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

2021-06-09 11:39王晓星
学习与科普 2021年3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以学定教

王晓星

摘要: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内驱力,本文将从以学定教转变教师备课思路、“不拘一格的语文课”唤醒学生的审美思维、由诗歌学习激发创作热情这三方面入手,呈现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真正发生而做的尝试。

关键词:思维课堂;以学定教 ;预习问题前置;电影欣赏;诗歌创作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语文思维课堂其实就是唤醒的过程,用文本的灵魂、语文的灵魂去唤醒孩子的灵魂。在课堂上有多少学生,能够面对问题激起冲锋陷阵式的回答热情,再或者当孩子们都踊跃得高高举手迫切要求发言时,他们又有多少注意力在于同伴的回答上呢?所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学定教的语文课——转变备课思路唤醒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价学会”是教师备课的核心任务,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来,用问题驱动的形式,以学生初读提出的各种疑问,来决定课堂的学习任务以及设置相应的学习活动。以学定教,通过转变教师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来,以此激发学生课堂学习、语文学习的热情。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为例,对于《皇帝的新装》学生更多的反应是早就读过了,这么简单的耳熟能详的童话该教什么呢?对于熟悉的内容如何激发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在课前预习环节安排了一个阅读思维小竞赛,给学生30分钟的时间细读童话并回答两个问题:①我读出了什么?②我的疑问。

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确定教什么,他们能读懂的已知的不教,课堂任务的设置指向那些他们不明白的存在疑问的地方以及设置能够指向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

在收集学生的预习作业时,发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阅读文本理解能力的差异,一个班级的学生读出了以系列的问题,在此设定为A,另一个班级则提出了更多是关于主题理解方面的问题,在此设定为B。

A组问题如下:

①皇帝每一点钟都要更衣,晚上睡觉会起来更衣吗?

②皇帝没穿衣服,不冷吗?

③看不到布料,难道感觉不到吗?

④为什么没人想到过去摸一摸?

⑤为什么一个男的皇帝那么爱新衣服?爱新衣不是女人的天性吗?

⑥一个皇帝既不关心军队,又不理朝政,百姓为何不抱怨?大臣为何不想谋权?敌国为何不入侵?

B组问题如下:

①安徒生为何要起名为《皇帝的新装》?这名字有何深意?安徒生写这样的童话有什么深意?

②为什么只有小孩子说出真相后,其他人才敢跟着说?

③文章好像没有结尾,故事不完整。

④最后结局会怎样?皇帝有没有因此感到惭愧?

⑤这位皇帝最后是否认同了那个孩子的话,惩罚了骗子?

对比两个班级预习的差异,很明显第一个班级的学生,提的问题表面上看很浅显,但看得出他们是开始用理性思考的方式从现实的角度解读童话,开始质疑童话中不合理的地方,却忽略了童话这个文体的基本特点。另一个班级从主题的角度考虑童话的意义,很明显两个班级不能用同样的方案来上课, 在研究了学生的问题以及和学生初步交流后,决定第一个班级进行了文体教学,教童话是怎么讲故事的,第二个班级则从主题入手,深入解读安徒生童话的现实意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本班级同学的问题有极大的兴趣,而对其他班级的问题有些兴趣缺缺,其实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就已经有深入的思考,而在课堂讨论环节,经过相互的激发,由已知到未知,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产生成就感才是语文课堂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大动力。

在其他课文的备课过程中,同样需要通过这样一些预习任务来驱动学生积极主动研读文本,挖掘并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意识。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预习环节,学生提出了如下一些问题:

①作者求学时遇到那么多困难,为什么不选择放弃,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 张同学 叶同学 万同学 杨同学 葛同学 张同学 余同学 吴同学

②为什么用第一人称来写自己?这样写赠序给人家,是否有自夸之嫌?——鲍同学

③为什么“同舍诸生”与“我”之间的差异那么大?为什么读书会让宋濂感到快乐? 这又是怎样的快乐? ——周同学 程同学

④只要有热爱学习的心与行动,无论身边再如何,都能学好吗?——张同学

⑤这样勤学也只是学语文,除了提高修养,丰富一下精神世界也没什么实际用处啊,(当时能谋官)。没有科学、数学领域的学习也只能是在世界上处于落后。 ——汪同学

⑥为什么作者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送书,情有可原可以以后还啊?

