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长宝 唐彩云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离开了读者,作者就无法写作,也无心写作。”学者大家无不强调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主体在从事具体写作行为的整个写作过程中,为追求理想的信息传播和精神交流效果而充分考虑读者,预先设想的读者的意识。但是,良好的“读者意识”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在习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等举措是培养“读者意识”的基础条件。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各单元习作课程中,都提出了在习作过程中“相互分享”这一活动。但有了这样的“作品分享”的意愿,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呢?自然不是。纯粹的作品分享活动并不是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的真实对话。在这样的分享中,学生并不是以一定的角色去进行交流,就连接受作品分享的对象也不够明确。这种单纯的分享活动不但难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者意识”,更无法促进学生真实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产生“分享意愿”开始,逐步推进学生的“读者意识”的构建。
一、定目标,要分享
写作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其实质就是一种书面形式的相互交流。如果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完全没有机会与他人分享,或者只是与批阅作文的教师进行分享,这样写成的作文也只是为了应试,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皮特·科德说过:“当我们同一个人进行交际时,我们就是在传递某种信息,我们进行交际所采用的方式会在各方面受言语环境的制约。” 可见,真实的写作离不开一定的表达语境,而“分享”作为语境当中的一个环节,在写作活动中是必然存在的。
本册教材习作六“学写倡议书”要求学生在完成倡议书之后,将作品张贴在合适的位置,与他人分享。因为倡议书的真正功用就是向一定對象提出倡议。因而,分享倡议书是这次习作的重要一环。有了这样的交际语境,学生就会主动了解写倡议书的目的、格式、要求与真实价值等知识,就能在真实写作的环境下轻松完成作文。
但是,在本册教材的其他几次习作训练中,类似于这样的具有完整表达语境的习作活动并不多。有的习作学习中确实有关于“分享”的要求,但也只是互读互改的简单交流,并不是基于一定语境下的分享活动。如习作二“多彩的活动”一课中的“分享”只是将作品与同学互评互改,这样的分享并没有促进学生对于本次习作的深入交流与理解。学生在完成习作时,可能会出现应付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适当创设交际语境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再完成习作。比如,设计这样的交流情境:班里转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对我们的校园生活还不太熟悉,所以还显得比较拘谨,甚至有点胆怯。你能将我们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选择一项介绍给他吗?让我们帮助他了解我们的校园,喜爱上校园的活动,帮助他树立信心。教师有意创设表达语境,能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标,这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基础所在。
二、明角色,想分享
“分享给谁”与“谁分享的”是相对应的,为了达成“分享目标”,除了要明确分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分享者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传统的习作过程中,学生往往扮演那个被动写作的角色,导致写作文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写作,提高写作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唤醒写作者”,激发写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是学生真实写作的需求,又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写作的动机。因此,写作者具备的一定角色认知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也就有了表达时的角色认知,再加上明确的分享意识,写作者的角色意识也会明显增强。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教学中,总是会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设计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于是,学生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会渗透整个学习情境。这样,经历了扮演角色的心理活动变化,学生自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习作三“_____让生活更美好”要求学生参与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此时,学生作为一位分享者或是倾听者,真实参与交流过程。学生在进入本次训练的状态时,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明确的角色意识。在分享会进行时,学生要么是故事的发布者,要么是接受分享的听众。这样的“角色意识”就能引领学生进行主动表达、自然表达,促进学生真实写作效能的提高。
而习作五“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是那个“要我写”的作者,而不是“我要写”的表达者,没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学生处在被动的写作状态中,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畏难情绪,而难以轻松下笔。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习作提示中的某一个字的含义,如学生在写“乐”的故事时,如何把握“乐”这个关键词,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在众多印象深刻的事情中,你会选择哪件事情来写呢?这件事情中最让你感到欢乐的情节是什么呢?此时,学生是分享故事的主角。在习作完成后进行分享阅读时,学生又可以转换角色,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写作者是否围绕一定的中心意思来进行表达。如此一来,学生既是自己写作的“当事人”,又是评价他人写作的“旁观者”。可见,有意创设表达语境,能帮助学生明确表达时的角色认知,这是培养学生写作时“读者意识”的关键。
三、晰对象,爱分享
“分享”最终指向于一定的受众,有效的“分享”自然要与倾听对象构成一个整体。交际语境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习作教学。因此,在分享活动中,有明确的分享对象显得尤为重要。那种长期在无明确读者环境下进行的分享,就显得十分徒劳了。长此以往,写作者的内在驱动力也就会慢慢丧失。反之,如果能够在书面分享之前,就能清晰地明确分享的对象,自然能够提高读者意识,促进表达水平的提高。
习作八“有你,真好”,教师从进入习作训练伊始,就应当让学生明确基本的表达对象,即“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在用文字和他对话。”其中的“你”,既是写作内容的主角,又被定义为接受表达的读者。有了明确的表达对象,学生自然有了更强的写作动机,更利于他们写真事,抒真情。
习作四“笔尖流出的故事”提倡学生初步尝试虚构故事。在预设的环境和人物中,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写完之后,在班里的故事会中再进行分享。学生在没有明确读者的情况下,虽然有分享,但分享的针对性不强。在进行这次习作训练前,教师可以依据课本所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假设阅读对象。如在“情景一”中,可以假设淘气包张明为阅读的对象。这样,写作者就可以通过故事的创编来表达“张明的成长”这一主题。有了明确的分享对象,写作者创编的目的性就会更强,所写故事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通过这样的暗示,可以帮助学生在内心深处萌生“读者意识”,从而认识到无论是老师、同学、父母,还是想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习作的读者,这是在写作过程中培养“读者意识”的最终落脚点。
总之,教师从“作后分享”开始,基于一定情境有意识地开展分享活动,能够迅速把学生带入语境交际写作的状态中,实现“读者意识”的养成。拥有良好的“读者意识”,学生自然能够主动完成习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步提高表达的质量,有效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