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莉
比起传统的单篇教学,整本书阅读,特别是学术类书籍的阅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梳理与整合能力,发展逻辑思维,从而提升思维品质。以《乡土中国》为例,费孝通先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乡村的基层社会结构,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概念,从而描绘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然而,学生缺少阅读经验,学术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感,对整本书的教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基于此,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梳理概念,整理全书的思路;另一方面,则通过任务导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引导他们通过案例理解概念,并用书中的理论分析新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清结构,并观照现实,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进入高一第一学期,笔者就安排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全书共14章,笔者要求学生在导读课前一周完成通读。为了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生按时完成全书的阅读,笔者给学生安排了“读书任务单”(表1)。要求学生在开课前,根据任务单,自主阅读,寻找、概括和比较书中的关键概念,为开课做好准备。
一、任务1:制作思维导图,分析全书框架。(第1~2课时)
开课前,要求学生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展现每一章的内容纲要。
1.两组活动。
活動一:展示各章节的思维导图,并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每章的内容。此活动旨在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整理全书的逻辑。先由教师示范,然后由学生回顾各篇内容。(师、生各展示一例)
师(示范):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种地将人粘在土地上,形成了“不流动”的熟人社会。
生: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区”,从空间、时间两个角度看,都不需要文字。
教师在课前示范了如何使用软件来绘制思维导图,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梳理思维的工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整合思维的效率,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并概括了每章的大意。
活动二:根据思维导图,分析全书的整体框架。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架构,从而达到理解全书的目的。
经过共同讨论,师生从乡土本色、语言文字、社会格局、家族关系、社会规范、权力结构、血缘和地缘七方面制作了更为详细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略)
思维导图再整理,让学生得以真正地实现由单篇阅读向整本书阅读的飞跃。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有效地把握了全书的知识体系。
2.布置第二周的阅读内容和任务。
(1)浏览、检视全书,梳理作者指称乡土社会和其他社会时使用的不同的概念。
(2)尝试填写课本上学习任务中“任务1”的表格。
二、任务2:分析整本书,把握知识体系。(第3~4课时)
1.两组活动。
活动一:联系全书,梳理作者指称乡土社会和其他社会对应的概念,完成下面的表格(表2)。此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的能力,引导他们就某一特定的问题、概念寻找相关表述,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出答案,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注:括号里为填写的内容。)在活动中,通过梳理概念,学生能够对两组概念做出清楚的区分。
活动二:费孝通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及他列举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出“乡土社会”的特点。请归纳概括“乡土社会”的样貌,并根据文章内容,讨论“乡土社会”的合理发展方式。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将表格中有关“乡土社会”的概念分类的方式来归纳概括“乡土社会”的样貌。经过讨论,学生小组代表汇报分类的结果,下面列举几类师生比较认同的分类方式。
(1)“血缘社会”和“借助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象征体系的社会”一组,讲了“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基础;“礼俗社会”“礼治秩序”和“调解、教育体系”一组,讲了“乡土社会”的行为规范;“差序格局”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组,讲了“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或者说群己关系;“小家族”和“男女有别”为一组,讲了“乡土社会”在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无为政治”为一组,讲了“乡土社会”的政治特点。
(2)“血缘社会”“借助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象征体系的社会”“差序格局”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组,讲了“乡土社会”本质上是以血缘为基础向外延伸的社会关系总和;“礼俗社会”“礼治秩序”和“调解、教育体系”一组,讲了“乡土社会”的行为规范;“小家族”和“男女有别”为一组,讲了“乡土社会”在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无为政治”为一组,讲了“乡土社会”的政治特点。
通过研读和讨论,师生将“乡土社会”的样貌描述如下:
乡土社会是一个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基层社会体系,人际间的亲疏远近形成的“差序”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关系基础。在此基础上,每个小家族作为一个事业社群单位从事生产生活,男女有别。这个秩序逐渐沉淀为一套独特的社会秩序,即礼治秩序。这一模式依靠调解、教育来规范成员的行为,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从而造成了政治上的“无为”。
通过分类的方法,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归纳出“乡土社会”的内涵,并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用自己的语言串联起不同的概念,将这一概念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打好基础。
其次,通过概念的对比,联系刚刚整理的“乡土社会”的样貌,学生讨论“乡土社会”有哪些不足。
经过师生讨论,归纳了以下看法:
第一,乡土社会是一个“不流动”的熟人社会,时空上的阻隔使得文化无须积累,只需保存。这个基础导致文字难以下乡,或者说现代社会的理念很难进入乡村。
第二,差序格局是自我主义的,讲究攀关系,群己界线模糊,“私”的问题严重。
第三,礼治秩序中,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这是一种教化的权力,它以能够应付当前问题为前提。这种模式,不承认未成年的人有意志。此外,这种模式要求文化的稳定,不太能适应社会变迁,常常发生名实分离。
第四,地缘社会通过契约完成权利义务的清算,需要冷静的理性,这正是“乡土社会”这样的血缘社会缺乏的。
通过分类归纳,学生首先是对“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其次,他们通过对比的方法,不但看到了“乡土社会”的存在基础、内在格局、社会规范等各个方面,还在与其他社会概念的对比中,发现了“乡土社会”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这样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全面理解全书的理论。
2.布置第三周的阅读内容和任务。
(1)阅读教师在课前给出的案例。
(2)结合《乡土中国》的理论,提前写出自己的分析以备课上讨论。
三、任务3:运用书中理论,讨论实际问题。(第5~6課时)
1.材料分析。
此处的设计旨在通过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书中概念的认识,培养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阅读价值。
背景材料:2019年,“现实版樊胜美”——洛洛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起因是一档叫《杭州和事佬》的节目讲述了一位名叫洛洛的年轻女性疑因遭受家里长期索取,心理压力大,前往钱塘江散心时遇到涨潮意外去世的故事。因洛洛的遭遇与电视剧《欢乐颂》中人物樊胜美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人们称洛洛为“现实版樊胜美”。
(1)故事中,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是,洛洛的父母借女儿之死,向女儿生前所在的公司索取巨额赔偿。洛洛的父母认为女儿的公司应该补偿他们这个“失去了女儿的家庭”,而网友则质疑他们“利用女儿的死为自己谋利”。请结合“差序格局”理论,对洛洛父母和网友的言论做出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刻地认识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以及道德的相对性。
(2)网友们在评论此事时,纷纷转发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在他的小说《一首小夜曲》曾说过的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请结合“长老权力”理论,对此做出评价。
长老权力是解开中国基层政治性质之谜的钥匙之一,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这是一种有别于有着诸如“暴力”等显著特征的“横暴权力”的独特的教化权力。在进一步的思考中,他们意识到在长老权力发挥重要影响的“礼治秩序”中,为什么“礼也可以很‘野蛮”。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比书中列举的印度习俗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3)在2020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学生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请思考“父母持证上岗”的提出,意味着什么。
这一题的分析与前文“讨论‘乡土社会有哪些不足”的题目有相似性。不同的是,此题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的对比、归纳的能力,而是希望他们通过思考,将书中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实际地应用到生活中。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们基本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学生不但对“差序格局”“长老权力”“礼治秩序”等概念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更是将书中的概念、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很好地解释了一些社会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2.课后作业。
结合书中理论和课上的讨论,相信你已经对“乡土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请结合书中的概念和课上的案例,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谈谈你对“乡土社会”中教育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