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文文化浸润的关键能力及实现路径

2021-06-08 01:30谢灵峰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实现路径古诗文

谢灵峰

摘 要 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语文课程“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中学古诗文文化浸润能力发展的前提是积累与筛选,关键是理解与关联,成效的重要指征是内化与外显,提升是发展与创新;可以通过涵养式、参与式、关联式的教学活动路径达成,进而提升中学生古诗文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增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理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植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

关键词 古诗文;文化浸润;关键能力;实现路径

毋庸置疑,中学古诗文教学承载着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当古诗文遇到传统文化时,给中学古诗文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挑战不可避免,因为缺乏文化根基的古诗文教学,肯定不完整。因此,中学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应以“浸润”为实践主线。“浸”,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泡在液体里”“液体渗入或渗出”和“逐渐”之义。“润”,“滋润”,取义于“润物细无声”“雨润万物”之中,转化到教学行为中来,“浸润”便是指学生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沉浸在学习之中,而达成的一种学习境界。从教学视角来看,“浸润式教学”指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主体“泡”在便于理解、乐于接受的环境中,逐渐习得知识教学、技能培养和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课堂教学各要素间不断相互浸染、熏陶、滋润的教与学的方式。

一、中学古诗文文化浸润的关键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顾明远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张岱年先生认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技艺水平、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内容。浸润教学中,古诗文文化浸润的主要内容熔铸于诗词、赋文、散文、传记等古代文体中,主要包括体现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字言语、文学体式以及文化精神等内容,其中,文字言语浸润聚焦于识记品味文言、古诗中字、词、句等内容,这是传统文化浸润的基础;文学体式浸潤聚焦于鉴赏体悟文言、古诗中的言语风格、文本体式等内容,这是传统文化浸润的核心;文化精神聚焦于传承发展文言、古诗中的文化精神、文化价值等内容,这是浸润传统文化的归宿。

(一)积累与筛选

“积累与筛选”能力是指学习主体面对相关语言文本,能通过辨识、提取、甄别、评品等思维活动,有效储备具体的语言文字,明确具体的文化类型,以现代眼光向善求美,对某一特定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形成感知的本领要求。“积累与筛选”是传统文化浸润的首要能力要求,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文言诗文积淀,没有具备筛选文化精神价值的基本准条与实践体验,是很难形成高品位文化浸润的结果。例如,“孝文化”是当下备受各方关注的一种传统文化,很多人惯于言及“二十四孝”等古例来阐发、印证“孝文化”。事实上,当拥有了一定的“辨识、提取、甄别、评品”浸润能力后,我们会发现“孝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卧冰求鲤”“为母埋儿”式的践行“孝文化”的方式显然有着诸多不足,而“哭竹生笋”“孝感动天”这类故事本身就带有浓浓的迷信色调。这些支撑着古代“孝文化”宏伟殿堂的例子、故事,自然需要接受当代思想意识的洗礼。而这个洗礼的过程便是古诗文传统文化浸润教学中,积累与筛选所承载的任务与要求。

(二)理解与关联

“理解与关联”是指学习主体能通过联想、比较、归纳、聚合等思维活动,在多个特定文本中,不断丰富对某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感知,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体验的本领要求。“理解与关联”是传统文化浸润的关键能力要求,是由语言文本向实践体验升华的重要环节。缺乏自己的认知,没有逐渐丰富认知的过程,是很难形成静态文化体验向动态文化体验的转型的。例如,在认识荆轲刺秦背后的家国精神、侠义品质时,教师不妨借助“参读”的学习方法,将《战国策·燕策三》中的内容与《史记·刺客列传》部分两相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联想、比较、归纳、聚合”等思维活动中,围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是什么”“既然荆轲已出言:‘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为何太子丹仍要‘白衣冠以送之”“荆轲,是否真的武艺高超”“荆轲‘事所以不成者,乃欲生劫之之辞是否为实”等具体问题展开阅读、思考与交流,促进他们理解与关联本领的养成。

