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单元特点 指向习作目标

2021-05-30 22:51陈云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雨衣事例选材

陈云

习作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的特殊单元,它以培养学生的某一习作能力为主线,重视习作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其他单元,教师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而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

那么,教师在教学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时如何才能做到精准发力、指向明确呢?现以统编版六上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盼》的教学为例,谈谈面对全新的单元编排体系,我们如何更好地领会编者意图,突出以读促写的功能定位,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一、把脉单元体系,明确功能定位

一个习作单元,紧密围绕培养学生某一习作能力的目标,由一处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一个“交流平台”、两类“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一项习作训练组成,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出融通写作知识、逐步提升能力、适时读写迁移、注重活学活用的单元编排宗旨。在进行课文教学前,我们需把脉单元特点及整体架构,对各部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明确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

“单元导语”会对习作训练点做出明确提示。“交流平台”针对两篇精读课文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提醒我们两篇课文关照的要素侧重点应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学时要有所侧重;“初试身手”是学生学后实践的平台,能够落实从单元阅读学习向写作学习进行迁移运用;“习作例文”是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仿的范例,能带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本单元习作要点;“习作”是本单元学习的落脚点,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成果体现。

通过分析,我们可得出结论:教会学生围绕中心意思选材,引导学生掌握将重要部分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是最终呈现单元学习成果的“基础工程”,是《盼》这一课需达成的目标。

二、解读文本要素,定位精读目标

1.分析文本内容,解读文本要素。《盼》这篇课文围绕一个“盼”字,以“新雨衣”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后,渴望下雨并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紧紧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如选取盼变天、盼外出、盼雨停、快乐出门等不同事例;二是把重要的事例写得具体生动,如详细描写了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等事件中“我”的不同心情。“精选事例”及“把重要事例写具体生动”是《盼》这一课重点呈现的两个要素,所以教学时,教师应以这两点作为这篇课文的精读目标。

2.关注课后习题,定位精读目标。课后习题紧扣语文要素设计,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自身特点及教学目标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通过关注课后习题,可以知道教师在教学本课时的具体任务有二:一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找出文中写“盼”的几个主要事件;二是组织学生对文中描写“我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进行交流和研讨,感知心理活动描写的妙处。教师可以在落实两个精读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学习表达方法。

三、指向习作目标,培养习作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对本习作单元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以写作为指向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细致品悟文本,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的方法,体会人物情感变化,重点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重要部分写具体”的,体现了习作单元“读写结合”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立足文本,感知文章选材。选材是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的审视与选取,学会选材是习作必备要素之一。习作单元的文本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以文本为范文,引领学生感知文章是如何选材的,习得写作选材要领。

比如,在学习《盼》第1~2个自然段后,教师可以提问:“我”有了新雨衣就有了新期盼,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呢?待梳理出“盼变天、盼出门、盼雨停、雨中乐”四个典型事例后,启发学生继续思考:“想象文中的‘我在雨中快乐玩耍的情境,或许还会向小伙伴炫耀自己的新雨衣,那样的画面一定很有趣。我们可不可以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加上这些内容呢?为什么?”经过交流讨论,学生懂得:围绕“盼”这个中心,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来写,但炫耀新雨衣是与中心无关的事例,不需要写。由此可见,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很重要,在习作过程中应对素材有所取舍。

多思考一个“为什么”,是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的进一步思考,也是对“如何选材”的自我感悟,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学会。

2.剖析细节,探寻表达方法。“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写作知识的学习,应避免被动接受式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素材中,在剖析文章细节中,去发现、总结文本中具有特定指向的写作知识。

如《盼》的第4~15自然段描写的是“盼出门”,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体会表达妙处的重要段落。教学时,教师提出自读要求:默读第4~15自然段,选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一两处,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盼”这种看不见的心理活动通过看得见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并根据学生交流发言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探寻写法。教学设计如下:

交流内容一: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师:明明是写小杨树,你怎么能看出“我”的盼呢?

生:作者写小杨树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这个时候的她心里一定是喜滋滋的,因为就要下雨了,她期盼已久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师:的确,这里的景物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也是为了凸显“盼”这个中心意思。

交流内容二:“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 我央求着。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盼”?

生:蕾蕾说自己特别特别不累,主动央求着要给妈妈买酱油。这是她想出去的借口。

师:那她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生:她就是想穿着新雨衣到雨中去玩耍。

师:“我”为什么连说了两个“特别”?

生:连说了两个“特别”能看出蕾蕾此时已经心急如焚了,就想穿着新雨衣出去看看。

师:连用两个“特别”是反复的写法,起到强调的作用,表现出“我”的强烈意愿和迫切心理。

交流内容三:“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蕾蕾一边说话还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说明她已经等不及了。

师:“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这是“我”说的话;“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这是我的动作;“生怕雨停了”这是我的心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相结合,让蕾蕾“盼”的情感跃然纸上。

(学生继续交流第4~15自然段中表现“盼”的地方。)

师:当“我”看到下雨兴奋地奔进厨房,却被告知要听英语讲座后不停嘟囔,内心十分失落。找借口央求外出却未能如愿,便又谎称爸爸说要炖肉,结果被妈妈识破,自己不好意思地脸红了。这么长的对话中没有一个“盼”字,但处处透露着“我”的“盼”,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

在交流中,学生探寻到“把重要的事例写具体生动”的基本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及外部环境进行描写,对话要写得层层深入,故事情节要环环相扣。

3.总结提升,内化写作知识。课堂小结具有回顾知识、强化兴趣、拓展思路等作用,引人深思的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小结应着眼于“文本要素”的内化,加强学生对习作方法的记忆与巩固,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在《盼》第一课时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读文、品文,知道作者为写“盼”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这四个事例的选取又有什么讲究呢?(生回答)是啊,文章中事例的选取要紧紧围绕中心。我们重点学习了“盼出门”这一部分,第4~15自然段中没有一个“盼”字,又是怎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的“盼”呢?(生回答)作者通过对环境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致刻画,让我们处处感受到“我”的“盼”。以后我們在写作这类文章时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将重要事例写具体、写生动。

课堂小结将文本中“内隐”的写作技能、写作策略“外显”出来,促使学生在“反刍”中对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的认知从“扁平化”转向“立体化”,为学生后期习作时的聚焦中心、谋篇布局奠定基础。

就习作单元而言,教师只有深入领会编者意图,剖析每一个单元及每一篇文本的特点及要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站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高度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在教学时精准发力,让习作单元真正体现出独特的教学功能,才不会让教学“跑偏”,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习作素养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雨衣事例选材
气球雨衣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雨衣变形记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能变出雨衣的18升大容量背包
雨衣·天空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