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情境视角中的师生关系与教师权力

2021-05-31 05:47:08汪昌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权力情境

汪昌权 励 骅

(铜陵学院学生处,安徽 铜陵 244000)

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师生关系与教师权力存在于各种教育情境之中。但它们并非只是静态地存在着,而是动态地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现象学的视角中,师生关系和教师权力本身也是一种情境。并且,师生关系情境与教师权力情境因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而交织在一起。可以说,没有教师权力的师生关系犹如一潭死水,师生关系因教师权力而变得多姿多彩。同时,教师权力渗透到师生关系中去,对师生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师生关系情境中的教师权力现象

现象学的研究是情境性的,是对情境的研究,[1]富有意义的研究一定要根植于情境中。[2]将师生关系作为一个情境来考察,在此情境中的教师权力变得鲜活起来。但它所带来的问题是,教师权力可能受到师生关系牵制。教师权力处于师生关系网络之中,或者说教师权力本身也是一个师生关系网络。它在关系网络中生存、关系网络中发展、关系网络中消亡,除了带有师生关系的印记之外,也必然受到师生关系情境的影响。权力如何受到关系的影响,教师如何对待关系对权力的牵制,下文结合一个师生关系的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案例

M同学是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她迈入学校的那一天,遇见了年轻帅气的班主任L老师。M同学对新环境一无所知,充满好奇,前去咨询L老师。L老师刚毕业参加工作,态度认真,很有热情,耐心细致地为学生答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互动日益频繁,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这让一些同学十分羡慕,却让另一些同学极为不满。据同学们说,“M同学成绩并不优秀,但她却可以破坏规矩,不上晚自习”;也有同学表示嫉妒,“她在学校里的许多事情,自然有L老师帮忙搞定”;还有同学表示,“老师一点也不公平”。这 个简短的案例,是师生关系情境中的常见现象。一名教师同时面对许多学生,与不同的学生之间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师生关系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不同的师生关系如何影响教师权力?

案例中并没有关于权力的字眼,文本叙述的只是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之间师生关系变化的状况。在其他同学的不满中,隐约可见师生关系的偏向和教师权力的痕迹。同学们不满的并不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而是关系背后的特殊待遇。排除羡慕和嫉妒的成份,假定同学们所说的话能够成为事实,那么M同学违背了“上晚自习”这样基本的规范,但却有“L老师帮忙搞定”。L老师为什么要“搞定”?L老师为什么能“搞定”?L老师是怎样“搞定”的?个中缘由,显然都不离开教师权力活动的身影。

教师权力可能会受到师生关系牵制,只是牵制的效应也许并不明显。尽管往往看不到事实背后的真相,看不到权力究竟如何受到了关系的牵制,但人们却能够感觉到这种力量的存在,能够察觉到师生关系对教师权力构成了某种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可能关系到学生的生存状况(比如学业和生活)、关系到教师的生存状况(比如声誉和前途)。这种威胁之中包含了潜在的博弈与冒险。博弈发生在教师权力和师生关系之间,发生在M同学的“不上晚自习”和L老师的“帮忙搞定”之间,而这样的“搞定”本身就是一次权力的冒险。

以上的师生关系牵制教师权力现象,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在此之外,关系对权力还有更为广泛的牵制空间。例如,来自学生本身之外的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也同样会对教师权力发生作用,使得教师权力不能按照其本来面目呈现,因而发生某些程度的扭曲。那么,教师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应该怎样应对呢?事实上,应该怎样的问题是一个关于伦理的问题。在案例中,学生对“老师一点也不公平”的抱怨,已经给出了关于伦理的答案——维持公平。

然而,伦理的标准更倾向于理性化和理想化,有些时候它是与现实脱节而独立存在的。在师生关系对教师权力的牵制中,教师难道不知道职业道德和伦理操守吗?显然不是。可是教师的行为,却表现出职业操守的缺失。在对待关系对权力的牵制问题上,教师自身也在评估,评估教师权力与它所面对的关系的力量对比,评估关系情境对教师权力的牵制力量。与此同时,教师也可能会在关系对权力的牵制中谋求自己的利益。

二、教师权力情境中的师生关系现象

现象学强调“如其所是地来理解事物,同时保持自己的批判性理解”,[3]这也是基于情境视角来理解师生关系的恰当态度。教师权力活动的情境,使师生关系呈现出崭新局面,同时也易诱发新的问题。情境所具有的渲染性和渗透性,使教师权力渗入到师生关系的每一个细节中,师生关系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

人们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通常基于线性模式。“冲突——平等——亲密”常被理解为一个典型的、递进的、具有优劣的关系结构,甚至被理解为是相互独立的、彼此割裂的关系结构。但师生关系远不止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划分是一个主观上的典型分类方式,以便于把握师生关系的脉搏。对它们的命名如同一件具体事物的名称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象征和指代,以利于辨识,其概念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褒贬的意义。并且,师生关系的亲密、冲突、平等之分,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模糊而非精准的概念,不同类型之间未必是排斥关系,可能是共生和融合的关系。因为教师权力在其中不断的活动,师生关系也随之不停地发生变化。也许它此刻是平等的,但下一刻就是不平等的,等到再下一刻,它兴许又会回到平等的轨道上来。由于教师权力的作用,师生关系既可以单一表现为某一种类型,如平等型,也可以表现为多元化的混合体,如平等型和冲突型并存,或冲突与亲密并存等。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单一的“非此即彼”、“非白即黑”,而是存在着丰富的形式和多样的变化。人们需要排除“非此即彼”的偏见。看上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样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冲突。冲突和平等相交织的师生关系必然不同于单一的冲突或单一的平等,但这依然是师生关系的真实状态。

