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黄鹤,黄荣,王莹
(1.九江市中医医院护理部,江西 九江 332900;2.九江市中医医院失眠科,江西 九江 332900;3.九江市中医医院周围血管科,江西 九江 332900)
不寐之病名最早见于《难经》,又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现代医学称为“失眠”[1],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2]。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内地成年人的失眠率高达57%,工作人群中有65%的人存在睡眠障碍[3]。失眠已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如何有效干预,提高睡眠质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医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4]表明,灸疗在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疗效。目前临床上运用的灸法较多,不同灸法各特点,疗效各异。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失眠科就诊的40例不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隔姜灸、悬起灸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失眠科就诊的40例不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脾两虚证31例,心肾不交证9例,随机分为隔姜灸组和悬起灸组,每组20例。隔姜灸组男6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53.65±11.31)岁;病程1~162个月,平均(65.82±60.21)个月。悬起灸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3.45±10.92)岁;病程1.5~156个月,平均(64.71±59.91)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不寐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不寐(失眠)诊疗方案。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7分;②年龄20~75岁;③进入本研究前2个月内未参与其他临床研究;④本研究疗效评价期间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⑤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有一定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自身睡眠及一般状况有判断能力,且能配合评价睡眠状态,完成全部研究。排除标准:①对生姜、艾叶过敏或过敏体质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③滥用药物、酗酒史及有疼痛性疾病、甲亢、精神病史、有影响睡眠的其他疾病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者。中途停止和退出临床实验标准: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病例选择标准者;②依从性差或因不良反应(烫伤、头晕、口干、便秘或心情烦躁等)原因无法持续完成疗程者;③不愿意继续临床实验,提出终止实验者;④资料缺失或不全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判断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4 方法
1.4.1 取穴及定位 两组辨证取穴。穴位定位参照WH01990-12346颁布的《腧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定位标准。主穴:心俞(双)、巨厥、关元、三毛(双);辨证配穴:心脾两虚证,脾俞(双)、三阴交(双);心肾不交证,肾俞(双)、京门(双)。参考《刺法灸法学》进行操作[5]。两组操作前均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灸宜先阳后阴,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胸腹部、四肢。艾灸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开瘢痕、破损等部位。均于入院后开始行灸疗,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均由经规范培训的医师及护师执行。
1.4.2 隔姜灸组取市售新鲜生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直径约2.5 cm,厚约0.3 cm的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选用苏州市东方艾绒厂的细艾绒,用自制艾柱制备硬质模具将艾绒制成高约1 cm、底部直径约0.8 cm,重约0.3 g的圆锥形艾柱。每柱艾柱燃烧约8 min。生姜及艾柱需现制现用,以免姜汁散发、艾柱松散,影响疗效。姜片放在所取穴位上,艾柱放于姜片正中,从顶端点燃施灸。以患者体感灼热、无痛为度。若灼热感过强或局部有灼痛感时,可略提起姜片使之稍离开皮肤旋及放下或添加一薄姜片在原姜片底部。当艾柱燃烧殆尽,去灰再易柱施灸,每次每穴灸4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
1.4.3 悬起灸组使用悬起灸中的温和灸。采用台州市易乔灯饰厂生产的悬灸支架,取苏州市东方艾绒厂生产的清艾条一端点燃,抖去灰烬,夹于支架上,调节支架使点燃艾条端悬于施灸穴位上方,距皮肤2~3 cm,施灸时患者局部感温热无灼痛为宜。每穴灸20 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1.5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标准:采用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临床症状标准评价两组疗效[6]。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 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PSQI由19个自评项目和5个他评项目组成,包含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等级计算0~3分,7个因子总分即为PSQI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③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心情烦躁、口干便秘、烫伤。④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评价两组满意度情况,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满意度=满意率+一般率。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隔姜灸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悬起灸组的55.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治疗前后PSQI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PSQ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隔姜灸组治疗前后PSQI各项目积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起灸组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紊乱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隔姜灸组PSQI各项目积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悬起灸组,两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渐功能紊乱积分、PQS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积分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SQ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积分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SQ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悬起灸组比较bP<0.05
