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小时候,父亲在部队,外婆带着我们姐弟仨住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东头有一座废弃的土墙,那可是村里所有孩子眼中的金色城堡。
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冬天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甚至连热水袋都没有。我们穿着硬邦邦的棉衣,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但再冷的冬天也抵挡不了孩子们玩耍的兴致,我们一起冲到屋外,跑向结了冰的池塘。
我们先是在冰上掷石子,再用木棍把冰捣碎,然后趴在池塘边,把碎冰一块一块取上来,往那座土墙上贴,边贴边唱:“冰凉冰凉你上墙,先晒太阳后吃糖。”当冰块在冬阳的照耀下,湿漉漉地粘在土墙上的时候,我们便会伸出冻得像胡萝卜一样通红发胀的手指,掰下冰块的一角,放进嘴里当糖吃,从而兑现对冰块的承诺。那“咯嘣咯嘣”嚼冰块的清脆声,和我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在童年调皮的日子里回响。
今天再来读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仿佛在翻看童年的黑白老照片。诗中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竟然如此相似:脱晓冰—穿彩丝—做银钲—敲玉磐—碎晓冰,近千年过去了,玩冰的孩子一茬一茬长大,那份快乐却始终没变。
这首詩写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立春时节有“打春牛”的习俗:“春牛”用桑木做骨架,高四尺,长八尺,身上画有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十二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用彩鞭鞭打“春牛”,祈求丰年;小孩子们就用冰做成“银钲”“玉磬”,也模仿着打“春牛”。那些冰块落地发出的清脆声响,令人喜悦,诗人仿佛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不怕冷的童年,有冻不住的快乐。
(郭学萍,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附】
·古诗新译·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银钲。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