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单元”教学的新认知与新实践

2021-05-30 10:48杨建英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初试写作知识

杨建英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设置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板块,围绕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写作知识的把握和实践”来进行编排。在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传统习作教学理念,基于教材所提供的具体而丰满的学习内容来创新教学策略,五位一体,指向写作,体现习作单元的读写价值,达成最终的习作教学目标。

一、明确习作单元的学习认知,形成有效的写作知识

习作单元“五位一体”的板块设计指向习作任务,将写作知识放在了习作教学的显性层面,集中进行主题式学习。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设置一次这样的主题式习作,形成了连贯的写作知识体系。

面对这样独具特色的习作教学任务,教师由于受思维习惯与教学定式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不少偏差。归根结底,是由于缺少对习作单元编排的整体认识,缺少与任务情境相匹配的创新能力,缺少对各学段学生不同学情的真实把握。

1.以写作的通识性知识来替代语境中灵活应用的写作知识。有的教师自然保守地认为,写作知识能一劳永逸地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教学中常常简单粗暴地学习精读课文和执行写作任务,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习作单元中的写作知识,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目标。于是,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把精读课文上成了写作知识的标签课,直奔写作方法。教师没有意识到,应先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之中,在感悟涵泳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描述的好处,再适时点拨写作方法,知晓写作知识,并由此感悟这样写的好处。第二种情况,简单粗暴地处理习作单元中“初试身手”和“习作”板块的教学。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没有巧妙地从学生当前的生活境遇出发,设计合适的“任务情境”。仅仅讲如何运用写作知识来写这个内容或者那个内容,既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也调试不出学生的“写作状态”。学生满脑子装了知识的流水线,却没有知识应用的尝试力和爆发力。

2.以泛泛而谈的写作训练来代替学生出乎真情的实践表达。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作知识的运用,而是为了表情达意。所以,在习作单元中,写作知识是渗透在饱含情义的文本内容之中的,体现知识呈现的“坡度”。从隐隐约约感受到它的存在,到显山露水地加以提炼,体现知识的饱满性。顺应习作单元的教学体例,从精读到初步尝试,再到习作例文,提炼精准的写作知识,最后聚焦学生的表达需求,完成一次比较完备的习作。然而在这样一个循环系统的习作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心浮气躁地直奔写作训练,给例文、搭支架,给内容、做规定,却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把活泼泼地对生活情境的描述变成了“搭好架子、填充内容”的“八股文”。

二、稳定习作单元的教学格局,形成可操作的步骤

习作单元有非常稳定的单元结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部分不仅按序排列,而且知识分布有规律、成体系,这为师生掌握习作单元的整体编排特点,并打好“组合拳”提供了便利。虽然写作知识隐藏在习作单元的全序列中,但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把写作知识显性化、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慢慢积累、磨炼,学生就能逐步生成知行合一的习作能力。

1.第一组合:精读课文+交流平台,感悟妙处,读写共享。“读”与“写”始终是两个不可分离的学习整体,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更优质地表达,而写作能促进对阅读理解的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恰当地把握两者的侧重与实现二者的融通呢?

习作单元中有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我们可以把习作例文看成是传统意义上的略读课文,两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单元内,其目标指向了写作知识的螺旋式递进。然而,如果将单元起始部分的精读课文教学片面指向“写法”的指导,则浪费了文本所提供的丰富的认知资源,弱化了阅读素养的培养机能。学生因没有充分感悟文本的意趣和情味,而演变成对写作标签的认知。

读写共识共享,是实现习作单元整体目标的重要策略。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写作知识目标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单元导语引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开始,学生就进入了本单元写作知识“观察的要素与观察方法”的学习。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分别从“观察事物”和“观察场景”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初步接触细致观察这一写作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交流平台”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前面编排的精读课文来明确本单元的写作知识。依据学习规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这两者之间走一个小来回。首先,通过精要的阅读分析,感悟文本的精妙所在,体会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初步认知“观察”这一写作知识。接着,学习完两篇精读课文后,进入“交流平台”,将目光聚焦到写作事例上,归纳出本单元的写作知识,搭建写作支架。然后,再回到两篇精读课文,在经典范本中感受细致观察的好处,培养与语境匹配的有效知识,丰满认知,形成概念。

