时,眼神中应充满自豪感,宛若祖国的万里河山尽收眼底。演唱者加入眼神的表现之后,便会发现这不仅能够打动观众,也会对其把握歌曲情感大有裨益。
京剧中的四功即“唱、念、做、打”,其中的“做”讲的就是身段。身段的借鉴在一些民族歌剧中比较常见,例如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需要演员表现出主人公“小芹’活泼乐观的性格,因此就借鉴了花旦的表演手法,轻盈的脚步、舞蹈化的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少女的形象。此外在歌剧《白毛女》《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歌唱家彭丽媛和孙丽英都将身段表演技法加入歌唱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演风格。
其次,身段的表现也与内心的情感流露息息相关,如“飞袖”表现的是人物及其愤怒,与现实生活中”拂袖而去”相似;表现内心急躁时来回踱步,帽子上的珠子沙沙作响;花旦高兴时踮起双脚走磋步、耍花手绢;花脸急躁时唱“哇呀呀”直跺双脚等等,这些动作都奠定了人物形象的基础,是内心情感的外化表现。但是不要忘记在演唱中身段表演只起到辅助作用,切勿本末倒置,过多地在意身段的表现而忽略歌唱本身,如此一来反而会影响整体性,无论是眼神还是身段的借鉴理应出于有感而发,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将表演运用得恰到好处,由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表演的作用。
润腔是一种对唱腔加工创作的声乐技巧,将死谱变为活唱的特殊手段,想要唱出京剧的韵味,掌握润腔的技巧必不可少,几乎每一首带有京剧元素的民族声乐歌曲都借鉴了润腔的技巧。京剧的润腔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倚音,颤音,甩音,波音,嗖音”等等,对此笔者举例以说明。
《千古绝唱》中开头短短八小节,就用到了前倚音、颤音和波音。“高”和“悠”字都用到了前倚音,且唱的时候要着重让听众一下子感受到京剧的色彩,而“长”和“万”只需要轻轻带过即可;“里”“光”“声”和“古”字用到了波音的技巧,“里”字要在归到“yi”韵之后才能唱出波音,速度舒缓,旋律清晰,“光”字听起来并不像是波音,更像是倚音,需要快速带过,气息立即坐在主音上,最后两个波音“曲”和“古”字,韵母相同,需注意声腔的一致性;“绝”字用到了颤音,需要演唱者具备丰富的技巧,准确而灵巧地唱出旋律,切忌唱得太重,有拖拽的感觉。润腔的技巧灵活多变,不是每一处的润腔都有标记,可根据演唱者的歌唱功底、能力自由发挥,合理运用润腔对演唱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见谱例一)
歌曲《梅兰芳》是一首京味十足的歌曲,在曲调的写作上也借鉴了四平调的手法,想要唱出此曲的京味就需要演唱者加入自身的润色。(见谱例二)
倚音技巧几乎贯穿全曲的始终,在第一句就有三处倚音,使得浓厚的京味·散发出来。第一处的“轮”的倚音音高与前一小节的“一”字音高相同,这样的过渡带有衔接感,过渡更加自然流畅,在演唱时候要注意时值的问题,不可占用主音的时值打乱整体的节拍。第二处的“月”字有两个倚音,这两个倚音在时值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唱法上也应有对比,第一个复倚音要过渡灵活、轻巧,线条流畅,第二个单倚音语气可以加强,突出京剧韵味。(见谱例三)
在全曲中运用第二多的便是波音。这一句的前两个小节紧密地用了三个波音,需要演唱者对于音准和气息有娴熟的把握能力。第一小节的“自”字时值为八分音符,与后面的波音相比略为舒缓,演唱者可以慢慢地将波音旋律唱出来,像茶馆里哼小曲的感觉,后两个波音相对短促,但是注意要急而不乱,快而不赶,有颤音的感觉。
除了常用的倚音和波音技巧之外,此曲也用到了嗖音和甩音,嗖音和甩音是京剧润腔中较为自由的技巧,谱面上一般无标记。嗖音是一种类似于哭腔的技巧,先唱出完整的字,然后停顿一下,借用鼻腔哼出字尾,在第一段抒情慢板结束句的最后一个“血”字就用到了嗖音与甩音技巧,较为典型,“血“字共有八拍半,横跨五小节,在第二小节处开始做渐慢,每一处休止做停顿,做到声断而气不断,在第四小节第一个符点处换气,最后一小节倚音处带出甩音,演唱时甩音要清晰有力,声音像是从后脑勺抛出来的,让人体会到京剧的戏剧感,也是为之后转入紧拉慢唱部分做铺垫。想要做好润腔的技巧,不仅要听,多琢磨,更重要的是要多练习,将润腔技巧与自己的演唱融为一体,不断积累、沉淀,使自身的演唱水品更上一层楼。
现如今带有京剧的元素的民族声乐深受观众喜爱,必然会有越来越多带有“京味儿”的民族歌曲演唱者登上舞台,在演唱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应该完全借鉴京剧的表演方式呢?笔者曾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刻意模仿京剧中“吊嗓”和“喊嗓”的声腔,导致声音紧绷,不仅不能唱出京剧的韵味,反而丢掉了自己的音色,结果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反求诸己之后,我明白了在训练中要辩证对待传统艺术与现代方法的关系,对于京剧艺术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浅层模仿,更不是完全排斥科学的发声方法,而是要求同存异,既看到二者的差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才能使民族声乐与京剧艺术相得益彰。李谷一老师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全曲声腔饱满,吐字清晰,既展现了民族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又不失京剧韵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声乐有机结合的典型,因此将科学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才能将民族声乐表演做到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我国的民族声乐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发展到今天已然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日渐提高,民族声乐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获取更高的成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打开视野,在继承的基础上再次谋求发展。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便是当代民族声乐更进一步的丰厚土壤。我们要扎根于这片土壤中,取其精华,形成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这就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老一辈歌唱家如李谷一、郭兰英等均有学习戏曲的经历,其为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树立起了标杆与典范;新一辈青年歌唱家如王喆、王庆爽等后起之秀在青歌赛上演唱了大量带有京剧元素的作品,这对“京歌”这一新题材的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越来越多富含京剧元素的作品为大众熟知并受到青睐,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声乐学习者,更应继承、发展好京剧元素甚至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刻苦钻研不同音乐类型的民族声乐,在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的同时使我国民族声乐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