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心理压力、抑郁、焦虑及睡眠状况调查▲

2021-06-09 10:34陶建青阮素莲蒋丽丽杨灿华农苈莉
广西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样本量心理压力心血管

陶建青 阮素莲 蒋丽丽 杨灿华 农苈莉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心理卫生科,南宁市 530100,电子邮箱:tjq3238@163.com)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疾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的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近年来农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水平[1]。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睡眠状况等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互为致病因素的关系已基本明确[2]。然而,关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睡眠等状况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密切相关报告。本研究调查了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睡眠等现状,旨在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为通过心理干预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主持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3]。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管理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员为研究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员的判断标准[4]:符合以下3类标准中的1类即可判断。(1)疾病史。包括心肌梗死病史、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史、脑卒中病史,具有其中1条即可判定符合。(2)血压、血脂。包括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LDL-C≥4.14 mmol/L、HDL-C<0.78 mmol/L,具有其中1条即可判定符合。(3)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中的风险评估预测图对全部筛查对象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如果筛查对象有10年心血管疾病史则患病风险≥20%,判定为高危对象。以同期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健康体检和(或)参加心血管疾病高危筛查不符合心血管疾病高危诊断标准的人群为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排除标准:排除甲亢、慢性肝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银屑病、精神障碍、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帕金森综合征、心衰、肝硬化、结核病、慢性贫血、肾病综合征、癫痫、重性肌无力、肺心病、强直性脊柱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等合并慢性精神、躯体疾病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

1.2 研究设计 (1)样本量计算。采用PASS(V11)软件计算样本量。样本量计算公式为n=Zα/2×P(1-P)/δ2,其中n、δ、P分别为样本含量、允许误差、总体率的π估计值。预设研究组与对照组样本量之比为2 ∶1。本研究采用的评估量表中,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所需样本量最大,因此以PSQI为结局指标计算所需样本量为本研究的最低样本量。参考既往文献[5],普通人群以PSQI量表评估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1.3%;因本研究纳入的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故睡眠障碍发生率取31.3%。其他参数取值为α=0.05(双侧),β=0.2,把握度Power=1-β=0.8,据此计算得到研究组样本量最少为461人;另预计研究对象的问卷不合格率为10%,最终计算确定研究组样本量为520人,对照组为260人。(2)抽样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将随访的心血管疾病高危对象4 000人按随访时间先后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1 000人,随机抽取2组进行抽样。采用OpenEpi 3.01软件为抽取的2组分别产生1 000个随机号,数字为1~1 000,并放入密不透光的信封保存。2组研究对象来院时抽取一个信封,抽到随机号<300者入组,每组产生260名研究对象(达到人数即停止抽取信封)。对照组采用方便抽样法抽样。

1.3 观察指标 (1)心理压力。采用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6]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14个条目,“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有时”记3分、“时常”记4分、“总是”记5分,总分在14~70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压力越大。(2)抑郁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均分别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分20~80分,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焦虑越严重。(3)睡眠质量。采用PSQI量表[7]评估研究对象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该量表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余18个条目组成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等级分别计0~3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7分表示有睡眠障碍;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调查方法 研究组共发出调查量表520份(CPSS、SDS、SAS、PSQI量表组合为1份,下同),收回合格量表475份(91.3%);对照组发出量表260份,收回合格量表236份(90.8%)。符合预期样本量要求。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的年龄及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CPSS、SDS、SAS、PSQ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x±s,分)

3 讨 论

为应对我国心血管疾病带来的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国家开展了《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试点专项项目。该项目于2014年起在辽宁、吉林、浙江、广西4个省份开展,南宁市武鸣区是广西的5个项目点之一。本研究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4 000名随访干预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睡眠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心理压力、抑郁、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较高,且睡眠质量较差(P<0.05)。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已不容忽视。研究显示,与心理健康人群相比,社会心理压力较高人群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更高[8];工作压力源,如工作紧张和长工作时间,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相关[9];高负荷社会心理压力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相关[10];心理压力与高血压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急性心理压力引起动物和人的血压一过性升高,而长期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则可以诱发高血压病并促进高血压病的持续发展[11]。与其他心理因素相比,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12];存在抑郁情绪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13];而与抑郁相比,焦虑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更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等主要心脏事件的风险[14],焦虑人群比普通人群死于心脏疾病的概率高50%[15]。另有研究表明,存在睡眠障碍易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焦虑、烦躁又与睡眠障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极易引起血压高、心脑血管意外、食欲下降、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16]。以上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存在这些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纳入的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这些高危人群现阶段虽未发生心血管疾病,但与普通人群相比,其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更为严重,故在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时,不仅要从生理上制订策略,还需要考虑心理因素,做到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干预,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心理压力较大,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睡眠质量比健康人群差。建议全社会重视包括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在内的全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及早筛查识别,进行适当心理干预,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有助于降低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心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样本量心理压力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医学研究中样本量的选择
航空装备测试性试验样本量确定方法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样本量估计及其在nQuery和SAS软件上的实现——均数比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