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记在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运用

2021-06-04 07:23吴凑春刘欣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部编传记课本

吴凑春,刘欣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课本又称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本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和教育资料,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它也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1]。教书育人,优秀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一代代的好课本,因此,课本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部编课本指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科书。2016年9月,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开始在一些省市试点使用。2019年9月起,小学、初中阶段的各年级统一使用部编语文课本,高中一年级也开始使用。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采用了诸多传记作品,整理与研究课本中的传记作品,有利于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

传记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描写和再现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形象风貌、性格心灵。杨正润先生指出:“歌德把自己的传记取名《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钱钟书要求传记作品‘史蕴诗心’,这些不同时代或不同国度的博学大家,对传记的看法却是如此一致,他们道出了传记的真谛——传记是历史的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2]显然,传记兼具文学性和真实性,但真实性是第一特性。它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文体,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本文对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传记的整理,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入选篇目内容皆为真人实事。至于虽有传记之名和形式,但内容其实是虚构性、寓言性的作品,则被排除在传记之外,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

一、部编小学语文课本传记的分布、详情与特点

(一)分布

小学语文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为主,故事性文章的内容都比较简单,至于低年级阶段更是以识字为主。因此,所选传记都是经过简单化处理的作品,适宜低龄少年儿童。各年级课本中传记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部编小学语文课本传记分布

(二)详情

部编小学语文课本一共有287篇课文,传记有22篇,约占课文总篇目的7.67%。

一年级上册无传记。下册中仅有1篇传记,即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写。文章据1951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中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改写,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在沙洲坝带领大家挖井取水的故事。

二年级课本除去“识字”单元共有50篇文章,其中有传记4篇,约占总篇目的8%。上册有3篇传记,分别是第4课《曹冲称象》、第16课《朱德的扁担》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曹冲称象》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运用较为简单的字、词、句将其改写成现代白话文。该文讲述了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象的故事,称赞了其聪明机智。《朱德的扁担》作者朱良才,讲的是朱德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朱良才亲历其事,根据自己的回忆写下此文。文章几经修改,终于最大程度符合事实原貌。《难忘的泼水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记叙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故事。下册中传记仅有第4课《邓小平爷爷植树》,根据1987年4月6日《人民日报》的《首都百余万军民义务植树》改写,记录了邓小平同志在北京天坛公园亲自植树的往事。

三年级课本共有55篇文章,其中4篇传记,约占总篇目的7.27%。上册3篇,分别是:第3课《不懂就要问》、第24课《司马光》和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不懂就要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根据真实事件编写,记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问的故事。《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全文仅两句,但故事完整,讲述了司马光幼时砸缸救出同伴的故事,体现了其聪明、勇敢的品质。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第一篇文言文传记。《手术台就是阵地》主要叙述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齐会战斗中为救治受伤战士连续工作的故事,赞扬其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下册有传记1篇,即第21课《我不能失信》,记叙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

四年级课本共有54篇课文,传记5篇,占总篇目的9.26%。上册3篇,即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3课《梅兰芳蓄须》和第26课《西门豹治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者余心言,主要记叙了少年周恩来痛感祖国贫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作者李大同,讲述了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戏而蓄须明志的故事。《西门豹治邺》根据汉代褚少孙补《史记·滑稽列传》相关内容改写,原文言文篇幅较长且难懂,因此以现代白话文呈现,讲述了西门豹在治理邺地时,机智破解巫师诡计、破除群众迷信观念的历史故事。下册传记有第22课《囊萤夜读》和第24课《黄继光》。《囊萤夜读》选自《晋书·车胤传》,摘录了其中两句,讲的是车胤因家境贫寒无法经常得到灯油,夏日夜晚便装萤火虫于白绢中来照明读书的故事。《黄继光》由石峰、王玉章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改写而成,讲述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原文刊载于195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五年级课本共有49篇课文,传记5篇,占总篇目的10.20%。上册传记仅第6课《将相和》1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成现代白话文,篇幅较长,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讲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从失和到和好的过程。下册传记有4篇,分别是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11课《军神》、第12课《清贫》和第16课《田忌赛马》。《青山处处埋忠骨》是晓年创作的一篇短文,记叙了毛泽东同志知道其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的悲痛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体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军神》记叙了刘伯承眼睛受伤,镇静求医,拒绝使用麻药的故事,表现了其钢铁般的意志。《清贫》是一篇自传,作者方志敏。文章记叙了国民党士兵抓捕方志敏后想从他身上发洋财,结果一无所获的故事。《田忌赛马》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叙述了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指导田忌通过调整马的出场顺序,从而赢得赛马的故事。

