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2021-05-30 10:48张金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首词

张金芳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词,这首词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易懂,内容结构层次清楚。我围绕读正确、读熟这一主线将“初读感知—精读品悟—赏读体验”丝丝相扣,有机整合,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环节简单清爽。为了让学生每一分钟都有收获,在学生朗读、理解、感悟、想象、表达的每一个过程,我都力求实实在在。只有一节课时间,我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但我追求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历经一个过程,在他们心中留下阅读的痕迹。

备课时,我时时在思考:当时的辛弃疾抗击金兵的心愿未了,怎么会流连田园生活?作为全词的中心词,这个“醉”,究竟是谁的“醉”? 我细细揣摩,反复诵读文本,研究资料,对词中的“醉”字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了解常识,激发兴趣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词”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对词的常识有所了解,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教师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观察跟以前学古诗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明确今天要学的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书写时中间要空一格,朗读时要有停顿。

2.和以前学过的古诗《村居》进行比较,说说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3.组织学生分四个层次朗读:(1)自由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词句;(2)检查朗读,正音,理解相关词语;(3)引导关注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再读读,感受押韵的妙处;(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课堂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是有效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比较巧妙地把教师教学的过程转化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诗词的不同之处。在逐层深入的反复朗读中,学生真正体悟了词的韵律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词的积极性。

二、抓住文字,读出画面

在这一环节中,我大胆开放学生自读自悟的阅读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出“村居”的四个美好画面,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自然而然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最后,通过熟读尝试背诵这首词。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中心话题将全文的教学串联了起来: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而后组织交流:你讀出了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教学反思】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诗词教学的基本过程:教师以文字为抓手,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学生在多样的品读中读出了一幅幅富有浓浓生活情趣的画面,使本来静止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了起来。同时,也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品读“醉”字,体会情感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读出词的言外之意,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茅檐低小”,感悟这一对老夫妇生活并不富裕。从而品读文中的“醉”字,真切感受他们为景、为儿、为彼此的相互欣赏而醉,通过适时的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份浓浓的亲情。

在此基础上,补充词人撰写这首词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词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打击和排斥,壮志未酬,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时写下这首词。在辛弃疾眼里,只有前方的将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后方的人民才能生活安宁,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养家糊口,这才叫“国泰民安”!所以,辛弃疾一生都力主抗金,希望以匹夫之责,精忠报国!作者是为这温馨一家而醉,为和谐的画面而醉!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体会词义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这首词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我勾连上文,联系词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这样有效的引领,加上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到渠成,轻松揭示出了词的言外之意。

这是一节对外展示课,经过反复磨课,才有了这样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当然,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词眼聚焦“醉”字,要真正做到牵一发动全身,返回文本方面还做得很欠缺。教师的反思也还可以再精练、深刻些。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范仲淹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清平乐村居首词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村居
神回复
村居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
宋高宗的眼力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