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单元设计教学的“三要领”

2021-06-08 13:32苏秀扬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单元设计教学任务语文教材

苏秀扬

摘 要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采用了大单元结构的编排方式,在使用教材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线教师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笔者以为,教材的编写者都是语文教育的先行者和行家里手,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为此,我们要在实践教学中依托教材的偏写体例,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素、手中有法,有效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能力迁移和素养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材;单元设计;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大单元是相对独立的课程资源包,遵循单篇铺垫、单元综合思路,在每单元后面设置单元学习任务,内含3~5项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实践中,单元设计有三种取向:忠实于统编教材的自然单元的忠实取向、根据学习需要适当整合的调适取向、根据学习需要作出创造性地整统的创生取向。无论何种取向都应体现单元教学的学生意识、整体意识、实践意识和开放意识。

语文教材编写者,都是语文教育的先行者,是语文教育的行家能手。在笔者看来,让教材当家作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明确教材的标杆和尺度,依托教材自然单元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素、手中有法,才能有效促进能力迁移和素养的提升。

一、目中有人

课堂是师生教学活动场所,更是求真、崇善、尚美的精神交流的场所,应“合乎道,至于德”。“人文主题”指向培育新时代高中生必备品格、价值观照和精神成长。瞄准人文主题,就是要关注培育学生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大单元人文主题鲜明,导向明确,单篇课文也是文化载体,整本书信息链条完整,更全面地展现彼时彼刻的社会生活图景。在单元设计时,必须思考编者为何把这些文章放在此单元(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此单元最大的学习意义和价值在什么地方(教学价值)。

所谓“目中有人”,这里主要是指向诗人或小说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和人文情怀,也指有个性差异的读者(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到的人文情怀。没有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干瘪空洞的说教,是无法打动学生的。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进行思想交流、智慧的碰撞,从而达到心灵的感悟、感情的迸发和思想的敞亮。

以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和体会时代浪潮下的青春情怀。简单地抛出青春价值的主题,就可能将语文课上成思政课或班会课,缺少真实的语文味。教师搬用教参式的体验是无法代替学生的独特个人体验的。回归文本,发掘其相同或相近的思考点,教学就有了抓手,“语文味”就会倍增。

【课例一】   聚焦诗人的视角是情感体验的方法之一。《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三首诗歌作者的视角有何不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作者的视角与情感抒发密切相关。文本里都站着一个个性化的人,立足点不同,视角不同,此时此刻,“我”(诗人)的体验不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诗人和自己从文字中“千呼万唤”出来。立足点既有现实的湘江边和雪峰之侧,也有虚拟想象的地球边上,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无论是含蓄还是直露,都有“我”的独特体验,不用太多的“知人论世”,只要引导学生,不断诵读,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差别,特别是对革命浪漫主义的体认,对诗人精神气脉的感悟。

【课例二】   小说《百合花》《哦,香雪》都写了年轻女性,试结合文本分析女性追求的异同点。

两篇小说的相同点都写到了纯洁朴实的普通女性(新媳妇和香雪),她们都追求实现青春的价值。不同在于她们所处的年代不同:新媳妇生活在战争年代、香雪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她们的追求不同:新媳妇为革命勇于牺牲自己,香雪为美好生活而大胆追求。她们的个性不同:新媳妇羞涩与果敢,有对英雄的敬仰,香雪胆怯与果敢,有对知识的渴求。

严肃主题和宏大叙事背景下“青春价值”的人文主题,脱离了文本情境和时代背景,就无法理解新媳妇和香雪的价值追求,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必备品格。如果将新媳妇和香雪所处的背景进行互换,进行人物再分析,再认识,在共情和互动中真实发现人性的美好,这样,在对单元文本情境的整体体验中,升华了阅读情感,人文主题就得到了落实。

二、心中有素

教师教学设计要思考用这个单元文本干什么,从文本中得到什么;要聚焦必备知识是否得到夯实,关键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要关注学习态度、对真善美的认知以及做人标准是否得到提升,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得到发展。“学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学”,并影响着“学得怎么样”。

学习任务不仅指学习内容,也指学习方式,还指学习的路径、策略等。单元设计应聚焦核心素养,服务于培育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要关注最能体现单元学习任务的是哪些要素,如何整合单元教材进行学科素养的培育,初步建构学习思维模型。教学应聚焦课后任务,课后任务是编者的学习建议和编排主题的理性渗透。每一个任务都是基于某类问题解决的学习;完成一个单元任务,与单元课文都相关,涉及閱读与写作。

【课例一】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单位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或几篇课文中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单元学习应按照课标进行取舍,设计切合单元目标、任务的问题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以驱动学习,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单元读写一体的写作训练路径,是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应按照单元人文主题确立话题,扩大视野,延长思维半径,深化理性思考,锁定交际任务。结合单元文本的特点,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敢于并善于模仿。第一单元学写一首诗歌、一篇记叙文,写出意象、物象的象征义,表达青春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学短评(诗歌推介),要求从一首诗的意象、形象、情感、思想、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作评析。以课文作为支架(示例)去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从没有自由的写作走向自由写作。

【课例二】   把握意象和对意象的分析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是诗歌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分析三首诗意象与抒情的关系。

该设计通过整合三首诗歌,让学生学习和认识意象与抒情的关系,以阅读的体会去阐释文本,体悟文字里尽情书写着的大写的“人”字。

【课例三】   宏大叙事背景中小说的叙事颇显作家功力。小说《百合花》《哦,香雪》写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

