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结合音乐疗法对婴儿夜啼的疗效观察

2021-06-01 07:14陈钊扬朱秀玲刘胜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3期
关键词:音乐疗法月龄婴儿

陈钊扬 朱秀玲 刘胜芳

夜啼属于婴儿时期高发疾病,是指婴儿在夜间会哭啼整夜或持续数小时,通过喂奶以及哄摇等方式都无法进行止啼,属于睡眠障碍之一[1]。造成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婴儿机体受凉、乳食不当、目触异物、耳闻异声、突遭惊吓所致气机逆乱,进而诱发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夜啼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诱发幻视、幻听、脐疝等疾病,严重威胁患儿健康[2]。现为探究何种治疗方式能有效治疗该疾病,特选取76 例于2019 年 1 月1 日~2020 年5 月31 日期间入本院接受治疗的该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研究对象为2019 年1 月1 日~ 2020 年5 月31 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 例婴儿夜啼患儿,凭借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 例。其中,观察组患儿中男21 例,女17 例;月龄3~12 个月,平均月龄(8.00±1.68)个月。对照组患儿中男22 例,女16 例;月龄3~12 个月,平均月龄(7.99±1.69)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月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治疗同意书已被患儿及其家属签署,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3]①符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婴儿白天安静,多在23:00~01:00 左右啼哭不止,持续时间不等,反复发作,且哄摇喂奶无法缓解;②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脑神经病变、肠梗阻、肠套叠等其他疾病;③多无外伤、疖肿、口疮、泄泻、呕吐、发热等表现。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4]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参照《中医儿科学》(2012 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第9 版),符合食积内热型:指纹紫滞,舌黄,舌尖 红,大便干,小便黄,口臭,不思乳食,齿龈、口唇、面色红赤,吐弄舌,夜卧不宁,手足心热,腹胀满,哭声较响。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3.2 排除标准[5]①入院之前接受推拿、针灸或镇静剂治疗者;②对中药过敏者;③伴有其他系统等严重身体器质性疾病;④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某些皮肤病、泌尿系统感染、肠梗阻、肠套叠、口疮、发热、外感等疾病诱发的夜啼;⑤因夜间点灯、衣着不适、不及时更换尿布、饥饿等不良习惯导致的生理性夜啼。

1.4 方法 两组均接受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药物:吴茱萸 10 g、茯神15 g、朱砂3 g、夜交藤10 g,上述四药研粉加蜂蜜调和糊丸,于每晚睡前取适量压成饼状,敷于神阙穴及双涌泉穴,次日清晨取下,1 次/d,1 周为1 个疗程。

观察组配合音乐疗法:选取节奏缓慢柔和,旋律低沉平稳的乐曲,如《摇篮曲》、《小夜曲》、《小步舞曲》等,以单一乐器如钢琴、吉他、八音盒等演奏的形式,在适合的音量下在睡前给予患儿播放30 min~1 h,1 次/d,1 周为1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夜啼次数、夜间觉醒后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24 h总睡眠时间。②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根据夜啼次数改善情况,睡眠时间改善情况以及觉醒至入睡间隔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定[6]。显效:夜啼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夜间觉醒后5 min 内都能入睡,24 h 总睡眠时间显著增长;有效:夜啼次数略有减少,夜间觉醒后 5 min 内大部分情况能再次入睡,24 h 总睡眠时间有所增长;无效:夜啼次数无减少,夜间觉醒后5 min 内无法再次入睡或少数情况下能再次入睡,24 h 总睡眠时间无增长甚至缩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夜啼次数、夜间觉醒后 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24 h 总睡眠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夜啼次数、夜间觉醒后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24 h 总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夜啼次数少于治疗前、夜间觉醒后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多于治疗前,24 h 总睡眠时间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夜啼次数少于对照组、夜间觉醒后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多于对照组、24 h 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夜啼次数、夜间觉醒后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24 h 总睡眠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夜啼次数、夜间觉醒后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24 h 总睡眠时间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n(%)]

3 讨论

根据导致婴儿出现夜啼的因素不同,临床将其分为病理性夜啼以及生理性夜啼,其中病理性夜啼是由于心理、情绪、行为异常诱发的夜惊、睡眠不安,生理性夜啼是由蚊虫叮咬、口渴、饥饿等诱发[7]。

穴位贴敷是取吴茱萸、茯神、朱砂、夜交藤四味药在神阙穴及双涌泉穴上贴敷,其中吴茱萸性热味苦、辛,有燥湿降逆、疏肝下气、散寒止痛的作用;茯神性淡味甘、淡,有镇静安神作用[8];朱砂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镇心安神作用;夜交藤性平味微苦、甘,有镇静安神作用[9]。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收敛心气、定志安神。于穴位贴敷,能够起到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安神宁心、除烦镇惊的效果。

而音乐疗法早在我国古代就曾当成药物加以应用。现代音乐疗法已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理仍不清楚,音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机体进行调节。对心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认为音乐能满足人们自我表现的需要,影响人的情绪[10]。相比药物治疗,音乐疗法更具有安全性,其让患儿处于一种欢快的氛围中放松自己,同时再根据下达的指令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发挥治疗效果[11]。

本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夜啼次数少于治疗前、夜间觉醒后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多于治疗前,24 h 总睡眠时间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夜啼次数少于对照组、夜间觉醒后5 min 内再次入睡次数多于对照组、24 h 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在穴位贴敷的经络治疗基础上再配合播放节奏缓慢柔和、旋律低沉平稳的乐曲,起到缓解、稳定大脑神经的作用,使婴儿亢奋的情绪得以平复,进而促进其更好的入睡[12]。

综上所述,对婴儿夜啼患儿行穴位贴敷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可有效减少夜啼次数,提高夜间觉醒后5 min内再次入睡次数以及婴儿24 h 总睡眠时间,临床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音乐疗法月龄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PACU 音乐疗法对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患者麻醉后恢复的影响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