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改平,倪斐琳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神经科广泛应用的一种X线检查微创技术,一般通过右股动脉置入导管,将造影剂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具有准确、直观、动态、技术成熟等优点,为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直接依据[1]。DSA术后患者常因肢体制动不良、局部压迫止血时间不够、抗凝药物使用及自身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穿刺点出血、渗血、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等,因此术后肢体制动、穿刺口压迫等尤为重要[2-3]。DSA术后患者需要肢体制动6~12 h,而长时间的制动及局部压迫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如患者肢体不自主的抖动,腰背部疼痛,紧张、焦虑等,并可影响患者的血压、睡眠、排尿等[4-5]。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焦虑等不良影响,促进患者康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为DSA患者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的肢体制动约束带,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纯棉软布、海绵垫、粘扣等。
约束带由约束带本体和下肢固定带两部分构成。约束带本体:用纯棉软布缝制一条100 cm×100 cm的双层加厚棉布块,在两层纯棉软布之间缝制一层厚约2 mm的海绵垫;本体尾骶部皮肤接触的部分另外缝制一块长60 cm、宽42 cm的纯棉软布,内衬约5 mm厚的海绵垫。约束带本体的四个直角处缝制4条绑带,左侧2条长120 cm、宽3 cm,右侧2条长30 cm、宽3 cm。在距离本体右侧边约25 cm、下边约10 cm处设有一连接带,长28 cm、宽20 cm,两宽边缝于本体上,长边不与本体缝合,中间部分用于固定下肢固定带。在靠近腹部两侧的约束带本体上各缝制一条腹部固定带,长50 cm、宽18 cm,在其上缝制粘扣,用于固定腹部。下肢固定带缝制:用纯棉软布分别制作95 cm×20 cm、85 cm×20 cm、75 cm×20 cm等型号不同的双层加厚棉布料,并在双层布料中间缝制一层2 mm厚海绵块用于保护肢体的皮肤,固定带两端缝上粘扣,用于固定下肢,为下肢固定带。将下肢固定带从约束带本体的连接带穿过,约束带制作完成。其结构示意图见图1。
1.约束带本体;2.绑带;3.腹部固定带;4.下肢固定带;5.连接带;6.尾骶部海绵垫;7.粘扣。
在患者行DSA术后,遵医嘱予肢体保护性约束。操作方法:首先将约束带本体左侧的2条绑带分别绕过床下至右侧,与右侧对应的绑带打结固定,将约束带本体固定在患者床上;再将腹部固定带固定在患者腹部;然后将患者右大腿中部安置在连接带位置,用绑血压袖带的方法将下肢固定带固定在右大腿上,松紧度以能放入两个手指为宜,以免损伤皮肤及影响肢体血液循环。约束带临床使用示意图见图2。
图2 约束带临床使用示意图
共观察DSA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不用保护性约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约束带行保护性约束。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83±8.00)岁,平均病程(6.53±1.80)d。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30±9.12)岁,平均病程(6.97±1.8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穿刺口渗血、加压绷带松脱、尾骶部压红等的发生情况,同时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6]测评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7]评价患者术后舒适度。观察组患者穿刺口渗血发生1例,无加压绷带松脱,无尾骶部压红;对照组穿刺口渗血发生1例,加压绷带松脱2例,加压绷带松脱合并血肿、渗血1例,尾骶部压红3例。观察组患者DSA术后的SAS评分(55.07±2.92)分,对照组(60.36±3.62)分,两组比较t=-6.23,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评分(78.63±14.49)分,对照组(68.50±15.28)分,两组比较t=-2.59,P<0.05。
本约束带与以往临床常用的约束带不同,其将腹部固定带和下肢固定带分别用粘扣固定在患者腹部和右大腿处,此种固定方法能更好地防止术侧肢体移位、髋关节屈曲及预防皮肤损伤。约束带本体海绵垫加厚部分可预防患者尾骶部皮肤受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下肢固定带和腹部固定带均使用粘扣,约束的松紧度调节非常方便。本约束带的下肢固定带长度可以根据患者的腿围选用不同的型号,以便固定稳妥。本约束带也可作为辅助翻身的器具,方便患者在制动时间内进行平移、翻身,节约人力并减少风险。使用过程中,需注意下肢固定带和腹部固定带的松紧度,密切观察右下肢的皮肤色泽及血液循环情况,防止固定无效或固定过紧影响肢体血液循环。本约束带操作简便,清洁消毒方便,可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焦虑情绪等其他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