项目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紊乱PSQI总分治疗前隔姜灸组(n=20)2.40±0.58 2.40±0.48 2.35±0.48 2.10±0.77 1.80±0.60 1.65±0.65 1.65±0.65 14.35±2.33悬起灸组(n=20)2.35±0.57 2.40±0.58 2.25±0.70 2.00±0.71 1.90±0.62 1.75±0.62 1.80±0.75 14.50±2.87治疗后隔姜灸组(n=20)1.65±0.73a 1.65±0.57a 1.15±0.68ab 0.95±0.40ab 1.30±0.64a 0.90±0.70ab 1.15±0.57ab 8.75±2.44ab悬起灸组(n=20)1.80±0.60a 1.65±0.73a 1.60±0.49a 1.50±0.59a 1.60±0.58a 1.60±0.66 1.60±0.66 11.35±2.20a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期间,隔姜灸组出现心情烦躁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悬起灸组出现口干、便秘2例,轻度烫伤1例,经处理后痊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1,P=0.292)。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隔姜灸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悬起灸组的65.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1 改善不寐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不寐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且长期睡眠障碍可导致疲劳、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等,影响日常生活。目前公认的镇静安眠药物及心理治疗具有局限性,近期疗效较好,但可能产生成瘾、滥用及耐药性等不良反应[7]。如未得到良好治疗,除可导致交通事故等意外,还可发展为焦虑和抑郁症[8]。中医治疗对失眠有独特优势。
3.2 中医措施治疗不寐的机制、治则及选穴原理中医学认为,“不寐”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阳不交阴,气血失衡,神失所主。阴阳失调是不寐发生的重要病机。不寐症候虽虚实并见,但以虚为主[9]。不寐虚证中以心脾两虚及心肾不交证多见。因此,本研究选取的对象为不寐心脾两虚及心肾不交症患者。《景岳全书.不寐》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10]。”心主血脉、主神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伤则阴血暗耗,脾伤则生化乏源,导致血虚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则神明逆乱,引起不寐[11]。《景岳全书·杂证谟》云:“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真阴已虚,阳亢于上,心肾不得相交,故心中烦而不得卧。
本研究运用的治则为补益心脾法和交通心肾法,重在调和阴阳,在重建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养心镇静安眠。灸疗处方原则主要为俞募配穴法。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其位置与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基本一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其位置也对应相应脏腑,俞募穴与脏腑关系密切,俞募配穴是有效的常用配穴方法。
心脾两虚证:主穴,取穴心俞(双)、巨厥、关元、三毛(双)。心俞,为心之背俞穴;巨阙,为心之募穴,是心脏之气结聚于胸部的穴位,心俞穴与巨阙穴常配合应用治疗心痛、失眠、健忘、癫痫等心神疾病。关元,是小肠募穴,与心相表里,是人体阴阳元气交汇之处,穴位本身具有培元、补肾、固本之功效,与背腧穴相配,可调理相应的脏腑。关元又为任脉之经穴,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与脾、胃、肾相关,与肝经交会,可调畅气机、调节水津代谢、血液循环;有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的作用[12]。三毛,位于足部,为本院国家名老中医丁德秭主任根据全息观点取穴,手足与头部相对应,凡头病可取手足穴位[13]。原理为身体末部的神经末梢十分敏感,刺灸可产生强烈的感觉,从而引起大脑皮层响应区域的兴奋,可使本证的皮层兴奋点得到抑制,从而起安眠作用。配穴取脾俞(双)、三阴交(双)。脾俞为脾之背俞穴,善治脾胃肠腑病症。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养血、调血作用突出,上注于心,滋阴潜阳,可使浮阳入阴,进而使“神守于内”,达养血安神之功,善治心神疾患[14]。诸穴配合调和脾胃、补益气血、血上奉于心,心得其养,则寤寐有节。心肾不交证:主穴与心脾两虚证相同。配穴:肾俞(双)、京门(双)。肾俞为肾之背俞穴,是肾之气血输注之处。京门:为肾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门户。诸穴配合可利水健脾、生血化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海,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
3.3 隔姜灸治疗优势《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通过艾燃烧产生温热刺激的灸法,是最具传统特色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受到国际一致认可。《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火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艾灸不仅能产生良好的温通及温补效应,还能激发和调畅气机。实践研究还证实,艾灸能明显提高血清褪黑素含量,生理性褪黑素浓度升高是睡眠的促发因子[15]。褪黑素作为光信号的载体,通过受体介导,调控体内睡眠-觉醒生物节律与外界昼夜节律同步[16]。同时,艾灸、隔姜灸使患者思想集中于腧穴处,转移患者对睡眠问题的过度关注,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化学成分中的生姜醇提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脏,属益气补血、养阴扶阳之品。隔姜灸是将生姜之辛温走窜、益气补血、养阴扶阳之力,灸火之祛寒行血、温通经络、调畅气机等功效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姜艾结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效果显著,效果优于一般艾灸。不寐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机体处于正虚邪实状态,治疗需扶正祛邪。本研究结果显示,隔姜灸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悬起灸组的55.00%(P<0.05);治疗前,两组PSQ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隔姜灸组治疗前后PSQI各项目积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起灸组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紊乱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隔姜灸组PSQI各项目积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悬起灸组,两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渐功能紊乱积分、PQS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隔姜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悬起灸组的1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隔姜灸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悬起灸组的65.00%(P<0.05)。表明隔姜灸疗效更佳,患者满意度较高。分析原因为,艾灸和生姜双重作用效果更强,症状改善明显;隔姜灸因火力温和,多壮数的运用提高了皮肤对温度的耐受性,延长了其温热刺激的时间,患者接受度较高[17]。
综上所述,隔姜灸治疗不寐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睡眠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