(三)内化与传承

“内化与传承”指学习主体能通过认同、转述、表达、传播等思维行为活动,认可一个或多个传统文化母题的价值意义,并能通过具体的行为手段,彰显其内在的价值精神的本领要求。“内化与传承”是传统文化浸润的核心能力要求,也是浸润实践的最低目的,是浸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外化体现。没有从心底的认同与表达冲动,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就很难得以固化与显现,也就无法与社会、时代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实际上,古诗文传统文化浸润,“内化与传承”不仅仅关乎学生的发展,也是一堂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例如,《鸿门宴》中,项羽真的是那么愚憨、优柔吗?细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项伯绝非一个“内奸”那样简单,“樊哙”的价值意义绝非护佑刘邦安全那样单纯,因为,凭借当时项羽的权势,若真有杀心,“鸿门宴”前后,刘邦不知要被杀掉多少次了。细读文本,不仅是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的体现,更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浸润内化与浸润传承,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人影响一个人的过程。

(四)应用与创新

“应用与创新”是指学习主体能通过融合、弘扬、实践、创造等行为活动,在较广阔的社会时代场景中,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熔铸个人智慧,让传递过程更为精致,转化效果更良好。“应用与创新”是传统文化浸润的终极能力要求,是浸润实践的高阶目的,是浸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旨归所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其感染力在于形式的创新,因而,应用与创新是浸润传统文化研究的终极归宿。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校内主题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与创新能力,师生可以将“孝文化”带入敬老院中,将“诗词文化”带上舞台,同时还可以将这些内容与当下时代发展特点融合,开展更多元的文化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生命内蕴。

无论怎样,浸润最终需要登及的高峰便是学生的生命成长。成长中,不乏挑战与意外,所以,当储备、理解、内化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精神之后,学生懂得创新,学会应用,自然是一件不可避免发生的大事件。在学生阶段,教师给予一定的平台、机会、资源,辅以合理的指导与交流,让学生大胆尝试,不断实践,这才是传统文化浸润生命力得以续延的根基与命脉。

二、中学古诗文文化浸润的实现路径

传统文化浸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积累古诗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古诗文中的文化元素的熏陶和感染,进而促成学生与外界的深刻交流,帮助他们形成崇高人格,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最终实现育心育人的诗教意图。中学古诗文文化浸润的活动路径可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生生探究,使学生在自主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在提升中自信,在自信中自明,最终走向生命的自觉,实现生命的精彩。

(一)涵养式

古诗文学习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要有耐心和恒心。古诗文浸润,涵养式教学很重要。涵养式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教学。涵养式教学,要注重浸润的规范性。

1.吟唱

首先,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文。教师可以推出每周(或每日)古诗文活动,每周(或每日)利用早自习或晚自习要求值日生将选好的古诗文抄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再将相关内容抄写在专用积累本上;教师先让学生自读,把古诗文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精读,把握大意;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学生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古诗文。相关古诗文,教师只要求学生粗知大意,不求字字落实。其间,各班定时开展诵读比赛,评出优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坚持,在反复吟诵、整理中,学生得到了文学和情思的浸润,学生的古诗文素养会有提升。

其次,深情投入,歌唱古诗。一是“吟唱歌曲”。例如,邓丽君、王菲等歌星唱红的古诗词歌曲《清平调》《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人约黄昏后》《思君》《几多愁》等等。二是“古诗新唱”。在学生对古诗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借助音乐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古诗意旨。学生可以翻唱,也可以自主编创节奏、旋律、歌词,甚至加入一些表演动作。改編时,学生要遵从诗词大意,尽可能保留古诗词里的重要意象和名句,不能改编过头,失去原诗原词的情韵风味。

2.阅读

古诗文阅读首先要选择,要多读创作质量高、道德修养高的古诗文。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等。阅读这些经典时,学生可采用如下流程积累:一是抄写古诗文,边抄写,边积累文化知识。二是写创作背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文学主张等。三是备注古诗文疑难字词,学生不但要理解这些字词句的意义,还要能够分辨它们的感情色彩,并能体会出这些字词句的感情韵味,尤其是蕴涵旨趣、情调的意象。四是写诗文主旨,可以从民生疾苦、爱国情怀、怀才不遇、人生感慨等内容展开。五是写阅读感想,中国古典诗词是形象的、感性的,写感想时一定要写出自己独特的真实艺术感受,越具体越好,否则就是千篇一律的东西。以上这些看似烦琐机械的积累方式,却能收到水滴石穿、厚积薄发的效果,否则泛泛而读,缺乏痕迹,会让学生丧失阅读动力。