2.第二組合: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说写结合,尝试知识迁移。习作单元的后三个板块可以组合成一个小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因为这三个板块更明确地将单元学习目标指向了写作能力,尤为强调学生的尝试运用。教师要深研三个板块之间的关系,对有限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包括对课后习作的合理布局。

还是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学会观察”为例,“初试身手”安排了学生观察最为熟悉的小动物和水果,接下来的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和前面的片段写作产生了契合。最后的“习作”板块,以“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题,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运用观察手段择其一进行描述。细致研究一下习作要求:“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有了很多新发现。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其一,“学会观察”是写作知识,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手段。其二,观察一种事物或者一处场景,这一任务对写作目标进行了分解。这样,“初试身手”中的片段描写和两篇“习作例文”就更应指向观察一种事物的练习。本次习作的重点应该是指导观察“场景”,文本此处的插图也恰好是旷野、街道、课堂的场景图。经过一番前后勾连,后三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就可以统整为“说写结合,尝试习作”的多课时教学:写事物时,说写结合,自由选择,完成片段;学习习作例文时,删繁就简,精选典型,批注方法;腾出时间来点评学生的习作片段,以巩固知识;习作时,切中主题,紧扣难点,引导学生活化写作知识,生成契合生活场景的言语表达。

这样三个板块的统整设计,让写作的思维与语言处于同一个“任务语境”中,并贯彻始终,仿佛置身于一场体育比赛中,从暖场、开赛、高潮到精彩收官,始终围绕习作单元的写作知识目标组织教学。

三、聚合习作单元的教学元素,形成基于学情的实践场景

习作单元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态:“精读课文”呈现的经典语篇,“交流平台”对写作知识的开宗明义,“初试身手”中的定向写作,“习作例文”呈现的写作知识的丰富表现样态。“习作”板块要求对写作知识进行综合实践,教师能调用的教学元素精彩纷呈,这也为“读写迁移”提供了优化策略的场景。

1.优化习作单元的训练系统。“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写作训练的重要性。“认知—归纳—铺垫—模仿—活化—综合”,主线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目标落实。

首先,习作初始阶段应强调基础片段、重点片段的习作练习。以学生生活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写作内容,指导他们将学习精读课文时感悟到的习作方法和阅读成果,通过模仿写作,向写作迁移,积累写作经验。

其次,充分利用习作例文,突出知识,巩固写作技能。习作例文中的批注阐述了这一句段所采用的写作方式以及表达效果。文本呈现的“语式”经过点拨,鲜活地展示了写作技巧的作用,将写作知识的功能性表现了出来。建议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三个要点:写什么,用什么方法写,这样写好处在哪里。引导学生弄懂写作知识如何在谋篇中灵活运用。

再次,活化习作,综合训练,表现习作力。习作部分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新认知的写作知识,聚焦中心,组合篇章,这一过程内化的是知识,形成的是技能。通过编写写作提纲,架构写作支架,将写作知识容纳到具体可感的写作素材中去,迁移发生的同时,之前所习得的写作知识就得以内化并运用。

2.落实语境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寫作能力的发展经历三个层次:规范准确地行文,清晰流畅地写清楚,生动传神地表达。在写作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将粗糙的语言打磨成精致的文本,需要思维的力量,从模糊到有序,从粗犷到精致,而思维又和独特的语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精读课文所创设的语境,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感同身受,领悟写作方法的妙处,进而完善自我表达。写作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都必须遵循言语习得的规律。这样获得的写作知识才是学生言语交往的真正需求。

(作者单位: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初试写作知识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运用心理学定律管理班级初试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