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面对无数的分离时,总不免产生分离之情,就形成了无数首感动人心的送别诗。在送别诗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局限在一课一讲的教学模式中。因此,在小学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之际,设计了以送别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以“送别”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自由唤醒对于离别的那一份感情体验,自由表达对于即将毕业的离别之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与增强情感与语言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送别诗;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送别,一直是文学作品的经典主题。从古至今,无数的人都会面对无数的分离,又会产生无数的具有“个性”的分离之情。文人墨客将这份情感记录下来,形成了无数首感动人心的送别诗。
送别诗从结构和内容上看都具有丰富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对学生阅读文本能力、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笔者执教六年级,学生即将迎来毕业,与相处六年的师长同学分别。在意识到这个关键时刻独特价值的基础上,设计了以送别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以“送别”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那如何有效地进行送别诗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的确定对一堂课来说具有指导性、引领性的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与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对送别诗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因此,我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可以设计如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送别主题作品群,感知不同作品的不同意境和情感。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并开展讨论交流,梳理这些作品中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究作者寄予离别情思的物质凭借。唤醒学生感知情与语、情与物的敏感。
3.与实际生活相联,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4.引导学生重新反思語文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能力,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学习内容
1.阅读送别主题的作品集群,具体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送别》等,给足阅读时间,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静下心来投入阅读,建构真实的阅读体验与感悟。
2.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从意象、意境等角度出发,并提供足够的讨论交流时间,探究不同文本的独特意味和意象。
3.引入学生的实际经验成为独具价值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关于自我送别体验的分享交流中,感受不同人的不同情感。
本学习目标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首先,它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基本标准。不仅如此,笔者还根据本单元学习的需要,将学习内容逐一细化,以作为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去突破。
二、学习情境和任务
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情感渲染作用,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冲突、抽象与形象的交错。它可以在学生的学习中为其提供一个更加益于理解和融入情感的课堂。创设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创设的一种课堂教学手段。
(一)学习情境
在学生的生命体验中,有些学生已经经历过或长或短的分别,但是这些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对分别的经历体验只停留在事实经历的基础上。一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分别的体验。但六年级即将面临毕业这一关键时刻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展开氛围。
(二)学习任务
任务框架如图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四个课时,具体可以进行如下安排:
1.第一课时:畅谈发生过的和即将面临的分别。
营造氛围,自由分享。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
2.第二课时:精读作品,在阅读中品味别人的独特离愁。
(1)阅读提供的作品群,完成任务:
①谈谈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②同样是书写离别,不同的作品给人不同的感受。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除了描写离时别绪,更让人读出一种乐观之气。你能说说这些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③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借助于意象的中介,例如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黄沙、大雁等意象,给人塑造了一种凄凉、思乡的意境。在送别诗中,同样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典型意象,请仔细阅读作品,可以与同伴交流,将你的发现分享出来,并填写在表格中。
④交流自己或合作找出的意象,并尝试将这些意象进行归类。讨论这些意象与表达离别之情的关系,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作为感情的寄托?
⑤联系自我: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事物可以成为友情的见证或者送别的见证?
(2)课时总结:说说你自己在本课时的收获。可以是关于作品的,也可以是关于自我的。
3.第三课时:作品朗诵展示会。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或片段进行练习,尝试读出自己的感觉和体会。
(2)小组内进行展示,互相评一评,说说对同学的建议和看法,给自己的同伴进行客观评价。
(3)班级就是展示的舞台,鼓励每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和片段朗读出来,并邀请同学点评。
(4)一起练习朗读一篇作品或一个片段。练习结束后,再配上音乐,一起齐声朗读。
4.第四课时:面临分别或回忆过去,说说你的心里话。
(1)经过几个课时的学习,或许你的心里有许多的话,请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都写下来。
(2)分享展示,你也可以悄悄把你写的送给对方或者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吧。
(3)课时总结:希望同学们珍视每一份友情,珍惜每一秒的相处,送给大家一句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学习资源
从古至今,很多著名的诗人都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如李白、杜甫等。笔者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经典的送别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赋得古原草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
《送别诗》
《劳劳亭》
《芙蓉楼送辛渐》
…………
四、学习评价
课堂的教学评价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多样、生动、丰富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评价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又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关注学生表达时的流畅性、真实性。
2.在具体的作品群阅读任务中,可以通过同伴互评,专家点评与评价量表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出并加以指导。
3.在朗读展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评作用,但要注意学生的评价一定要言之有理,不能泛泛而谈,例如只说一个“好”字,而应该引导学生具体说明认为“好”的理由。这也是对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当然,在朗读展示中,也可以采用评价量表的形式进行量化评价,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应该在展示前就向学生说明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评价标准的指引下向前行进,而这也是实施评价的根本目的。
4.最后的写作和表达环节注重学生真情流露和个性表达,从文字角度可采用量化指標的形式,但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所以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分析送别诗的同时,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接受的送别诗学习的教学设计。通过送别诗主题单元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自由唤醒自己对于离别的那一份感情体验,自由表达对于即将毕业的离别之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情感与语言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表达能力。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不能拘泥于诗歌内容的解读,而应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丰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充满“语文的味道”。
参考文献:
葛月.中学语文送别诗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衡伟(199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职于无锡市尚贤融创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