六年级课本共有44篇课文,传记3篇,占总篇目的6.82%。上册传记有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沈重,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为执行掩护转移群众的任务,把敌人引上绝路后英勇跳崖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品质。下册中传记仅有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体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特点

小学阶段课本运用传记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短小,内容简单,选作课文时相比原文一般都进行了较大改动

传记的选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识字量来进行,以适应他们的实际阅读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量要求在3 000个左右,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在1 600个左右,这就限制了传记的运用。同时,小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且集中时间不长,所以,小学阶段选取的传记篇幅都很短小,内容也较简单,很多还必须作简单化处理,相比原文一般都进行了较大改动,以便与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

2.传主皆具优秀道德品质,尤其是幼儿传主,容易为小学生接受

传记的选用必须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众所周知,语文课本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重视语文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传记的第一特性是真实性,真实人物的事迹相比于虚构人物更容易触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阶段所选传记,主要叙写传主的优秀事例,展示其某种美好道德品格,能给予学生某种价值观上的熏陶与指引,尤其是幼儿传主的故事,更容易为小学生接受,如“不懂就要问”(孙中山)、“智慧称象”(曹冲)、“囊萤夜读”(车胤)等故事。

3.文言文传记数量少,绝大多数是浅显的白话文传记

目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没有明确要求,仅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7条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3]7。在部编小学语文的传记中,仅有《司马光》和《囊萤夜读》2篇文言文传记,且篇幅甚短,只摘录了原文中的两三句。而分别取材于正史的《曹冲称象》《西门豹治邺》《将相和》和《田忌赛马》等,因为内容较长且难懂,选作课文时由原文言文改编成现代白话文。我们知道,文言文以古代文言字词为基本词素,以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为枢纽连接而成。文言文的通用年代距今久远,且与现代白话文相差甚大,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多选用浅显的白话文传记,文言文传记数量少,在总共287篇课文中只占2席,且要到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

二、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传记的分布、详情与特点

(一)分布

部编语文注重体现语文知识体系和能力点。在小学的基础上,初中语文进一步深化了传记学习。各年级课本中传记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传记分布

(二)详情

初中语文课本一共有144篇课文,其中传记有20篇,约占课文总篇目的13.89%。

七年级课本共有48篇课文,其中传记11篇,约占总篇目的22.92%。上册有3篇传记,即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和第12课《纪念白求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关于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该文回忆了幼时因病而聋哑盲的作者由于莎莉文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育而发生改变的故事。《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尽其所能帮助中国人民的事迹,赞扬了其高尚的品德。下册有8篇传记,即第1课《邓稼先》、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第4课《孙权劝学》、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1课《伟大的悲剧》和第22课《太空一日》。《邓稼先》作者杨振宁,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文章以朋友的视角记叙他眼中的传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反映了其优秀品质。《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记叙了鲁迅先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鲁迅。《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讲述了年幼的鲁迅与《山海经》的相遇及与保姆阿长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化加深的故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张中行,回忆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小片段,刻画了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记叙了斯科特一行人探险南极的历程。《太空一日》作者杨利伟,记叙了作者进入太空后的所遇所感。

八年级课本共有48篇课文,其中传记5篇,占总篇目的10.42%,均在上册中,即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和主题为“学写传记”的第2单元中的4篇,依次为第6课《藤野先生》、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和第9课《美丽的颜色》。《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讲述了周亚夫以军队之规见汉文帝慰问军队的历史故事。《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些片段,体现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朱德,从广阔的社会背景追忆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一些往事及其对自己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深邃、伟大的精神世界。《美丽的颜色》作者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提取镭的过程,赞扬其科研精神。

九年级课本共有48篇课文,传记4篇,约占总篇目的8.33%,均在下册中,且皆为文言文,即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第20课《曹刿论战》、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和第22课《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强秦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临危受命,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描述谋士曹刿的政治远见和过人战略思想。《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邹忌巧言劝说君主纳谏的历史故事。《陈涉世家》叙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三)特点

初中阶段课本运用传记的主要特点有:

1.传记占比大,篇幅较长

初中阶段的传记总占比约为13.89%,相比小学阶段占比较大。传记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适合阅读教学,因而选用率较高。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识字量还是阅读能力上,相比于小学阶段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升,所以,传记篇幅较长,相比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超越,这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选材范围广,体裁类型多样

