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慧
“铃,铃——”电话铃响,我如往常一样接听电话,电话里边传来一阵童稚的笑声,“邱老师,我是阿智,祝您教师节快乐!我现在在海南华侨中学读书了……”是阿智,他变得懂事多了。他可喜的变化,还得从前年教学《学弈》一文的课堂发言说起。
文言文《学弈》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读通《学弈》全文,知其内容之后,我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经验总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旁观者或嘉宾能否联系实际说一说?旨在让学生在叙说、交流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的道理,继而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于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几乎顺着我的教学意图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发言,看来,本课渗透德育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不禁欣欣然。
突然,我发现阿智的小手举了又放下,放下了又举起,情绪有些激动。平时的阿智不太认真听课,有时还会在课堂上呼呼大睡,旁若无人。我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由于身体原因,阿智需要每天吃药,导致他很容易犯困。天然的怜爱之心,使我对阿智的这种行为表现是极为宽容的。当然,在课堂上他也就一直默默无闻了。我有些惊喜地走到他身边,请他起来发言。阿智勇敢地站起来,显然有点紧张,站了好久,竟一言不发。我和其他同学都静静地期待着,教室里异常安静。我抚摸着他的肩膀说:“阿智,你今天真不错,敢站起来展示自己了。再勇敢一点儿,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让同学们刮目相看。同学们都很急切地想听听你的看法,是不是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阿智好像很受鼓舞,嘴唇动了动,说:“他不是一位好老师,你们不要去他那里上课。”我和同学们都愣住了。“为什么?”同学们不禁追问。他说:“我就是那个想射大雁的学生。我上课时不听课,老师都不理我,他只关心那个优秀的学生。我不喜欢他!”真是一鸣惊人啊!阿智的观点竟赢得不少学生的共鸣,这远远超出我的预设,却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立即把这一观点转为一场小辩论会,辩论的主题为:弈秋是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同学们自发形成了正反双方,开始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观点:弈秋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弈秋是一位称职的老师,“通国之善弈者”,说明他有能力。他对待学生亲切,特别是对专心致志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优秀学生更加优秀;而那位上课时“思援弓缴而射鸿鹄”的学生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好自食其果了,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怎能埋怨老师呢?不能因此而认定弈秋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反方观点:弈秋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弈秋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因为弈秋不关心“差生”,不注意培养“差生”本身的特长和学习的兴趣 ;弈秋讲课时不管纪律,学生不听课,弈秋有责任提醒学生,不能无动于衷;弈秋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文中的学生乙,根本没注意“差生”的转化。弈秋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这对学生乙构成了一辈子的伤害,所以,他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双方唇枪舌剑,言语机智不断迸发,学生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欲罢不能,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不管学生的观点如何,听着学生的辩论,为师者应当是很欣慰的,因为学生的言语中流露出对老师的理解,流露出对自己的反思,流淌着学生的童真,流淌着学生的智慧……
在学生争辩的同时,我站在教师的角度,对自己进行了反思,这就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警示吗?我们是不是也会犯弈秋同樣的错误呢?所幸,今天我没有犯“弈秋式”的错误,否则,就扼杀了这场智慧的辩论。想到这儿,我回到讲台旁,深情地说:“同学们,咱们先得感谢阿智点燃我们这场辩论智慧的火花;同时,老师也谢谢同学们无拘无束的精彩辩论!其实,弈秋是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们有了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当好一位称职的老师,也让你们自己懂得了怎样做一名好学生。真的谢谢你们!”学生满脸的惊讶与欣喜,继而又报以热烈的掌声。阿智更是神采飞扬,得意非常,一脸满足幸福的笑容。这是我任教这个班三年多以来,第一次看到阿智如此兴奋。
在六年级最后三个月的学习中,阿智在课堂上犯困的情况相应减少了许多。当然,对他的行为我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不再一味宽容。当他犯困时,我会毫不迟疑地提醒他。因为通过他那次的发言,我知道,他喜欢这样称职的老师。接下来,阿智的学习状态也随之慢慢好转,毕业考试成绩也较为喜人。
我想,阿智的变化在于他的言语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与同学们的关注。在很多老师的眼里,这是一件多么小的事啊!然而,对于阿智来说,却是一次智慧的展示,是一次成长的历练,是一次心灵的苏醒。
实际上,学生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虽然幼稚,但有一颗不断探求、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许不够成熟,却代表着时代跳动的脉搏。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写道:“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是啊, 在课堂的“对话”中,教师有着“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
“学弈”,不止于学弈,一场未曾预约的辩论,一番旁逸斜出的言语碰撞与观点交锋,让师生的心灵都得到了洗礼与升华,也是一种得艺。
祝福你,阿智!祝福你们,我可爱的学生们!感谢你们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给老师留下这笔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