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宝,钱文文,党丽娜,马敏敏,都瑞林,燕玲梦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陕西 咸阳712046
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发病率逐年增高[1-2]。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 年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呈全球性流行,肥胖症已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3 大慢性病之一[3]。拔罐、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显著[4]。中医减肥方法特别是中医食疗减肥是肥胖患者青睐的方法之一[5]。而本研究通过理论探讨,并结合大众对中医与食疗减肥的认知和态度倾向调查,了解大众对中医及其食疗减肥的认知情况及接受程度,以便更好地宣传并使用正确的减肥知识及方法。
1.1 中医对肥胖有相关的描述及分类《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有“肥贵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的描述。在体型特点上,《灵枢•逆顺肥瘦》篇有记载“肥人”有“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的体质特征[6]。《灵枢•卫气失常》篇根据人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有“肥人、膏人、肉人”3种类型,从体型表现及中医体质特点方面对肥胖有了认识。“膏者多气……肉者多血……脂者,其血清,气滑少。”说明中医对肥胖人群基本生理特点有较为系统的分类方法和辨证体系。
1.2 中医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肥胖与先天禀赋(体质遗传)、饮食生活方式、情志(情绪与认知因素)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特别在饮食选择及生活方式方面有较早认识。中医认为肥胖乃过食肥甘膏粱厚味及久卧、久坐、少劳所致。《素问•奇病论篇》中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中医将肥胖病机归结为多痰、多湿、多气盛,与脾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主身之肌肉”“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多肌合”“肥人多湿痰”“痰生于脾”“脾无湿不生痰”。说明脾失健运而生痰湿是导致肥胖的病理基础。《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中认为肥人多气虚;《丹溪心法》《医门法律》中认为肥人多痰湿。
1.3 中医对肥胖危害的认识《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指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所谓消瘅,指消渴病,与糖尿病有相关性;仆击,指中风;偏枯,指半身不遂;痿厥,指痿弱无力和四肢厥冷;气满发逆,似指心痹一类疾病引起的症状。《灵枢·寿夭刚柔》篇曰:“形充而大肉䐃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所谓形充、肉坚指身体结实,多寿;而形充,大肉无分理,肉脆,实指身体肥胖,这类人长寿者少。说明古人已观察到肥胖与寿命的相关性。《女科切要》中指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研究肥胖的危害性结论一致。即肥胖是引起人体代谢异常的高风险因素之一,威胁人们的预期寿命[7]。目前,抗衰老研究显示,衰老细胞容易在脂肪组织中累积,脂肪组织在与年龄相关的代谢功能障碍和长寿中起关键作用[8]。
1.4 肥胖的中医食疗原则及方法主张“少食肉,多食饭及蔬菜”“食毕当行步”“常欲小劳”。提倡“薄滋味”“食维半饱无兼味”“频频慢步,不可多食”,把少食,慢食、淡食作为防止肥胖的准则和措施。中医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性和味的搭配及所含营养成分或其他成分作用于人体一定脏腑,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健身延年的目的的治疗方法。中医食疗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特点,以重视脾胃(消化系统)功能,调节气血(整体生理机能),调整饮食生活方式为要点。注重食材选择及搭配,肥胖的中医食疗要符合中医治疗肥胖的原则,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补法,主要有健脾益气,益气补肾法;二是泻法,主要有化湿、利水、祛痰、通腑消导法;三是活血化瘀法。《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年)》[9]中明确指出:限制热量的摄入及增加热量的消耗是预防及治疗超重/肥胖的首选方案。即通过改善饮食方式及增加运动的行为方式等手段。
2.1 调查方法为了解公众对“中医与食疗减肥”的认知状况,本调查共发放28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61份,有效回收率93.2%。问卷中除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外,还包括对中医与食疗减肥的认知及态度倾向相关问题。
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结果
2.3.1 认知程度 不同年龄组与不同性别组人群在中医与食疗减肥认知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人群对于“了解中医与食疗减肥”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调查对象对“中医与食疗减肥”认知情况
2.3.2 态度倾向 大部分人群相信中医与食疗减肥效果,但对于广告中的传统配方效果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对于中医食疗减肥是否会反弹,66.28%(173/261)的被调查者认为会反弹,并且普遍认为构建科学的膳食结构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减重效果的维持至关重要。仅有12.26%(32/261)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医食疗减肥没有副作用,9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医食疗减肥1 个月以上才见效,大部分被调查者愿意或者可以考虑中医食疗减肥产品。见附表1。
附表1 对中医与食疗减肥的态度倾向调查(n=261)
3.1 应强化消费者对中医与食疗减肥的认知本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对“中医与食疗减肥”的认知度不够,态度倾向模糊,应强化其认知。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在古代由于经济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加上传统植物性膳食为主的膳食结构,肥胖发病率较低,故缺乏系统临床证据的收载和整理[10]。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和防治重点均与饮食相关。对于肥胖,中医食疗关注食材的选择,但历代医学典籍明确记载有减肥效果的食材不多。中医食疗的特点还体现在对饮食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调整方面。因此大众应关注中医基本理论,对肥胖的中医病机有所认识才能正确选择和应用中医方法治疗肥胖。
3.2 应强化中医特别是食疗减肥的评价指标体系医学减重中中医的参与目前作为替代疗法被引入,但应结合现代临床治疗肥胖的评价体系,对中医食疗治疗肥胖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没有系统中医食疗对肥胖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及体系,中医食疗治疗肥胖的临床路径还有待完善,较其他中医方法如针灸、推拿、穴位埋线、敷贴、药物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因中医食疗作用时间较长,又涉及饮食行为及生活方式管理,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临床报道不多。食疗不是单一食材的选择,或是某个药食两用品的食疗药膳配方,而是基于对中医脾胃、气血功能以及体质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的综合治疗方法[11],相应地应建立中医食疗治疗肥胖的临床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