基于教师权力情境视角,师生关系存在多样化的状态。冲突型、平等型、亲密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线性的逻辑,而是环形的结构;不再是直线型的连续统一体,而是首尾相连的循环延续。环形模式与线性模式的不同在于:线性模式中有两个极端,使人们倾向于认为处在中间的平等型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形式;而环形模式中没有极端,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排除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有利于从动态而非静止的角度考察师生关系的发展变化。

图1 师生关系的动态变化

师生关系的动态变化,离不开教师权力情境的深刻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他所教授的学生,来自于教师的一切方面都会对学生形成某种形式的影响。这些形式可能会有很多种,包括直接的强制的形式、潜在的暗示的形式、榜样的作用和模仿的形式,等等。这些形式为什么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进而对师生关系发生作用?原因在于教师权力自始至终在保持着运作状态——教师有意识的运作和权力的自发运作。教师有意识的运作是教师针对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是有目标的主动性活动。权力的自发运作是权力内存于社会活动中的自发机制。权力一旦存在,便会自发运行,以某种体制、某种系统或者某种渠道的形式,对处于权力关系网络中的人和事发生影响。教师权力的自发运作伴随着教育体制和系统的运行而逐渐散布开来,它对身处在教育体制和系统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有潜在影响,故而对师生关系亦有影响。教师权力运作的后果是关系的“公正”和“异化”,有良知的教师必然以“公正”为目的,但教师权力运作并不总是能保证得到公正的关系,有时候关系的异化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

三、关系与权力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

现象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意义世界是主体间的世界,是情境的世界”。[4]换言之,情境的、主体间的世界对人而言是有意义的,情境和情境中的主体间性对人产生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师权力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情境,它们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师生互动中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心理距离、期望期待、心理契约等均是“主体间性”的具体表现,它们也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并且,教师权力与师生关系亦会联结和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共同的情境而发生作用。在此情形下,教师和学生各自面临着一些危险的局面和一系列改变的可能性。教育情境中的各方应重新思考师生关系、教师权力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关系与权力的认知和态度问题。

在对待师生关系问题上,师生关系本应是简单纯真的,关系的复杂化是由于主体间性受到情境中过多背景噪声的干扰。基于现象学的立场,回归到师生关系现象本身,排除教师权力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或许会让关系问题变得更为简单。师生关系是“师”和“生”的交流,是“你”和“我”的互动,交流互动是师生关系的本真面目,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努力方向。作为教师,“有时候针对需要转化一下角色,设身处地地体味一下学生、经历一下学生那种面对未知的恐惧、试探未知的谨慎、遭受挫折的无助、不被理解的苦闷”,[5]或许会促使师生关系发生微妙的改变。作为学生,为何不敢与教师交流?为何不愿与教师沟通?是否应该扪心反思这样一些问题?或许向老师敞开内心中更多的想法,会对改进师生关系大有裨益。否则,师生之间互不相扰、各自为安,会使心理距离愈来愈远,失去了师生关系的实在意义。

在对待教师权力问题上,尊师重教的要求与权力崇拜的现象仍需高度关注。尊师重教是中国教育的千年惯习,也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显性要求,更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但由于个别教师对权力的无知、滥用、崇拜,导致出现滥用权力、有悖师德、为师不尊的情况,给学生身心健康和师生关系造成伤害,令教育蒙羞。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学生也还存在着对教师权力的崇拜现象。“中国两千多年来集权专制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校园里依然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提倡对权威和偶像的崇拜,而对人格独立和自由思考缺乏尊重和敬意”。[6]这样的传统可能是导致学生惧怕教师并且敬而远之的一个原因。而另一种情况——学生不惧怕、不尊重、不崇拜教师,却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危险——学生排斥和指责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镜子效应,即学生、教师相互指责,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并不崇拜教师,教师头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光环。”[7]怎样在形成尊师重教风气、规范运用教师权力、保障师生平等关系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仍然有待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检验。

在教师和学生对关系与权力的认知和态度问题上,双方都具备对关系和权力情境的觉察和利用能力,并倾向于结合自身处境而采取适当行动。对于教师来说,权力的运作既可以维护某种师生关系,也可以改进某种师生关系,还可以消灭某种师生关系而衍生出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有能力进行权力操作,从而改变师生之间的地位和力量对比;有能力运用一定策略化解师生冲突,从而将师生关系导引到更为亲密的局面;也有能力采用某些手段,使师生关系陷于冲突或僵化的局面,以示对学生的不满和惩罚。对于学生来说,关系是自己与教师心理距离和交往程度的反应,它可以形成为自身的一种支持系统或社会资源。通过对关系的维护与强化,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及时的甚至某些隐秘的信息,不具有此种关系的人无法取得这些不对称的信息资源。同时,师生关系还是对学生自我成就感的一种明证,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热情有重要的牵引作用,而坏的师生关系会刺激到学习和活动的热情。也因为如此,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冒险搞乱师生关系。他们通常的策略是,如果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好,那么至少不让它变得更糟。此外,师生关系还可能成为学生拿来炫耀的资本,成为学生在同伴团体中获得地位和声誉的手段之一。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权力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电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权力的网络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