⑦为什么老师生气“我”一定要恭恭敬敬?作者对老师毕恭毕敬,不敢出言,有些畏惧,这么做是为什么呢? ——吴同学 高同学

⑧马生是指怎样一类人?马生看到了会如何改变和思考?——王同学

⑨为什么作者要如此写文章劝勉马生? ——朱同学

⑩宋濂爱学爱书,在幼时或成年后,都是有人相助,借书也好,如果没人相助,他又该如何去坚持自己的梦想?假如是我们在当时的环境下,会像作者一样吗?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時代不同(发生什么变化),求学精神又有什么变化该如何坚守? ——孙同学 李同学 余同学 曹同学 丁同学

通过学生的问题,可以看到学生的关注度已经由对文言文意的理解、人物的评价走向学习文本的意义、文本的价值,同时会通过学习的内容来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二、不拘一格的语文课-----各类艺术样式唤醒的审美思维

语文课应该是一扇扇窗户,透过窗户看到的应该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天空!同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假如带给学生的语文课堂只是语文课文那薄薄的几十篇课文,无疑,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单薄苍白的,各类艺术样式审美的思维应该是相通,那么为何不能打开语文课堂的大门?让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走进来,共同唤醒学生的审美思维!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周可以安排半节课的时间播放各种电影短片,七年级可以安排在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短片,八九年级可以选择各类带有一定思辨性的短片。如在八年级可以播放英国电影公司拍摄的系列电影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中中国导演陈凯歌拍摄的《百花深处》,电影有些沉重,而且第一遍看会有部分同学觉得看不懂,回看第二遍、第三遍,学生在理解短片的意义的基础上,发现了伏笔、悬念、对比、一波多折、前后呼应等等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方面电影与文学文本的阅读有想通之处。学生小组讨论后的课堂的发言着实令人惊讶,实录如下:

①(高锡娇同学代表小组发言)百花深处有人家。

当一切成为废墟的时候,百花深处的人家只存在于冯先生的梦境中,周围的人清醒了,就他没有清醒。灯罩破碎的那一瞬,几乎敲到了每个人心上,还有谁能笑得出声?突然很想去周游欧洲,不为别的,只为去看看那些数十年数百年的老建筑......

②(王凯敏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冯先生是个疯子,另几个是搬运工, 同为社会底层求生存的小人物,他们或许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在我脑海里回闪了许多遍,那几个搬运工呆呆得看着冯疯子朝着大槐树跳着叫着手中挥舞着铃铛,他们在想什么,从一开始的不屑嘲笑敷衍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否同样有这么个百花深处的胡同。

③(沈毓成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每个现代人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除了这个疯子,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进步的人,所以别人都说他是疯子。 这是一个“变态”的大时代,每个人都自以为是的活着,进步与变革是评价的标准,是的,你必須加快脚步,否则,你就是个异类,就是别人眼中的疯子!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且不说在短片播放过程中孩子们专注的神情,还有他们发言时的激烈争论,以及思考的深度,都超出了预料,还有孩子回去后还专门去找了其他14本同系列的短片来看,推荐给同学,推荐到下次的影评课播放,学生们一致觉得,在家一个人看没人交流没意思,在课堂上看,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这收获会更大。是的,这样的课堂上,不需要老师一遍遍问还有没有人要发言,取而代之的是抢着说,补充别人的话,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变成了一个帮助者。