初中阶段的传记作品选材范围广、类型多样,古今中外的传记都有涉及,且传记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外国传记选取了《再塑生命的人》《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4篇,古代文言文传记选取了《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4篇,其余12篇为中国现代白话文传记。这些传记有节选自《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古代史书的,有《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等回忆性散文,有来源自传《天地九重》的《太空一日》等,有悼念文章《纪念白求恩》和新闻类传记《邓稼先》等,传记类型多样,比较适合学生较为全面地学习刻画人物和记述事件的方法。

3.设有一个独立的“人物传记”单元,系统全面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被设置为一个独立的“学写传记”单元,显示了教材编写者对“传记”的重视,也可见“传记”文体的重要性。在此单元中,中国和外国作品各选取了2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和《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4篇传记风格各异,写作手法各有千秋,适合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模仿——创造”,学写传记。设置独立传记单元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传记,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入研习传记。

三、部编高中语文课本传记的分布与特点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目前出版了5本: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因为采用了一课多篇的选编方式,所以此阶段传记的整理不做占比分析。

(一)分布

在必修上册中,传记有第4课中的3篇——《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作者沈英甲,叙述为解决人类粮食短缺问题而努力奋斗的科学家袁隆平的感人事迹。《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者林为民,叙述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张秉贵的先进事迹。《“探界者”钟扬》作者叶雨婷,赞扬了钟扬对科研工作不懈追求的献身精神。

必修下册中有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和第3课《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叙述了有高超的游说技巧的烛之武解除国难的故事。《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

选择性必修上册中,传记仅第3课中的1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根据199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原文改写,叙述了心中只有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事迹。

选择性必修中册中的传记有第9课《屈原列传》和第10课《苏武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苏武传》节选自班固的《汉书·李广苏建传》,彰显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二)特点

1.传记的篇幅较长

从高中已出版的5本语文教材看,所选传记篇幅都较长,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也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小学至高中,所选传记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篇幅都逐步增长,题材范围渐渐扩大,阅读难度也是循序加大——尤其是文言文,从小学的几句到高中的长篇——相应地,传记带给学生的思考深度也不断地加深。

2.传记的数量较少

高中已出版5本语文必修课本,包括1课多篇中的篇目,共有8篇传记,且只有中国古代文言文传记和新闻类传记两种类别。诚然,经由小学、初中而高中的学习,学生对传记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解,因此,传记的选择可以也应该加大难度,可以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3.传记的时代感强

高中语文选用了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优秀传记,传主也是当下(教材编写时)健在或逝世不久的先进典型,如袁隆平、钟扬等,均是新时代的楷模。这些传记体现了时代精神,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

四、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运用传记的启示

经对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整理分析,可以获得诸多启示。按照传记的严格界定,从小学、初中而高中的部编语文至少涉及50篇不同表现形式的文章。这些传记的设计与编排,对应课程标准,遵循了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一般的教学规律,也显示了传记在教学中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

第一,知识相互渗透

传记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主要记述传主经历的真实事件,对传主所处时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宗教信念、习惯风俗、道德伦理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人物命运与所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通过对传主生平故事的描述展开一幅幅真实、丰富又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生活画卷。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作品世界,对自我、社会有更清晰的思考与认识,同时学习了传记这一文体的性质、特点及其写作要点。由于传记的第一特性就是真实性,某些传记本身就是史料,学习传记就是学习历史。因此,传记的教学可以实现文体知识、写作知识、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的相互渗透。

第二,培养价值观念

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功能,尤其能发挥熏陶感染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传记通过对传主的真实人生事迹的书写,彰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传主高尚的精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端正人的价值观,完善人的道德,提升人格境界。传记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学习并体悟传主的精神品质,其教学重难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与评价。

第三,提升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3]24。传记主要记述传主典型事件,体现其美好品质,材料丰富,可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此外,传记阅读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引发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与评价,丰富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间接经验。尤其是传记主要通过记叙传主真实事件以展现人物特质,塑造人物形象,每篇传记又有各自不同的写作方法与特点,学习这些可以促进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总之,学传崇德,学生通过学习传记获取知识、触动心灵、树立志向。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记学习恰好承担了这一使命。整理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传记运用,显现传记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部编中小学语文传记的选择和编排随着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本,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猜你喜欢
部编传记课本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读失败者的传记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