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宗祺
语文课程改革不知不觉已经走过20年的路程,有一些老师开始写起回忆的作品。前一阵子山东师大曹明海老师孕育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要组织编写一套《名家论语文》,约我写一本,我因健康的原因无法承担,而且看看这套书的名称,我实在不敢滥竽充数。曹老师知道我健康状况不佳,对此表示理解,便不再劝说。后来,山东教育出版社周红心编辑又来反复动员,表示可以出力帮我收集处理文稿。当时我的身体情况颇为糟糕,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久躺、久走,听力衰退严重,视力也在减退。经过诚恳说明,他也不再继续劝说。
近来又有老师提起此事,约我对这20年的改革之路做一个回顾,把近些年写过的文章或思考过的问题整理出来也行。我想如果能写一篇算一篇,慢慢地来,也许还可以试试。
去年,我看到有文章谈论高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解读的文章,便觉得有些话应当说一说。然而,想是想,一看到那满页的文字,就觉得头脑发晕,眼睛模糊,迟迟没有进展。说实话,这两年里一个星期看的“肥皂剧”,可能就超过过去一年的观看量。从前只是在三餐之时边吃边看看新闻,现在文字稿看不下去,长久坐着受不了,只能靠在躺椅上,看看手机,一会儿眼花了,就打开电视,看看图像——因为听不见,只能通过画面看看下面的字幕再带猜想,使脑子活动活动,累了就闭上眼。有时打开电脑,左手不听使唤,敲击键盘速度变慢,自己也十分失望。
下面开始说说正事。现在我尝试在身体可以应付的情况下动手写一点东西,一篇两三千字,一篇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一篇一篇地写,不写大文章,写大文章自己脑子、眼睛和体力应付不过来,写出来别人也许还不想看。
语文课程改革的前奏,是对语文教育状况的调研和对教学大纲的修订。
20世纪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一些老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状况展开调研,为课程改革的启动做准备。
1999年年底,教育部通知我们去北京參加修订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会议,会议何时结束不确定,意思是什么时候修订结束什么时候散会。起初我有个疑问,马上就要研制课程标准,何必再来修订教学大纲呢?后来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领导说,课程标准的研制要有一个过程,初稿确定后还需要实验一段时间,这样对教育可能耽误太多,是否可以在看清楚问题的地方,先做修改,这样做对学生有好处。那段时间社会上对语文教育的批评非常激烈,整理一下各种意见,先做一点修改不无好处。
当时修订所针对的大纲,好像是1995年版的(因为手头没有老的大纲,只能凭回忆说话了)“能力训练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参加修订会的有八位老师,会议中途,有一位老师是省里的语文教研员,他急着要去广西参加一个关于高考的会议,所以提前离会,因此只有七位老师坚持到工作结束。
修订讨论中,谈到那段时间对语文教育的批评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言运用和学习技能,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不足。于是,修订稿中的“开场白”第一句,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后面补充了一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后面补充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前的《语文教学大纲》有一个部分——“教学要求”,在修订的大纲里被改成“教学原则”。有一位老师看了以后说,“这六条原则改几个字放到别的学科也可以”。说到这里,我想起前几年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计划,那些学生都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学习《教育学》之类的课程,参加教育实习,中文学科毕业论文的学分都安排不进去,专业课的学习和熏陶缺少很多,这样的语文老师给人的感觉似乎缺乏“语文气质”。 这些“教学原则”具有普遍性、通用性,大概就是语文教育“科学化”推动的结果吧。
所以,我们在修订这大纲时就在思考,“语文教育”有哪些内容和做法是本课程独有的,要找出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个性。修订工作就从“几条教学原则”入手,标题在这份大纲里改成了“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写了五条意见。
(一)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感染,重视语文运用和语感的培养。
(四)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五)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里提到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素养”,第一次在教育部关于语文教学的文件中提出这样的概念。在讨论修改时,还没有想过要将“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来对待,只是觉得一味强调“语文能力”似乎过于单薄,“能力”是比较外显的东西,而语文更需要一些“内蕴”。这里还提到“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在大纲的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提到了“诵读”的要求,这些都是在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大纲附录二”列出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在“教学内容和要求”这部分,不再像过去那样按“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术要素罗列,而是分列“阅读”“写作”“课文”和“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把“听”和“说”从交际的要求出发合并在一起。
教学大纲是从教师如何“教”着眼的,是对教师说的话,跟后来的课程标准面向学生的语言不同。
修订版《大纲》审批公布前在一定范围里征求过意见,有一位资深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在会上表示“语感”一词说不清楚,必须从《大纲》里删除,其他的争议还有关于“感悟”“诵读”之类的提法。