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即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来整合资源,安排流程,选择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通过合理的目标设置,恰切的问题引领和有序的活动组织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我们就以俄罗斯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女歌手》为例,探讨如何合理设置方案,安排学习活动,探寻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明确而恰切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安排的前提
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到底要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心里要有谱。学习目标是否合理,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确立恰当有效的学习目标,要求我们关注文本的类别和特征,有时候还要关注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和单元主题,它们可以给我们提供明确的指向。
比如《女歌手》这篇散文,它被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的第一个单元,单元主题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个单元里有六篇文章,只有《女歌手》这篇是外国文学作品。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散文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都知道,散文是“散”的,在看似松散的文字中传达作者的认知和独特感受,但《女歌手》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完整事件,并没有在叙述情节、塑造人物中过多地加入自己的感受,且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类似小说的“全知视角”,给人的感觉更接近小说。从这个特点上讲,我们应该把分析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抓手来设计问题和安排教学活动:学习本文在巨大反差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会父女之间浓浓的情感;探究标题“女歌手”的内涵,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情感上淡淡的快乐和淡淡的忧伤的特点。
目标确定了,教学就有了方向,教学活动就有了依据。所以说,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教学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值得我们仔细斟酌推敲。
二、细致而适当的问题设置是学习活动推进的助力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置要做到“两性一点”:“两性”指的是目的性和价值性,“一点”指的是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参与学习与探究,找准切入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生成新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阅读素养的提高。
以《女歌手》这篇散文为例,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设置三组问题:
(1)盖尔卡童年和成年唱的歌有什么不同?哪一处的歌唱最能打动你的心扉?
(2)童年的盖尔卡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看待盖尔卡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3)文章为什么以“女歌手”作为标题?长大后的盖尔卡为什么仍然会忧伤地唱歌?
这三组问题是前后承继、逐渐递进的。首先,由盖尔卡的歌声切入,让学生有的放矢。将两个阶段关于“歌”的分析、思考对举,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比较其中的异同,这样盖尔卡这个人物形象就更立体、更丰满,学生的思考会更集中,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会更完整,更透彻。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师抛出第二组问题,由“人唱的歌”自然过渡到“唱歌的人”并带出父亲的形象问题,由形象到情感,从而达成“领会父女之间的浓浓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最后环节,再安排第三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思维活动,探讨和体会长大后的盖尔卡“如此长久而又有耐心”地想念“那盏惟一的灯光”的内涵。通过三组问题的设计,准确而精当地选择切入点,目的性和价值性明确,能够很好地把控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构建新知的进程。这种思维上的牵引,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合理而完善的活动安排是学习活动有效的保障
活动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广大语文教师推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单边活动使得知识的传授成为“灌输”,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地开发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当主角。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进行《女歌手》的教学时,配合设置的三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三个活动:品读歌声,分析形象;品读人物,体悟情感;理解标题,探究主旨。三个活动以三组问题作为牵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语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以说,这三个教学活动安排基本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重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化的解读,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经验的共享,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是生成的催化。三个活动按照思考的逻辑推进,时间分配合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配合到位,能有效地完成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任务。
学习活动的安排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它是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设计的程序化标志。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使教学活动的安排尽量做到合理而完善,表述清楚,以免出现导向上的错误。
四、深入挖掘内涵、探究主旨是课堂活动的最终指向
内涵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主旨,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它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反映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和倾向。内涵的概念范围有大有小,小可小到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大可大到整篇文章,和主旨重合。内涵和主旨是埋藏在地下的宝藏和藏在森林深处的美丽湖泊,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探寻。
在上面的课堂活动中,活动一的两个问题看似直观,其实是个引子,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年龄和所唱的歌曲形成的反差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歌曲的内涵,来透视人物形象。这个意图在活动二的第一个问题中得到明确的体现。第三组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为什么以“女歌手”为题,属于主旨探究;第二个问长大后的盖尔卡为什么还会忧伤地歌唱,长久地怀念“那盏惟一的灯光”,属于语句内涵的挖掘,两者之间在内容和情理上并不是隔断的。
其实,“内涵”就是“主旨”的一部分,正是散落于文中各处语句语段中隐藏的深意,汇合在一起,全面而立体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比如,在对盖尔卡歌声进行探讨时,可以思考一下在封闭和孤单的环境中,这些歌是从哪里学来的。或许,这些歌是父亲怀念母親时所唱的歌,被盖尔卡学会了。那么,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没有儿歌的童年的忧伤,还有更深一层次的孤独。再比如,作品中描写傍晚的几段文字写得很有特色,作者用拟人化的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了童话的世界,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表现了一个孩童本应有的快乐,但那种深入内心的忧伤并没有消除,那“温和的老爷爷”也有“愁眉百结,阴沉寡言”的时候,呈现“有点叫人害怕”的样子。这些描写与全篇淡淡的忧伤的调子是相契合的。作者艺术地再现了生活的面貌,既单纯又复杂,纠结着爱、幸福与忧伤。
总之,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我们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然后以细致而恰切的问题设置,合理而完善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和探寻,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