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玲玲
安吉县妇幼保健院,浙江安吉 313300
妊娠剧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HG)是指妊娠期恶心呕吐的最严重阶段,表现为严重持续的恶心、呕吐,并引起脱水,甚至酮症酸中毒。韦尼克脑病、食管破裂、气胸及脾破裂、急性肾小管坏死等都是HG的严重并发症[1]。目前西医多以禁食补液、使用止吐药物、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为主。随着中医学的推广,目前穴位贴敷治疗在临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研究证实,对比单纯的静脉补液治疗,选用穴位贴敷治疗HG的临床疗效更佳[2-3]。护士作为治疗操作的执行者,护理选穴定位的精准直接影响到穴位贴敷治疗的效果。目前很多开展穴位贴敷治疗HG的基层医院并非中医类专科医院,没有专科中医师指导,作为操作者的护士只经过短时间的进修学习,选穴精准性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限制。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穴位贴敷治疗HG的文献,对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护士选穴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中穴位贴敷治疗HG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在1994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穴位贴敷”“穴位敷贴”“妊娠呕吐”“妊娠剧吐”“妊娠恶阻”等为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并按照逻辑检索式检索。
诊断明确的HG;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穴位贴敷为主要干预方法;穴位位置明确;有客观的临床疗效统一评价标准;穴位贴敷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排除标准:综述类、动物类实验研究、个案报道等;重复发表的文献;HG仅为次要的诊断和症状,研究对象诊断不明确;穴位贴敷只是治疗的辅助手段;评价疗效的标准设计不科学;概括性研究,对选穴无法进行统计的文献。
数据标准化处理:以国家标准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T12346-2006)为统一参照标准,对所选用文献中的腧穴名称进行规范统一。数据库建立:将选用文献标题、腧穴名称、作者、单位等信息输入Excel软件并编号,建立数据库。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将使用频次在前8位的腧穴作为唯一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度量方法选择欧氏距离平方,使用组内平均连接法,采用树形图显示所有聚类。
3个中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68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剔除重复文献,最终纳入文献51篇。
51篇文献发文时间及变化趋势见图1。2008-2019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统计分析第一作者机构所在地,浙江省发文量居首位(13篇,占比25.49%),其次为广东省(6篇,占比11.76%)和山东省(6篇,占比11.76%)。研究机构分布于全国16个省(区、市)。51篇文献中包含国家级基金课题1项,省级基金课题6项,市级基金课题6项。对纳入文献的研究样本量进行分析,4篇文献样本量≥200例,13篇文献样本量90~<200例,30篇文献样本量60~<90例,4篇文献样本量<60例。6篇文献对HG病症进行了具体分型,根据分型采取不同腧穴方案及贴敷中药配方,其中4篇文献第一作者所属机构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
图1 51篇文献的年度分布
2.3.1穴位及经脉分布
51篇文献中共涉及14个穴位,按使用频次降序排列,分别是中脘、内关、神阙、足三里、上脘、涌泉、丰隆、太冲、肝俞、合谷、膻中、太溪、胃俞、阳陵泉,其中有5个腧穴使用频次超过10次。采用的腧穴分布在8条经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任脉。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分别是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共计122次,取穴7个(占腧穴总数50%)。
2.3.2前8位腧穴聚类分析
对使用频次在前8位的腧穴按相似程度、相关程度进行聚类,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2。可见,常用于治疗HG的腧穴可分为3大类。第一类:中脘-内关;第二类:神阙;第三类:太冲-丰隆-涌泉-上脘-足三里。其中第三类又可细分为三小类,足三里为一小类,上脘为一小类,太冲-丰隆-涌泉为一小类。
图2 前8位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早符合要求的临床实验研究始于2008年,至2016年,年发文量一直较低,2017年起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发文最集中的年份为2017年、2018年,可见穴位贴敷在治疗HG的临床运用上逐步获得重视。同时,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广泛,提示该项治疗已在全国多地得以推广及应用,这可能与“十三五”期间“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得到了有效落实,各地加强中医妇科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关[4]。本研究发现,51篇文献中只有6篇文献的研究设计对HG病症进行了具体分型,并根据分型采取了不同腧穴方案及贴敷中药配方,说明目前穴位贴敷治疗HG还不够精准。同时,研究样本量多集中在60~<90例,今后还需开展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量的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51篇文献中用穴频次居前3位的依次是中脘、内关、神阙,中药贴敷治疗HG的腧穴多集中在任脉、手厥阴心包经上,说明穴位贴敷治疗HG多选择位于任脉、手阙阴心包经上的中脘、内关、神阙穴。原因可能为,中医学认为孕妇气血两虚,经血不泻,脏腑之气运行异常,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导致HG的各种表现。中脘穴处于胃部的体表投影区,是任脉经穴、胃经募穴,周围有丰富的肋间神经,具有疏通腹部经络、补气健脾和胃的功效[5]。内关穴,分布于手厥阴心包经,八脉交会穴,能宽胸利气,降逆止呕。神阙穴属任脉穴位,与全身的经脉相通,经气运行于全身,可使药力易达病位,快速吸收药物而显效[6]。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络,向下穿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采用穴位贴敷给药方式不但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而引起的不适,还可以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增加吸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同时通过刺激穴位增加敏感性起到扩大药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