不仅仅是电影,音乐美术都能拿来当语文课堂的素材,周杰伦的歌在学生群里大热时,我们会在课堂上讨论方文山歌词中的古典文学意象;广告饕餮之夜的世界巡回展巡回到上海时,我们会在课堂上播放几个经典的广告来探讨它的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是如何完美结合的;国际大学生华语辩论赛举行之时,我们的课堂上则充满了“我反对”“我支持”“我的观点是”等等火药味;学了余光中郑愁予的诗作后,我们举行了台湾诗歌和大陆朦胧诗的PK朗诵会……

既然生活处处是语文,那么我们为什么充分不利用这些素材,来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来唤醒学生的课堂语文思维呢?

三、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由诗歌学习唤醒的创作思维

新版教材增加了诗歌的比重,九年级的教材中编排了诗歌单元。在学习诗歌单元时,每天,课堂上讨论名家的诗歌;课后,在微博中创作“我们的诗歌”;自修课,对别人的诗歌进行点评或者加工再创作。学生们很好得验证了一个观点——“诗歌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

以下是七年级学生创作的短诗:

我拉开窗帘,两三只麻雀惊得飞走了,电线上只剩下麻雀的余温。——张同学

同学评语:小小的麻雀,居然可以温暖电线?你的文字,不经意间,总让我们惊叹!

我很小的时候,牙牙学语,从一个字飞到另一个字。

同学评语:儿时的牙牙学语,现在想来该是多么的辛苦,几十遍的重复还会被人笑。一个“飞”字,让我看到了那种迫切想触摸世界的渴望。

那雨声,吵地我还没洗脸就清醒了。

同学评语:握手,我也是洗完脸才清醒的。

白云生病了,太阳没有给我指路,雨水模糊了我双眼。——项同学

同学评语:这段时间的大风大雨,总令我们的上学放学路艰难无比,希望白云快点痊愈,太阳就有心情给我们指路。

在交流的时候,激发了别的孩子的思维,一时间,展开了白云为何会生病的讨论,甚至还有学生说,乌云是白云玩耍时撞出的乌青,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

课堂的讲评环节也很重要,要有时效性。每天会在课前用5到10分钟,分享交流孩子们的作品,慢慢地看着他们在作品被朗读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学生们已经发现写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更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每天语文课的开场就是展示孩子们的优秀作品,他们开始盼着上语文课,每节课从一开始学生就精神饱满得进入状态,课堂的点评又是相互的激发,有的呈现不是那么出彩,我们就一起修改,往往发现稍加改动就能赋予奇特的魅力,看着他们有所发现的惊叹的神情,很好,他们已经发现了汉语的魅力。

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老师的创作欲望:

那里有一朵花

那里有一朵花

叶子如湖水般明亮

纤细的脚啊

颤巍巍地立在泥土间

撑起一朵安静的花

那里有一朵花

一朵安静的花

无意和滴落的清露耳语

不曾向穿行的风微笑

只是 安静地在那里

那里有一朵花

安静地敛了裙裾

不言 不语

只在夜色华浓里才看到花开的瓣颤

在霜降叶落时才听到大地的声音

那里有一朵花

一朵安静的花

看到同组老师发表在博客上的作品后,突然灵光一现,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来读这两首诗,他们能读出什么呢?在课堂上,学生侃侃而谈,从结构到语言到情感,还有学生猜测诗人的创作情境,猜测诗人的身份等等,甚至还有学生被激起了创作欲,“我是窗帘上的一个洞”“我是窗台上的一粒沙”等等,等到讨论告一段落,我揭晓了谜底,被孩子们高度评价的诗歌作者就是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一时间,在教室里的崇拜声中,听课老师落荒而逃。在课堂上听别人谈论自己的作品,或者以读者的身份和作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感悟思维远远超过了常规的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内驱力,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其实可以走得比我们想象中的的远很多。

参考文献:

[1]《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任俊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杭州东城第二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以学定教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浅论龚自珍诗歌中的爱国主义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响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