小说的叙事艺术特点,主要有叙述视角(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叙事方式(时空叠加、小故事推进、意识流等)等的不同。把握小说叙事的特点是解读小说的重要方法。让学生思考如果将《百合花》《哦,香雪》叙述的人称和视角互换,哪一种更恰当,能较好地培育审美鉴赏能力。《百合花》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用“我”来串联故事,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哦,香雪》用第三人称来写以香雪为代表的女性群像,以全知视角来观察人物的行事,有利于展示全貌和人物心理,为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第三人称可打破时空界限,更灵活自由。

同时在对比鉴赏中,引导学生分析线索(物线、事线,双线)、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和情节运行(悬念、误会、巧合、对比、延宕、摇摆、突转、照应、空白等),注意淡化情节(多对话、多景物和场景描写、夹叙夹议)的特点。比如结尾的安排,《百合花》的结尾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也是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的必然,赞美战火中的同志情、军民情。《哦,香雪》的结尾,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和读者的心理期待,更好地表现主题,用“哦,香雪”的呼告式的感慨,既有含泪的点赞,又有含笑的思考,耐人寻味。

三、手中有法

用什么方式学习大单元的课文,用什么方式检测自己的学习收获,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梳理、分类,整合、概括,多维度走进同一单元文本,不断进行自我建构。教师的导,要立足建构单元文本间的意义关联,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和任务驱动学习;尊重编者的学习建议,在实践中要把教材内容利用好,把教材任务落实好,把教材问题解决好,就找对了一条教学的有效路径。

深度学习是唤醒旧知识、经验而建立新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是有学生的主体活动和内心体验的学习,是在情境中有效交流、合作中的学习,是由博返约、举一反三的学习,是有价值关照的学习。教师的导,要用问题、任务去串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设计好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阶梯,真正有效地使用教材(文本)资源。以任务为驱动,从“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导向“这一类”知识、思维、素养,挖掘文本教学价值的深度。

【课例一】   因声求气是诵读诗词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用符号法标注朗读节奏,真情朗读。个性化的朗读源于个体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把握,根据朗读示例,制作诗文朗读脚本,并在班级进行分享交流。

一般指导学生用以下符号法制作朗读脚本。“/”表示短暂停顿,“//”表示较长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要读得饱满有力,波浪线表示轻声,读得缓慢低沉。“↗”表示声音逐渐上扬,“↘”表示声音逐渐下沉,“<”表示声音逐渐由低平到高昂,“>”表示声音逐渐由高昂到低平,“∽”表示上下句的气息连贯不停。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单元、一个学段的学习目标。要听名家朗读,听同学朗读,听老师范读,比较感悟后修订自己的标注,再进行朗读交流,读出诗情,品出诗味,读出力量感、气势感。

【课例二】   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是“以意逆志”,结合《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三首诗表意的矛盾处,分析诗歌表达的不同的青春情怀。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写出向上登的艰难与心惊和向下滑的急速与喧嚣,写出雄鹰、雪豹的高大和蜘蛛的卑微与执着,抓住内容的矛盾处,再不断地诵读,读出意境和意味,情感表达就迎刃而解。

【课例三】   文本解锁是择一字一句、一物一景、一表情一动作,在同一点上反复咀嚼,强化阅读理解赏析能力。结合《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试分析小說中“物象”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看,大多数的学习活动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文本解锁要由一个文本勾联一个或多个文本,形成相互比对的文本阅读群,以创设多元多维的阅读空间。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勾联文本之脉,串通新旧之知,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诗歌的意象“蜘蛛”“红烛”“云雀”等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与小说的物象的象征手法的运用相勾连,掌握一类问题的学习方法。文本勾联是文本传达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文本解读就不再是唯一角度,有深度和宽度的阐释。

【课例四】   聚焦小说传神的细节描写是解读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之一。《百合花》六次写新媳妇的“笑”,《哦,香雪》结尾也写了香雪的笑,试结合小说,分析“笑”在刻画人物上的作用。

新媳妇的笑,两次“咬着嘴唇笑”是写通讯员的害羞朴实,“笑着找针线”是对通讯员的内疚和关心,包扎所三次“抿着嘴唇笑”是愧疚、牵挂,写出新媳妇的纯朴美丽、开朗乐观。香雪的笑是强烈的自尊、不服输的自信、追求美好的执着。

善于从文本相同的“小处”着力,“小”角度跟进,是群文阅读的方法之一。群文阅读重选择文本的互文性、比较性,重围绕议题进行取舍,表现为从一组文章中选择共同点(景物、场景、手法、结构、语言等)入手,由一点生发,去求同存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结合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去解读文本,去体悟人生。

新教材大单元学习是指向整体化,或以学科素养为纲,或以人文主题为核心,以大语境去组织串联,内容分模块又不可分割,实现自然单元内文本的整合,由点成线,由线成面。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再到“实施语文课程”,从“学知识”到“学能力”再到“培养语文素养”,教师应有必要的理论眼界,有足够的理论学养,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做到“心中有素”。围绕人文主题和学科素养设置学习问题情境,瞄准学科素养取舍单元学习内容,以适切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展学科素养,进而指引学生的人生发展,唯其如此,才能主动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作者通联:福建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单元设计教学任务语文教材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基于对学科教学特质的把握
基于FPGA与ARM的智能合并单元设计
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浅谈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基于教学任务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分层教学法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