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珲 王婉霞
摘 要: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的资本化,没有将人才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不高,创新活力受限。文章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对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诚信意识及忧患意识;重视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塑造高校人才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层次和稳定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新旧动能产业转型的高效与稳定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新旧动能转换;传统文化;理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1-0036-04
Abstract: At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obtained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there are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utcome and the capitalization of knowledge, but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values was not integrated into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ulting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mains at a low level, and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is limi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fuci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put into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undergraduate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for high-level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s, cultivate students' enterprising consciousness and integrity awareness and sense of danger;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and shape the ambitious life ideal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rough the penetr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dergraduates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level and stability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Meanwhile, it also can enhanc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efficien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traditional 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一、國内外研究现状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此背景下,全国各高校比以往更加重视理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然而,现阶段理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教学方式显性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的困境,同时存在学生与及导师能动性缺失等问题。这导致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不高,创新活力受限。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功能,使专业实践课与思想教育课同向同行,是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详细分析了现今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培养高校理工科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同时兼具责任担当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美国高校走在了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就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和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指导体系和实施规划。
在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稍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目前,可查的较早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是胡晓风等人于1989年发表的《创业教育简论》。该工作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同时给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但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进展缓慢。有关的创新创业教育文献资料仅有不足200篇,这些工作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意义、形式、内容等不同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加以研究。直到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逐渐拉开了我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序幕。此后,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快速提升。不过,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数量并不多。
美国考夫曼基金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教会学生识别商业机会、整合可利用资源以及主动进行商业冒险的一个过程。”这一认知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限定于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认为教育具有功利性色彩。日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其教育界主张注重对学生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企业界则突出要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主要形成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创新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一致,仅有微小差异;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
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模式。美国D.H.Streeter对多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分为磁石模式、聚焦模式和辐射模式三类。不同模式适用的专业学生范围有所不同。在国内,余昶等学者首先提出了素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张通过举办专业化、学科化的竞赛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然而,这一模式主要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的资本化,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显得不够。随后,王占仁教授提出了广谱式模式,从高校学生全体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构建覆盖面广、分层化、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现状
目前,国内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教育上。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取意识、诚信意识和忧患意识等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儒家思想中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方法,增强大学生参与价值观教育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然而,在当今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进行渗透并发挥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的新潮流和新趋势,如何在孔孟之乡充分利用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从新的视角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对提高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在2014年夏季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逐渐拉开我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幕。次年,李克强总理在大连达沃斯开幕式致辞中再次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话题,指出我们要借助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制定,为我国的创新创业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提供了实际支持。几乎在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0月份召开的政府会议上对当时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初步判断,指明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以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创新创業教育层次不高、创业活力受限的问题,提出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向高校理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的策略,这对推动理工科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尝试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应用领域。本课题的研究在深入总结和吸收有关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积极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路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儒家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研究空白。
(二)实践意义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个人品质。课题研究提出的相关理论建议能够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对丰富和完善高校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对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论界定,并结合相关研究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这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问题。
2. 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可行性路径,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第二个关键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提出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体系。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实际上是通过儒家优秀传统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的过程。然而,无论是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论,都缺少将儒家思想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本课题针对这一现状进行选题研究,重点旨在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结合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儒家思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渗透是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而对于其在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分析即能得出结论,这需要我们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不仅是分析问题本身,还是为后续一系列研究提供全面、客观依据的基础前提,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所在。
四、研究内容
在高校理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践中,通过实现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协同育人,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完善队伍建设,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等举措,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完善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需要进一步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努力推进高校理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阐述
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创新教育的概念、以及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理论上的界定。二是从创业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就课题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二)现状调查
该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客观的调查研究。从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以及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和理论研究的结果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突出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忽视学生人文道德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失衡,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课程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僵化,先秦儒家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教学相长等教育方法运用严重不足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不足之处
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研究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三个层面就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不足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分析
一是构建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机融入儒家传统优秀文化。二是将儒家思想与创新创业教育对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的进取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培养与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培养。三是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对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品质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加以渗透教育。四是将儒家“修齐治平”的家国意识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五是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重视典型感化,坚持因材施教,提高教育针对性。六是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在突出学生专业创新素养技能评价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价值观的评价。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基本思路进行。首先进行文献查阅,了解课题研究的前沿动态,为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理论的阐述、以及研究方向的确定等提供借鉴,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开展实践调查,综合利用多种实践方法对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进行客观的调查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路径。
(二)技术路线
1. 文献法
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研读,从中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前沿动态,为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以及后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问题的确定提供参考,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
向高校师生发放有关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根据他们的问卷总结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施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师生访谈法
对高校部分师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看法与意见。
4. 综合分析法
对课题研究实践调查和文献查阅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
六、结束语
作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的试验区,山东省政府把工作重点集中在人才、制度和资金上。哪里有一流人才,哪里就有创新先机。解决人才问题关键要转变理念、鼓励创新。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拉开我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幕。随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制定,为我国的创新创业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提供了实际支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单位,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应主动结合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主动接洽,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与智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针对目前相关研究选题上的不足,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渗透作为研究选题。课题研究通过深入全面的实践调查,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由于选题上的独特性,本课题提出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施策略,并采用的综合分析法,将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具体实施建议。课题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课题实施对提高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国娟.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16(4):64-69.
[2]魏红卫,张亚男.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6-31.
[3]隋瑶,张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以吉林省6校大学生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30-231.
[4]李秀芳,何福宁.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高教论坛,2015(3):9-11,20.
[5]于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6]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04):83-87.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赵金华.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10]董青.安徽省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17.
基金项目:2018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p型透明导电材料的设计与导电机制研究”(编号:ZR2018QEM002);2020年山东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重点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课程思政向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渗透策略研究”(批文文号:山大研字[2020]32号);2019年山东大学(威海)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有关理工科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编号:Y2019037)
作者简介:孙珲(1985-),男,汉族,山东威海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薄膜材料与器件。
通讯作者:王婉霞(1987-),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初级文员,研究方向: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