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2021-06-12 12:50向幸福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教学探究

向幸福

【摘要】乡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后方腹地,提供了城镇发展必要的空间与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了我国多样的地域特色。“城镇和乡村”虽为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城镇轻乡村”的倾向比较明显。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这表明,地理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在地理课堂中及时体现,深人挖掘其变化背后的地理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将“一带一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能源”等热点事件与地理教学相融合,帮助学生从地理视角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

1 融入地理教学的意义

振兴农村工业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培育过程离不开地理因素。通过选取农村工业经济发展的实例,有利于学生灵活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人民的幸福感,改善生活,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教学中,这部分知识的融入,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与国家战略方针接轨,理解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进而实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2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

2.1 紧扣关联,深挖素材

为了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地理教育的效能,必须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入手,立足于乡村振兴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密切关注二者的相关内容,以便有效地将二者引入课堂教学,避免盲目性和不必要性。具体而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对乡村振兴基本内涵的理解,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特征为线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区域,结合教材内外的典型范例,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乡村振兴以乡村为主体研究区域,其空间属性更为明确,区域范围更为狭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时需更加关注素材背后的乡村现状及具体振兴路径,深入挖掘素材内容,明确区域指向,以乡村区域和农业产业为切入点,在乡村振兴与地理教学中架构桥梁。

2.2 强化教师意识,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地理学科融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手和向导,是学生思维的向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实践经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应结合教师的年龄、经验等具体情况安排培训讲座,让教师了解周边乡镇的发展现状;其次,教师自身要主动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多参与实践活动,在特色农村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在教学中联系研究性学习调查材料,关注最新政策,并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跟上时代步伐;最后,学校应加强与乡镇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利用好乡镇企业平台、挂牌研学基地等,帮助教师将地理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融合。

2.3 完善产业经济教育内容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应融入农村工业经济的内容,并结合当地典型案例开发校本教材。除了丰富原有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增加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设置“乡村振兴”章节,下设国家政策、产业振兴、绿色农业、农村水环境治理、粮食安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五大发展理念等内容,将地理知识进行串联和延伸。同时甄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编制产业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的案例1~2 个。为了对宏观经济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有必要加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简单讲述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知识点。

2.4 巧设情境,活用对比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农村,正确把握城乡关系,合理推进多因素耦合的振兴路径。不同地区村庄的演变过程和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密切关注城乡关系,巧妙设置城乡比较情境,引导学生从一分为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思考城市变化和发展的同时关注农村,比较两者的差異,探索建设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可立足今昔对比,设置情境链与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认识乡村构成要素状况的基础上,正确看待乡村发展问题,从问题出发探寻解决措施,并从该动态发展过程中认识要素发展对乡村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还需创设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综合情境,以便更好地启发学生从地理视角综合认识乡村振兴的背景与实施对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既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地理学学科特质要求不断丰富地理教育的思想价值与内涵,积极顺应时代发展,主动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重要内容引入地理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通过课堂了解并关心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发挥社会公民的作用。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既体现了当代地理教学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全面贯彻了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发挥应有的学科优势,也承担了应有的学科责任。

参考文献

[1] 陈庆颖,戴文远,汪涛.基于乡村振兴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莫干山”为例[J].地理教学,2020(1):9-12.

[2] 郭远智,周扬,刘彦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地理研究,2019,38(12):2819-2832.

[3] 吴岱峰 .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基本理念解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40(07):10-14.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教学探究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小学生快乐作文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