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芝 林哲聪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症状隐匿,是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与认知下降、卒中再发生、血管事件死亡率相关[1],增加了颅内出血、抑郁的发病率,因此,认识脑小血管病相当重要。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尿酸与高血压、冠心病[2]、脑卒中[3]、卒中预后有关系,少量研究表明尿酸与脑小血管病的个别影像学标志物,如脑白质病变、脑微出血,或者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本研究重在分析尿酸和脑小血管病负荷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因脑血管病、头晕入住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考虑有脑小血管病可能,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的12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 例(73.0%),女33 例(27.0%);脊髓血管病变(SCVD)患者104 例(85.2%);平均尿酸水平(360.8±102.2)μmol/L。将患者依据脑小血管病负荷不同分为0 级组[脑小血管病影像阴性,18 例(14.8%)]、1 级组[脑小血管病变负荷1 分,34 例(27.9%)]、2 级 组[脑小血管病变负荷2 分,37 例(30.3%)]、3 级组 [脑小血管病变负荷3 分,22 例(18.0%)]、4 级组[脑小血管病变负荷4 分,11 例(9.0%)]。
1.2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标志物 收集脑小血管病头颅磁共振标志物:脑微出血(CMBs)、严重脑白质病变、腔隙性梗死(Lacune)、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具备上述4 种脑小血管病变头颅磁共振标志物中一种记1 分,分数范围0~4 分,为脑小血管病变负荷。①脑微出血:SWI 序列上微小的直径<5 mm 的界限清楚的、圆形低信号灶,并结合大小及形状及磁共振多序列排除以下病变:苍白球或齿状核矿物(钙)沉积[4]、血管影[5]、空气骨界面、海绵状血管瘤。②脑白质病变:脑室旁和深部的白质病变按Fazekas 分级分为0~ 3 级[6]。③腔隙性梗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15 mm。④血管周围间隙:血管周围间隙在序列上的信号与脑脊液相同,直径通常<3 mm。
1.3 方法 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DWI、SWI。连续收集12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尿酸、肌酐、血沉等基线资料。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尿酸水平预测脑小血管病的价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使用ROC 曲线分析尿酸预测脑小血管病发生的价值。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情况、肌酐、性别、血沉、吸烟情况、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小血管病变负荷增加,尿酸水平越高,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组患者的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n(%),M(P25,P75)]
表1 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n(%),M(P25,P75)]
注: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组尿酸比较,P<0.05
2.2 尿酸水平预测脑小血管病的价值 使用ROC 曲线预测脑小血管病变发生的价值,结果显示尿酸水平预测脑小血管病ROC 曲线下面积为0.6[95%CI=(0.526,0.734)],考虑有预测价值,约登指数最大为0.309,尿酸临界值为313 μmol/L,尿酸水平对脑小血管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7%、62.0%。但本研究病例数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05)。见图1。
图1 尿酸预测脑小血管病的价值
脑小血管病发病率高,症状多但隐匿,认识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较大意义。本研究认为尿酸水平影响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的严重性,对尿酸水平与脑小血管病疾病的关系进行ROC 曲线分析得出尿酸水平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可能有关系,但样本量较小,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研究认为尿酸与脑微出血的部位及脑白质病变的总体体积、认知功能下降等有关,本研究提示尿酸水平影响脑血管总体负荷。既往相关研究尿酸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血液中50%的抗氧化作用来源于尿酸[7],一些研究表明尿酸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有一些研究与此不同,认为高水平尿酸和脑卒中有密切联系。而当人体尿酸水平超过正常阈值时,则可因过饱和而形成尿酸结晶沉积在各种组织中,诱发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壁的损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尿酸会导致血管平滑肌增殖,通过炎症反应通路激活血小板活化导致血栓形成,尿酸被认为是缺血灶和血管功能紊乱的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同时高尿酸可帮助氧化损害、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内皮功能紊乱和脑白质病变,最后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有研究认为尿酸跟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痴呆发病率有相关性[8],可能是尿酸通过损伤脑小血管病机制损伤认知功能。Vannorsdall 等[9]报道了尿酸和处理事情的速度、工作记忆、语言流畅性及脑白质病变相关。Ryu 等[10]证明尿酸是非皮层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研究尿酸与脑小血管病负荷,综合了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腔隙性梗死,对尿酸是否是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更全面的意义。控制尿酸,对预防及治疗脑小血管病及脑小血管病相关的症状,如认知功能下降、抑郁、卒中等均有较大的意义。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入组的研究对象为考虑存在脑小血管病可能性较大的脑血管病,若将脑血管病患者均入组,可增加脑小血管病阴性组的病例数,可更清楚尿酸水平与脑小血管病发生的关系。另外,本研究没有考虑尿酸的性别差异,对影响尿酸的其他因素,如肥胖、酒精摄入、利尿剂使用等做回归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尿酸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后续研究应注意弥补以上不足,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以及回归分析,减少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