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评价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2021-06-13 18:35范丹丹熊美红陈荔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导联持续时间心电图

李 同 范丹丹 熊美红 孙 鹭 陈荔红*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心血管疾病属于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且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极易被忽略,因此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心肌桥发病率较高,尸检检出率高达40%,且大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检出率仅为1.0%[1-2]。且冠状动脉造影属于创伤性检查中的一种,成本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很难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以准确记录患者24 h心电变化,尤其是可以诊断患者一次性心脏事件,可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情况,与传统的心电图检测相比更具优势[3-4]。本文对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冠心病心肌桥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研究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评价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确诊为冠心病心肌桥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按照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88岁,平均年龄(67.37±5.8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70.21±3.7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康泰TLC4000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24 h检测患者心电信号。AECG记录纸速时间为25 min,增益时间为10 mm/min,ST段移动情况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应用通用直径法评价血管狭窄程度,若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中任何一支血管内径狭窄程度在一半及其以上则判断为单支血管病变;若病变为两支或两支以上则判断为多支病变[5]。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检出情况、发作次数、总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ST段压低评价标准如下:ST段于J点后80 ms出现下斜或水平下降1 mm或以上,若患者为原有ST段下降者,则在原有基础上降低1 mm或以上;持续时间≥1 min;两次发作间隔时间约在1 min以上[6-7]。

1.4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统计本文数据,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计量资料以()表达,对比行t检验;心肌缺血检出率等计数资料以(%)表达,对比行χ2检验。若结果为P<0.05,则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情况 观察组心肌缺血检出率、发作次数、总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观察组(23.6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对比[n(%)]

3 讨论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心外膜脂肪组织中,但也可能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冠心病心肌桥发病率较高,其中常见于左前降支中段的1/3,少部分见于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可能与患者胚胎期血管位于心肌内有关[8-10]。部分冠心病心肌桥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且临床上表现差异较大,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心肌桥,但检出率较低(仅为1.0%左右),部分患者在运动、情绪激动以及劳累之后表现为心肌缺血,严重时还会出现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且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概率较高,常于夜间发生一次性ST-T改变[11-15]。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心肌缺血检出率、发作次数、总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观察组的2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报道[16-19]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12导联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因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患者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且多支病变患者动态心电图ST段变化与单支病变患者相比更明显,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导联持续时间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其他导联心电图的比较与应用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心电图F导联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