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学科素养,凸显课堂实效

2021-06-06 00:59余义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3期
关键词:课堂实效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余义荣

【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人。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接收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收获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树立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促发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依托初中化学新授课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课堂实效

2016年9月份,我国正式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阐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总体框架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中核心素养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勇于探索的品质,自主发展中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学生要学会学习,勤于反思,要具备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主动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更加强调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强调学科渗透。我们应该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核心素养意义及内涵的基础上自觉以“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和“跨学科教学”为方向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讲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1课时)过程中如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作阐述和分析。

一、制定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

课前通过PPT展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定向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大体了解课程内容,并能依据课本知识自我解决一些重要的知识性问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①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发生、收集装置的原则;②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自学指导制定如下:①阅读课本 113~114页3min,思考:如何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收集装置?并回答有关氧气制取装置选择的问题;②阅读课本115页2min,思考:如何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气体?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品质

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资料的形式提出问题。查阅资料:下面三种方法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CO2;碳酸钠(Na2CO3)也能与稀盐酸(HCl)反应生成CO2。上述三个反应都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抛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思考讨论后便轻松得出应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结论,因为该反应在常温下即可发生,操作简便;且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气体。

为活跃学生思维,还进一步列举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若干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人的呼吸作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蜡烛燃烧,高温煅烧石灰石,木炭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等,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品质,并能从不易收集,气体不纯,CO2含量低,耗能高,操作不方便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总结,这也为以后选择药品制取气体和评价实验方案做好知识储备。

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讨论热情,突出了反应原理的教学,渗透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课堂知识内容的展开做了充分的铺垫。

在介绍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时,又抛出问题给学生:有些同学认为要检验二氧化碳用燃烧着的木條伸入集气瓶即可,木条熄灭,说明瓶中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大家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该问题可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敢于批判,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得出结论。

三、融入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知识生活化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那么我们可以由此联系到生活当中是否也有能制得二氧化碳的物质,并能通过简易操作制得二氧化碳的。为此,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引发学生兴趣的环节——介绍生活小常识:长期使用的热水瓶内壁,会附着一些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既不卫生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可加入适量的食醋(含有醋酸)除去,同时还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进一步补充介绍:日常生活中的鸡蛋壳,贝壳,珍珠等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与酸反应都可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鼓励学生可以选择适当器具和物品进行家庭小实验,并把此项课外实验活动当成一个项目作业来开展。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项目作业的形式,能够非常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剖析装置原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知识便是学生要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使用的装置,在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介绍完后我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实验室或生活中有哪些仪器或物品可以替代刚才我们认识的实验装置中的仪器,起到控制反应速率或者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目的呢?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提出了:用分液漏斗,注射器,眼药水瓶,破试管,矿泉水瓶等仪器、物品对实验装置进行优化,达到相关操作意图。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被挖掘出来,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链接相关学科,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也是化学科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结合物理中有关压强的知识来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本节课中,课本呈现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锥形瓶,长颈漏斗,双孔橡胶塞,导管等连接而成,该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呢?可先引导学生分析,此类装置有两个出口跟空气相通,想要检查气密性,必须先密封一个。并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出检查方法——液柱法:连接仪器,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形成液封并产生一段水柱,静置一段时间,若液面不改变,说明气密性良好。这一教学环节很好地利用物理中有关压强的知识来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问题。

六、落实当堂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课堂实效

布置学生当堂完成巩固练习:《配套练习册》68页第1、8题及69页第10、12题。同时,结合本节课考题易错点重点解析:①锥形瓶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为什么要浸没到液面以下?②气体发生装置中导管为何不能伸到液面以下?③试管,长颈漏斗,有孔塑料片,弹簧夹,双孔橡胶塞,导管连接成的发生装置是如何实现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请阐述分析?将部分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利于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也能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升课堂实效。

综上所述,化学新授课,特别是实验课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可从定向导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将化学知识生活化,注重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等方面下足功夫,精心备课,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富有生命力,并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想,先生这两句话与我们今天践行生本理念,教学中给学生腾出时间与空间,大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赏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倡导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不谋而合的。现代教育是灵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灵活的、多方位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频繁性是提升教育创造性,教育情感的主要途径。这些也应该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所要认识到并做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6):6-8.

[2]杨媛,孙歌阳,孔霞,曹思.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J].贵州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19(9):43.

猜你喜欢
课堂实效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巧设教学情境 增效英语课堂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