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吟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不断的传播下显然是十分优秀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这一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让高中生能够把我国的优秀文化继续传播下去,并且能够借此进行高效的学习,同时也能够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养价值观,从而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兴趣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02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积累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传统文化始终贯穿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促进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力度,就成为现阶段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
1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带着学生欣赏传统文化
在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多媒体作为新时期的技术产物逐渐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地运用。而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要合理地利用这一技术。例如,在学习到《陈情表》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视频,再让学生欣赏,这样就能够凸显李密在面对新朝代时通过《陈情表》这一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苦衷。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句话学生是怎么理解和看待的。并让学生进入自己的思考中,然后给他们五分钟的时间提问。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提问和学生的见解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总结起来就能让他们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谛。
2以传统习俗为媒介,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主要以高考为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枯燥的课程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教授为媒介,结合趣味课程环节,让学生了解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拓展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也能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增加乐趣。
例如教师教授《北京的四合院》一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背景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列举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特色,学生指出有苏州园林、上海弄堂、徽派马头墙、贵黔碉楼、西双版纳竹楼等一系列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建筑,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古典园林建筑进行细致的分类,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传统建筑背后的奇闻趣事。基于学生对中国建筑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了解后,教师可以开展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教学,结合学生对各地区传统建筑特点的一定了解,教师从课文中摘录不同建筑物特色介绍的文章段落,并为学生分发不同建筑卡片让学生按图索骥,寻找对应的建筑类型。在课程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视频、图片等,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在别开生面的课程环节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范围从古籍背诵和全文翻译中跳脱出来,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日后自主开展文化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效果。
3深挖文本涵义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背后的涵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包括较多的传统文化。所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可以深挖文本的涵义,来有效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授《屈原列传》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先让学生对作者有深刻的认知,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来向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的理念。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说起:"同学们,每年端午节我们都要吃什么食品呢?"。学生便会回答:"吃粽子"接着,教师再说:"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学生会说:"这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然后,教师再对屈原的背景加以介绍:"战国末期楚国人"。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的内容。并且,在讲解其中的词句时,进行翻译。这样便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便可以有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领悟到更深层的涵义。教师可以先这样问学生:"屈原的著名的一个代表作《离骚》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内容,并回答教师:"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忠臣。"接着,教师再对学生说:"屈原值得我们世代去纪念,所以我们也要爱国,同学们说对吗?",学生便积极回应教师,并加深爱国的情怀。
教师通过深挖文本涵义的方式,来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更好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使学生深入去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对我国相关的习俗更广泛的了解,进而更加热爱祖国。
4了解作者,使文化与作品相融
高中语文的教材内容是由教育部专家层层筛选得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成长的作品。每篇作品必定都饱含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时代基調,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要注意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痕迹。教材中那些或华美、或质朴的词句都是在当时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细品其中的内涵。因此,如果要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穿过时间的河流,走到文章所描绘的背景年代,再从中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文化信仰等,想来必将别有风味。所谓文章背景,不仅包括作者生活的历史社会背景,还包括作者一步步的成长经历等。只有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才能更好地从背景出发,理解文章本身所蕴含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才会变得更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5组织语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比如:教学讲座、交谈会、诗歌朗诵大赛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还能在某种程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借助这些活动还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学生也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和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自主学习传统文化。
结束语:
传统文化需要不断传承与发展,作为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弘扬的认识,通过在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加强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希望通过以上阐述,能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章李鸽.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3(11).
[2]刘纳.试论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亚太教育,2015(31).
四川省南部县建兴中学 四川 南充 6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