3.写作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套用这句话,“不会写古诗文的学生就没有真正学好文言文”。不写古诗文,古诗文学习终究是隔靴搔痒。古诗文写作起始可以自由些,后期便需要逐渐规范,讲究古诗词格律,讲究文言文用词、句式和结构。例如,创作关于“秋”的诗词,开始写点打油诗也无妨。如:“白天还挺热,晚上还挺凉;又凉还又热,不停换衣裳。前天树叶绿,今天树叶黄;就差不几天,有绿也有黄。”随着学习深入,学生就要精选词牌,确定每句字数,要讲究押韵,情感契合形式。例如,《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一叶落,数声角,断羁魂,明日试看衣袂有啼痕。”

(二)参与式

提升古诗文教学的趣味性需要增强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培养作为支撑,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渴望。

1.设计活动

活动浸润是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浸润式教学的有效形式,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性、开放性、主动性。活动浸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趣味活动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整体教学气氛;二是通过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通过活动浸润的方式展开具体教学。如夫妻话别、刘兰芝临行装扮、刘兰芝初拒求婚等场景,都可让学生来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封建时代家长制、宗族制对婚姻的严苛束缚。同时,还可展开探究性活动。例如让学生探究《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的根源。让学习小组充分讨论,只要有依据,学生的说法就值得鼓励。如有学生提出“阴谋说”:刘兰芝被休是太守与焦母导演的一出悲剧;太守想要促成与刘兰芝的婚事(可能是太守想要给自己的第五子找老婆;也可能是太守想纳妾),焦母做了个顺水人情。开始提亲的县令不过是太守的托,紧接着的才是他的出场。刘兰芝和焦仲卿多半蒙在鼓里,他俩的殉情是因为不忍分离和相聚无望。在强大的幕后黑手——太守面前,两小口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分手,要么自杀。最终,他们选择了自杀。

2.巧用语言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一字一句间都是语文的体现,所以古诗文教学中,实现语言浸润也非常重要。语言浸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打动学生心灵等教学目标。实现语言浸润,教师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赢得学生认可;二是通过恰当的肢体语言强化学生认知,打动学生心灵。

例如,教学《氓》时,教师可通过诙谐有趣的语言教学,理解“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句意时,教师可以说得形象点:“一个叫氓的娃儿,长得傻乎乎的。他抱着布,在我家门口吆喝着‘换丝咯‘换丝咯。他哪里是来换丝的嘛,他是来找我耍朋友的!”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讲到“夜缒而出”时,教师可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展现烛之武步履蹒跚地来到城楼之态,以及艰难起身远赴秦国的过程,让学生真切体味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感受简约语言背后的丰富联想。

(三)关联式

关联理论给阅读理解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带来了新的意义,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理解古诗文的表层意义,而要从认知心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去研究阅读理解,找到古诗文阅读的关联性,从而使古诗文教学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更深入。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开展古诗文“关联式”阅读,达成浸润式的教学目的。

1.课内和课外结合

浸润阅读教学可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堂是古诗文浸润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课堂上,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积累基础知识,培养审美情趣,获得审美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课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我们还要重视课外学习,课外即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浸透着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学艺术熏染师生的心灵,触动师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提高师生的文学品位和文化精神。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拓展学生视野,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经典之作,不足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课堂上,师生含英咀华,沉浸于文本;课后,师生共同阅读与本文相关的经典著作,以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教学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后,学生若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感佩于苏轼的乐观旷达,但又苦于无法言表。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苏东坡专辑”、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资料,让学生自主选择与阅读。一段时间后,师生再交流讨论,学生必能有所言谈,并在交流中有新收获。

2.专题拓展

现有教材编选的古诗文,數量还显不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较少,加之很多学生学习古诗文只局限于教材和练习题中,所以,开展专题学习很有必要。

专题拓展讲究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例如,第一阶段是专题初解。我们可以从先秦两汉到明末清初,从李白、杜甫到宋濂、纳兰容若,从唐诗宋词到明清传奇,以专题学习的方式开拓学生眼界,在古诗文中,让他们领略到丰富斑斓的文字文化之美。第二阶段是专题拓展升华。开展专题活动至关重要,师生可以开展古诗文听写大赛、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广泛搜集材料举办“我喜欢的作家作品”展览,还可以开展“走进陶渊明”“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唐诗里的国际化元素”等专题讲座,由学生主持、主讲,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增进浸润学习效益。

[作者通联:四川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实现路径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